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付囑第十(2 / 3)

無住相法施:指不住於相而行法布施。案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中道義:指遠離二邊見之中道正義。案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卷四《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青目《釋》:“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複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

“闇”,真樸本、金陵本作“暗”。下同。

“答”,金陵本作“荅”。

“即”,真樸本、金陵本作“則”。

“闇”,真樸本、金陵本作“晦”。

【釋義】

惠能說道:“這三十六種對法,如果能夠理解運用,就可將此道貫穿於一切經法之中,出入相對之間而脫離執著兩邊。以自性所產生之作用,來與他人共相言語,既可以遠離對外在諸相的執著,又可以遠離對內在空法的執著。如果全都執著於外相,就會增長邪見;如果全都執著於內空,就會增長無明。執著內空的人就會誹謗經典,直接就說:‘學佛不用文字。’既然說不用文字就可學佛,那人也就不用說話了,因為光是這些語言,也還是文字之相。他們又狡辯說:‘不是不讓人說話,而是就不設立於文字。’就這‘不立’兩個字,也還是文字。這些人見到別人所說的道法,就立刻攻擊對方,說他們執著於文字之相。你們必須知道,自己迷惑尚可原諒,反而又去誹謗佛經;不能誹謗佛經,否則所感召的罪障是無數的。如果執著於外相而想作法以尋求真理,或者廣泛建立道場演說有無的過患,像這些人積累劫數都不能得以見到自性。那些隻聽從依法修行,但又任何事物都不思考的人,對於道性也隻能起到窒塞阻礙的作用;如果聽到說法但不修行的人,隻能使他們反而產生邪惡的念頭;隻能依法修行無住於相的法布施,才能真正獲得證悟見性。你們如果證悟了,要依照我所說的道理,依照這些道理去運用、修行、作事,這樣就不會喪失本宗義旨。

如果有人向你們詢問法義,人家問有,你就要以無作為答對;人家問無,你就要以有作為答對;人家問凡,你就要以聖作為答對;人家問聖,你就要以凡作為答對;兩種相對的道法相互因循,從中就能產生中道的正義。像這樣一問一答,其餘問題都一一依此解決,就不會喪失正理。如果有人問:‘什麼叫作黑暗?’應該這樣答道:‘光明是因,黑暗是緣,光明沒有了就是黑暗,以光明來顯示黑暗,以黑暗來顯示光明。’問答來去相互因循,成就了中道正義,其餘的問題也都要如此回答。你們在以後的傳法過程中,要依照此方法轉而相互教授,切勿喪失了本門宗旨。”

【原文】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師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眾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

【校注】

“月”下,《普慧藏》及《徑山藏》、增上本、大穀本有雙行夾注:“是年五月改延和,八月玄宗即位,方改元先天,次年遂改開元。他本作‘先天’者非。”真樸本有雙行夾注:“舊本作‘先天元年’,考《唐書》是年五月改延和,八月玄宗即位,方改元先天。”

案“太極”、“延和”均為唐睿宗李旦年號。後晉劉昫《舊唐書》卷七《睿宗本紀》:“(景雲三年春正月)己醜,大赦天下,改元為太極。(夏五月)辛未,大赦天下,改元為延和。”《箋注》:“太極,唐睿宗年號,元年歲壬子。茲歲正月改元太極,又五月改元延和。七月睿宗傳位於太子隆基,八月玄宗改元先天也。蓋一歲三改元,故雲爾也。”

“往”,大穀本“住”。

“塔”,真樸本作“墖”。下同。

塔:指墓塔。《解義》:“塔,猶世俗之壽藏。”

促工:指督促施工。《箋注》:“促工,促迫工人使勤作而早完工也。”

案《講座》:“祖師要圓寂了,總在事前要先給弟子們打個招呼,一方麵大家有個準備;二是讓那些有疑的趕快來問,這的確是對眾生負責的表現;第三是,老和尚修行了那麼多年,指說是開悟了,見了道了,解脫於生死了,是不是真有其事呢?中國人有‘蓋棺論定’的習慣,你當了祖師,了了生死,總要拿點憑據給大家看看嘛。所以,盡管禪宗不提倡神通,但臨終之時,那些祖師們總要表現點自由於生死的節目給大家看看,增強弟子們的信心,讓他們知道,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

小師:指師父對弟子之稱呼。《箋注》:“受具足戒未滿十夏者,曰小師。又弟子之稱,又沙門謙下之稱。”

