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雄偉的天門山下的永定區天門山鄉政府辦公樓上,懸掛著一塊省政府最近頒發的銅質匾牌。匾上“星火科技示範鄉”幾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科技副鄉長劉樹協告訴我們:“獲得這塊銅匾不容易。目前,全省僅有20個鄉掛了這樣的牌子,本市則獨一無二。”
作為一個自然條件並不怎麼好的山區,天門山鄉為何能獲得全省科技示範鄉的榮譽稱號呢?我們在深入細致地采訪中找到了答案。
據了解,天門山鄉是永定區1985年時最晚成立的一個鄉。當時該鄉以撤銷天門山林場為基礎,再由原二家河鄉和西溪坪鄉劃分的8個自然村87個村民小組組成。麵積有97平方公裏,合14.55萬畝,但可耕地隻有7800多畝,人口7200餘人。自然條件差,人均收入僅200多元。為了改變貧窮麵貌,1989年,該鄉黨委政府經集體研究,決定走科教興鄉之路。1990年,省政府同意將該鄉列為全省星火科技示範鄉。1991年,該鄉修了一棟農科教辦公樓,正式成立了鄉農科教中心。同時成立了鄉科教領導小組,由書記鄉長任正副組長。下設農科教辦公室。由一名副鄉長專職抓科教工作。幾年來,該鄉領導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全鄉抓科教工作這個中心任務卻始終沒有變。從朱啟兵、田繼陸、朱建國、張正全、宋光華、黃煥章到現任領導田際凡、伍廣等曆屆鄉領導,無論誰在任,都把科教工作作為全鄉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特別是1991年以來,鄉政府更集中抓了以下幾件事。
第一件事:抓科技網絡建設。從1991年開始,各村配置科技副村長,各村民小組和農戶家配科技信息員,從而使全鄉形成了鄉、村、組、戶4級科技網絡。
第二件事:培養造就科技示範戶。全鄉從1991年以來,已培養2個省級科技示範戶,4名市級科技示範戶,50名多、區級示範戶。這些示範戶遍及種、養、加、工各個方麵。
第三件事:抓培訓示範。全鄉建立了鄉、村、組3級培訓中心。鄉農科教中心每年培訓長、中、短培訓班。到目前為止已舉辦48期,培訓人員3157人次,印發科技資料8100多份,編寫科技信息35期,巡回教學28堂課。
第四件事:認真組織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一是技術引進服務,與省內外地縣農科、畜牧、水電、建材、加工等11個部門建立了橫向聯係,先後聘了9位科教人員和工程師來鄉指導技術,僅引進技術費就已花1.55萬元。二是技術谘詢服務。已先後向農民開具豬病、果病、雞病、稻瘟病等醫藥處方1250多份,谘詢4000多次。1993年5月開始,鄉裏又組建了科技開發總公司。全鄉以鄉供銷社和農技站為依托,承擔了化肥、農藥、農具、種子等生產資料的供應和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及銷售任務。四是進行市場信息服務。每月鄉農科教中心編印一期市場信息導報,每次提供信息達200多條。
由於該鄉領導堅持帶動農民走科技興鄉之路。通過短短幾年時間努力,全鄉已引進新技術新工藝22項,推廣新成果15次。全鄉有科普示範基地515畝,群眾性專業學會4個11人,科協會員41人。全鄉科技覆蓋率達85%以上。從1990年起,該鄉各項產值年年遞增。1993年,工農業總產值達772萬元,比1990年增327.4萬元。平均年遞增24.5%。今年,該鄉又重新調整了“八五”規劃,計劃從現在起要抓好上崗農業、優質稻高產、油菜規範高產、大棚蔬菜栽培、杜仲速生栽培、優質核桃栽培、特種養殖開發、輕型建材新技術等八大示範基地,爭取到2000年產值達3000萬元,人均收入過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