正文 第47章 科技星火可以燎原(2 / 2)

天門山鄉科教興鄉的實踐告訴我們:一個鄉鎮能否引導農民奔小康,關鍵在於鄉鎮領導決策是否正確。天門山鄉堅持走科教興鄉之路,結果路子越走越寬廣。事實證明,該鄉的領導是有遠見的,他們的決策不愧為高瞻遠矚。其科教興鄉的經驗也值得全市鄉鎮的領導借鑒和學習。

在天門山鄉,沒有人不知道田其柱。

田其柱何許人?全省最大的科技示範種植戶。說其全省最大,有各種數據為證。一是種植示範基地最大:505畝,其中有杜仲200畝,各種水果250畝,蔬菜50畝。二是雇請職工人數最多:116名,這些職工分為固定工和臨時工,固定工有40餘人,臨時工70多人,他們中有大專文化的2名,中專生3名,高中生92名,初中生20人。三是固定資產最多:擁有大小房屋160間,豬欄100間,各種排灌機械15部,車輛2台,加工廠一個,魚塘25畝,魚苗200萬尾,存欄豬120頭,總值200餘萬。四是創產值利潤大:1993年創產值lOO餘萬,純利30餘萬。今年由於幹旱影響,產值稍有下降,仍有80餘萬,利潤10多萬。

田其柱靠種植業發財轟動了鄉鄰。前不久市委書記肖征龍在實地察看聽其彙報後,曾感慨地用4句話評價他:“開發田地,創造奇跡。形成支柱,可歌可泣。”田其柱的經曆很不平凡,在他種植創業的路上,曾經遇到過巨大的挫折:1991年12月底,他第一次嚐試投資50萬元種植的50畝大棚蔬菜,因為冰雹襲擊,結了大量果子的西紅柿等蔬菜全部凍成了冰塊,50萬元一下子損失殆盡!當時,田其柱幾乎急瘋欲離家出走。虧得區鄉各級領導和市科技局的同誌及時為其打氣鼓勵並支持他再幹。他鼓足勇氣,第二年再貸款繼續種植,並從湖北請來師傅指導大柵蔬菜生產。當年他獲得30餘萬。從此他信心大增,越幹越歡。

像田其柱這樣出名的科技大戶,天門山鄉還有一大批,這些示範戶的規模雖然沒有田其柱大,但他們也都走出了各自的路子,具有各自的特色。譬如莊家峪村的科技示範戶周緒新,靠種桃子起家,把一村人都帶動起來,該村種桃子出了名,成了遠近聞名的桃花村。周緒新家裏又種食用菌,種葡萄、臍橙、草莓等等,每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還有杆子坪村的村支書田貴福,靠科技辦精石灰廠,使全村脫貧致富,個人也成了聞名遠近的富裕戶。1993年,天門山鄉政府在全鄉曾評選了十佳科技示範戶,他們是:種菜大王田其柱,養菌能手代正山,種桃大戶葉昌光,養豬能手朱神福,水果能手趙行炳,養雞能手田其勝,種菜能手胡興雲,種桃大戶葉開學,養牛蛙大戶代如章,種五倍子能手沈德初。這十大科技戶是全鄉60多個區鄉級以上科技示範戶的典型代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科技示範戶的湧現,對於農村尚未脫貧致富的農民是一個巨大的啟示。在天門山鄉,許多苦於找不到致富門路的農戶,如今都在向示範戶學習,在他們的帶動下,天門山鄉的1900多戶農民,絕大多數都在積極行動,在學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們有理由相信,天門山鄉的明天將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