毀譽:指毀損與讚譽。

案《解義》:“蓋神會平日修習空定,遇此可哀之事漠不動念,非餘人可及。”

阿誰:指何人。

“說”,金陵本作“作”。

“偈”,大穀本無。

案《解義》:“此係借無情之物,以喻真心之本來不動。但頑空不動,以其無情;真心雖不動,而佛性不斷,見聞覺知亦無異平常,故能成道而可貴。蓋動者四肢、五官、百骸也,不動者自性也、本心也。真修行人身雖動而心不動,反是則心隨身動,不能把持,終是凡夫。”

案《訊釋》:“悟性之人,雖在於虛極靜篤矣,然而動上亦有不動。而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者,不可不知也。然則何以謂之動上不動?《壇經》曰‘性本不動’故也。”

案《箋注》:“如此見,指不可如無情之不動,宜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案《箋注》:“以上真假動靜之旨已明,故以下之偈文皆指不諍而言。”

案《箋注》:“故不可於大乘門中,仍執生死之見。生死智者,落於生死之見識也。”

案《箋注》:“言與人談論,若彼此契合者,即可同論佛義也。若彼不契合,則亦合掌表敬,使彼生歡喜心而不諍論。”

案《定慧》第四:“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案《箋注》:“有諍則瞋,瞋則退失無生忍。失卻無生忍,自性便入生死輪回,不能超三界矣。”《解義》:“一涉諍論,則是非即起,自性入於生死,先失道意。”

“並”,《徑山藏》作“竝”。

“並體”,大穀本作“直明”。

攝心:指收攝散亂有諍之心念。

【釋義】

惠能於唐睿宗太極元年(712)壬子、改元延和(712)七月,命弟子前往新州國恩寺修建自己的墓塔,並督促加緊施工,該塔於第二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惠能召集弟子們說道:“我到了八月,就要離開世間。你們還有什麼疑問,趁早趕緊發問,我好為你們破除疑惑,讓你們的迷惑徹底消除。我如果去世之後,就沒有人來教你們了。”法海等弟子聽到後,全都流淚哭泣。隻有神會,神情不為所動,也不流淚哭泣。惠能說道:“神會小師,反而證得善與不善均等視之的境界,毀損與讚譽不為所動,悲哀與快樂不為生起,其他人都沒有證得如此境界。你們其他這些人長年在山中參學,究竟修的是什麼道法?你們現在悲傷哭泣,到底是為誰在擔憂呢?如果是擔憂我不知道自己死後的去處,我自己知道自己死後的去處;我如果不知道自己死後的去處,終究不可能預先報知你們我要死去。你們悲傷哭泣,就是因為不知道我死後的去處;如果你們知道我死後的去處,就不應該在這裏悲傷哭泣。法性本來就是沒有生滅與去來的,你們全都坐好,我給你們說一首偈頌,名叫《真假動靜偈》。你們隻要誦持這首偈頌,就與我心意相同;依照這首偈頌修行,就不會喪失本門宗旨。”

眾僧作禮,恭請惠能演說偈頌。《真假動靜偈》的內容是:

世間一切諸法都沒有實體的存在,

不能以所見虛假之相而誤認真實;

如果認為能夠直接看到真理的話,

你所看到的事物全都不是真實的。

如果能夠見到自心所具有的真實,

離開假相之後當下心體就是真實;

自心不能離開對一切假相的執著,

心中沒了真實何處還能有真實呢?

有情識的眾生自然身心就會活動,

那些沒有情識的東西才不會活動;

如果執著修習使身心不動的行業,

這就等同於無情之物的那種不動。

如果想尋覓真正的身心無所動搖,

就應追求在運動之上的那個不動。

如果不動就是停止身心活動的話,

那就同無情物一樣不具成佛種子。

要能夠善於分別一切諸法的相狀,

真正的第一義諦才是如如不動的;

隻要能夠作出像這樣的真實見解,

就是真如法性所生起的真實妙用。

我現在報告於諸位修學佛道之人,

在努力修道的時候必須著力用意,

不要在大乘法門中迷失正確方向,

反而執著於生死分別之錯誤認知。

如果你們當下能夠與我所說相應,

我就與你們共同來討論佛法奧義;

