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徐建威參加了泰順縣公開招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考試,最終以本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泰順縣仕陽鎮中心衛生院。徐建威如願地成為了一名鄉村醫生,圓了他從小當醫生的夢想。徐建威說:“萬裏長征我隻是走了第一步,學醫之路會很長,接下去我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牢記自己的使命,紮根基層,當好一名合格的鄉村醫生,救死扶傷,回報社會。”
從5歲起在深山裏為父親采藥,徐建威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愛,什麼是孝道,什麼是堅持,什麼是感動。
(二)團結互助:在點滴中發揚友善;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貫穿著“積德行善”“團結友善”的深刻內涵,這也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瑰寶。“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王渙傑就是這樣一位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互幫互助,自己最開心;雷鋒在日記中曾經寫到“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還要重要”,這句話對於王渙傑來說意義深刻,她也在努力地這麼做著。有一次,王渙傑發現班裏有一位同學在課堂上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連連出錯,課間獨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悶悶不樂。於是,王渙傑便在周末邀請她到家裏玩。媽媽準備了幾樣孩子愛吃的菜,王渙傑也拿出了自己心愛的玩具,房間裏傳出了這位同學開心的笑聲。後來王渙傑才知道,這位同學因為父母離婚,想念媽媽,所以整天悶悶不樂。王渙傑告訴她,可以把對媽媽的思念寫在日記裏,不要總去想,這樣會耽誤學習的。課間,王渙傑還總帶著她和同學們一起做遊戲。漸漸地,這位同學在課堂上的精神變得集中了。看到她臉上又露出了往日的歡笑,王渙傑開心極了。
班裏有一位同學的父親在車禍中不幸遇難,母親長年臥病在床,這位品學兼優的同學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知道這件事情後,王渙傑拿出了自己準備購書的300元壓歲錢,並說服姐姐也拿出了她的300元壓歲錢,全部捐給了這位同學。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讓這位同學又背起了心愛的書包。在王渙傑的感召下,肇東市湧現出了一批批“手拉手好夥伴”。
關愛他人,溫暖放心間;一個周末,爸爸媽媽要帶王渙傑去學鋼琴,可是臨走時卻找不到王渙傑了。一個多小時了還不見孩子的影子,急壞了王渙傑的爸爸和媽媽。這時,爸爸發現王渙傑今天要帶的水果不見了,才恍然大悟。隻見王渙傑氣喘籲籲地跑過來,連聲說:“爸爸、媽媽對不起,我讓你們著急了。”原來她把準備帶走的水果給孤寡老人李奶奶送去了。李奶奶今年七十八歲了,無兒無女,老伴幾年前去世了。幾年來,李奶奶家就成了王渙傑她們中隊尊老敬老的校外活動基地。王渙傑解釋說:“媽媽,你給我帶的哈密瓜我想李奶奶可能沒吃過,我想讓她也嚐嚐。媽媽你不會生氣吧?”媽媽撫摸著小渙傑的頭流下了熱淚,連聲說:“孩子你做得對,爸媽也要和你一起來照顧李奶奶。”聽到媽媽的話,王渙傑高興得蹦了起來。由於王渙傑的突出表現,她獲得了市級“小孝星”的榮譽稱號。
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之後,王渙傑有了更遠大的理想,她要成為搏擊長空的雄鷹!今天的努力,正是為了豐滿自己的羽毛,練硬翅膀。我們相信,總有一天,王渙傑會高高地飛起,緊緊地擁抱藍天,用她的美麗為祖國增色添彩。
(三)助人為樂:“小雷鋒”的正能量;拾金不昧、助人為樂、扶貧濟困、尊老愛幼,特木欽將這些美好的詞彙踐行到了自己平常的生活中,變成了一種習慣。捐款賑災、公益勞動、義務維修、愛心助學……特木欽孜孜奉獻的精神感召著大家,民族傳統美德在這個90後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這個個子不高的蒙古族小夥,從小就以雷鋒為榜樣,用自己助人為樂的實際行動傳遞了90後身上的正能量。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的道德情懷,看見了友善真諦的又一次完美詮釋。
情同手足,幫扶農民工子女;在特木欽的家裏有一張照片,照片上的小哥倆摟在一起,臉上洋溢著微笑。他們親密的樣子叫人羨慕。熟悉特木欽的人都知道,照片上那個跟他親如兄弟的小男孩跟他並沒有血緣關係,而是他幫扶的農民工子弟李鵬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