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的來曆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四宮,並按照它們的形象附會為四種動物。其中,東宮七宿被想像成一條巨龍。每到農曆二月,處於龍頭位置的角宿會在東方地平線顯現,所以俗稱“龍抬頭”。天上“龍抬頭”的時候,地上東風來了,春天正式來到人間,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雨水逐漸多了起來。
二月二是一個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日子。按我們奢渡河農村的風俗,二月二是不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們怕挖地動土驚動青龍,破壞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人們都相信農曆的二月二是個水日子,多多少少應該是會下點雨的。如果這一天沒有雨水的話,那這一年就很少下雨,就難得一個豐收年了。如果再這一天祈龍賜雨,則一年四季就會風調雨順。所以,麵對幹旱了半年沒有一點雨滴,莊稼無法播種的的嚴重局麵,在二月二快要來臨的前幾天,我們奢渡河畔四鄉八村的村民們沒有辦法,隻好走村躥戶,挨家挨戶遊說,組織了一個祈雨協會,開始緊密鑼鼓的準備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祈雨活動。二月二那天,萬餘村民集結在奢渡河畔的青龍峽,在青龍峽的青龍潭邊設神台,殺豬宰羊祭祀龍王,祈禱行雨。
奢渡河畔四鄉八村的村民捐資捐物,最後祈雨協會用募集的資金買來一口肥豬,一隻大山羊,作為祭品,開始了祈雨活動。祈雨活動一切按固有的老規矩來,這是百年不遇的大旱,禮節得相當大,不關是祭品要濃重,祭祀的排場也要大。祈雨有大祈和小祈兩種,大祈是七天,小祈是三天。奢渡河的祈雨活動是大祈,據老輩人說,自解放以來,這裏雖說不是風調雨順,但雨水還算充足,唯獨今年例外,幾個月地連續幹旱,看來這雨不進行大祈活動,是求不來的了。
二月二那天,天還沒有亮,祈雨協會和萬餘鄉民就已經齊聚青龍峽。在青龍潭的神台前,祈雨協會請來的道士們開始做起了法事。這法事要做七天,一天早中晚各做七場,七天要做滿七七四十九場。青龍峽河畔,一天到晚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人山人海,有當地農民,也有外麵來看熱鬧的閑人或者找新聞的報社記者。
青龍潭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水潭,位於米羅盤龍兩鄉的交界,在奢渡河的一個大峽穀,青龍峽中。當地傳說,這潭裏住有一條青龍,來自南海,夜宿青龍峽,感覺這地方不錯,就在這裏居住了下來。在很久遠的時候,盤龍鄉有農民上山采摘野果,在青龍峽看見一個老人在河邊洗澡,有些好奇就走過去看。老人對那個農民說,他一天沒有吃東西了,希望農民給他一些桃子吃。淳樸的農民把身上所有的果子全部送給老人。老人一口一個,吃的津津有味。吃罷果子,老人對農民說,老鄉,我吃了你的東西,總的要表達一會我的謝意。以後如果這地方天不行雨,你就來這裏找我。老人指著河岸邊岩石下的一個水潭對農民說,你隻要對著這水潭喊一聲“青龍老人送水來”,天就會下雨了。說完,老人飄然而去,隻聽一陣電閃雷鳴,老人化作一條青龍,騰空而起,飛向了蒼穹。從此,這個水潭就叫做青龍潭。幹旱的時候,人們來這裏祈雨,每一次都如願。於是,當地人就在青龍潭旁邊的岩石下建起了龍王廟,這些年龍王廟年久失修,天氣幹旱,人們再次想起這個被遺忘了多年的地方,迷信的村民們紛紛認為是對青龍老人的漠視惹惱了他老人家,故天不降雨。人們在祈雨活動前重修了龍王廟,重塑龍王爺金身。
祈雨典禮開始,三炮響過,祈雨活動的主祭司,年屆八十的鄉賢楊二先生登台宣讀祈雨祭文。現場氣氛一下子肅穆下來。楊二先生宣讀完祭文,三拜九叩,代表了奢渡河四鄉八村的老百姓表達了怠慢龍王老人家的懺悔,許下了世世代代永繼青龍廟香火的美好願望,祈求龍王爺顯靈,降下甘霖,普渡眾生。
第二個環節是千名村民七人一組,排好隊,手拿果品,前赴後繼來到青龍潭邊,齊聲高喊“青龍老人送水來”,喊滿七七四十九句,邊喊邊叩頭,然後向潭裏進獻果品,紛紛把手中的水果呀,糕點呀,錢幣之類的東西丟往潭水裏。丟往潭水裏的東西必須要幹淨的,否則龍王是不會要的。幹淨的東西會沉到水底,不幹淨的龍王不要,就懸浮在水麵。有祭祀的人負責在旁邊看守,如果有東西漂浮在水麵,就得趕緊打撈上來,三跪九叩,向龍王爺道歉,請求他的寬恕,希望不要影響他行雨的心情。這個環節耗費時間最長,差不多要兩個小時左右,村民們的虔誠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