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才聞菜花香又見吊腳樓(1 / 1)

4月6日上午,《羊城晚報》和《戰士報》采訪團到達桑植,在當年紅二方麵軍戰鬥邊的崇山峻嶺間追尋曆史的足跡與變遷。這塊紅色土地依然保存有紅二方麵軍指揮部、紅軍標語、賀龍故居……

當天下午,本報記者陪同采訪團來到了當年紅二方麵軍長征出發地劉家坪。這裏山青水秀,滿坪的油菜花清香襲人。在李家崗一戶農家,記者見到一位名叫穀芝翠的93歲的老奶奶。老人獨自坐在屋坪高台上,遙對東邊揚旗山下一座新修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長征出發地紀念碑”。當年,她就在那裏送別紅軍。說起紅軍長征,老人似乎恢複了生命的活力。紅軍長征那一天,她冒雨給戰士們送雞蛋。她說:紅軍走了,地主知道了要殺頭的,我好害怕。她告訴我們,紅軍長征前曾在這裏住過20多天。她給紅軍洗衣服、煮飯,還幫助帶賀龍的女兒賀捷生。臨行前,賀龍派人送了幾塊光洋給她,這一切如今成了老人暮年最深情的回憶。她指著西邊不遠處的龍堰峪說,那裏有一棟木樓,是紅軍的指揮部。西頭住過賀龍。

我們按老人的指點,找到了這棟四連環吊腳樓。漫長歲月的風吹雨打,使它變得陳舊發黑了。木樓的西邊,卻依然住有人家,有縷縷炊煙升上竹林。

當年,蔣介石發動30萬部隊進行大圍剿,中央紅軍已經長征到了陝北,紅四方麵軍也已離開了自己的根據地,紅二方麵軍處於孤立地位。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在這裏作出決定:離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打到敵占區,再相機北上。一場人類曆史上充滿集體英雄主義、獻身精神的舉世無雙的長征,由此拉開了它最後一道帷幕。

幹田壩是當年紅軍集合出發的地點。紀念碑下,77歲的老紅軍石邦智向我們介紹了紅二方麵軍出發時的情景。他當年是紅六軍團十八師52團2營4連通訊兵。

1935年11月19日傍晚,由於連續21天的大雨,酉水河漲起秋水。戰士們背著幹糧在大坪集合,大家都穿著十分破爛的衣服。送行的老百姓送來了吃的。還有人送給賀龍一副馬鞍。部隊宣誓後,三聲炮響,隊伍開始向東開去……一路行軍打仗,穿在身上的破衣服一直到了貴州才換下。換下的衣服上到處是虱子。

過草地時,8天8夜忍饑挨餓,許多戰士活活餓死。石老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同營的一位戰友犯了重病,披著毯子還冷得直抖。出草地時。碰到國民黨的幾個騎兵,騎兵對他說。我們有好衣穿,又有晌發,你肯不肯跟我們幹?這位戰士說,你們花的還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一個騎兵用槍瞄準他,他無動於衷地說:我反正病也是死,借你的子彈用一用吧。騎兵被他的英雄氣概所震驚,調轉馬頭就走了。

石老感慨地說,我們當時隻抱定一個信念——消滅階級,反抗壓迫。紅軍的勝利,靠的就是它。

從曆史回到現實。從現實進入曆史,在劉家坪竟隻是短短的200多米。在李家崗的十字路口,記者發現向西是龍堰峪紅二方麵軍指揮部舊居;向東,則是由深圳等地捐款修建的劉家坪希望小學。曆史的回聲與朗朗書聲飄揚在春天的山穀裏。曆史和現實,就這樣血脈相連了。

在這既短暫又漫長的61個春秋之間,曆史的變化是如此巨大,又是如此變化之小:劉家坪已修通了柏油公路,開通了程控電話,3棟4層的教學樓、宿舍樓拔地而起。但61年前的木樓卻夾在其間,依然居住著村民。

老區,文明與落後,是一種怎樣的碰撞與改造,又需要一種什麼樣的信念與精神,才能走出這段曆史的蹣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