如果你們實在不能與我所說相應,

我就合掌行禮讓你們獲得歡喜心。

此禪宗頓教法門本來就沒有諍訟,

相互諍訟就會喪失道法真正意旨;

如果執著於違逆相互諍訟的法門,

自性就會墮入生死之中永無解脫。

當時弟子們聽惠能說完偈頌,全都作禮,並能體會惠能教誨的意圖,各自收攝心意,依法修行,再也不敢相互諍訟了。

【原文】

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校注】

“抄”,金陵本作“鈔”。

目:指題目。

“淳”,金陵本作“湻”。

信根淳熟:指向道信心之根基堅固。

“磨”,金陵本作“摩”。下同。

“華”,真樸本、金陵本作“花”。下同。

案《講記》:“一華是指達摩祖師,五葉是指從二祖慧可到六祖惠能。”

“諸善知識”,真樸本、金陵本無。

“各各淨心,聽吾說法”,真樸本、金陵本無。

種智:指一切種智。《箋注》:“種智,佛之一切種智也。知佛智一切種種之法,名一切種智。”《講座》:“一般人的智慧隻是世間的聰明伶俐而已。你若證了空性,證了萬法皆空的道理,就得了一切智,又叫根本智。有了根本智,你就得到了解脫。一切種智又叫一切智智。”

案《講座》:“隻有佛才具有,也就是不僅能洞悉萬法的共相,而且通窮盡一切事物的差別相。一相三昧就是在性空這個問題上得定,得決定見,不論善惡、美醜、因果、凡聖、生死、煩惱菩提等等,你都能‘無取無捨’,‘不生愛憎’,也就是做到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樣,你就實踐了一相三昧。”

案《定慧》第四:“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講座》:“一相三昧是在念頭上,而一行三昧則重在行為上,你一相三昧到家了,一行三昧也做到了,它們同體而異名。”

“今”,金陵本作“合”。

時雨:指應時之雨。

霑洽:指雨水充足浸潤土地。

案《箋注》:“海水一滴,不見生滅迷悟華果二法差別,則觸目無障礙之大道,何二其法、二其心哉。”

案《般若》第二:“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頓漸》第八:“住心觀靜,是病非禪。”

隨緣:指隨順因緣。《箋注》:“外界之事物來,自體與之感觸,謂之緣。應其緣而自體動作,謂之隨緣。”

【釋義】

得知惠能將不久於人世,法海上座再行禮拜問道:“和尚您去世之後,衣法當傳付給什麼人呢?”惠能答道:“我在大梵寺所說之法,以至於現在所說之法,全都抄錄彙集流行於世,就取名為《法寶壇經》。你們要善自守護,依次相互傳授,以便度化群生,隻要能夠依止《壇經》中所說的道理,就稱之為正法。現在隻為你們說法,並不傳付給你們法衣,就是因為你們信根淳熟,已經決定沒有疑惑了,足堪擔任弘法大事。又根據先祖達磨大師傳授偈頌的意思,法衣不適合再傳下去了。”達磨大師偈頌的內容是:

我從印度遠道來至中國這片土地,

就是為了傳播佛法救度迷惑眾生。

禪宗這一枝花將會開出五個支葉,

未來結成的菩提道果會自然成就。

惠能又說道:“諸位善知識。你們各自澄淨自心,認真聽我說法。如果想成就一切種智,必須通達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在一切處所都不執著於相,在諸相之中不生起憎愛之心,亦無取捨之念,不計較利益成壞得失等事,安閑恬淡靜雅,虛懷融洽澹泊,這就叫作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處所行、住、坐、臥,都能純一直心,以不動為道場,真正成就淨土,這就叫作一行三昧。如果人能夠具足這兩種三昧,就如同土地有了種子,自然能夠含藏長養,成熟各種果實;修習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如同種長養佛種,將來自然能夠成就無上菩提道果。我現在的說法,就如同應時之雨,普遍滋潤大地。你們各自本具佛性,就好比各種種子,一旦遇到雨露的浸澤,全都會得以開發生長。秉承我意旨的人,決定能夠獲得無上菩提;依我法修行的人,必定能夠證得殊妙佛果。”聽我所說偈頌道:

心地之中含藏了各種成佛的種子,

在法雨普遍滋潤後全都開始萌芽。

頓悟自性本具佛種開花的情理後,

無上菩提道果自然就能夠成就了。

惠能說完偈頌後,又說道:“佛法沒有分別,心地也沒有分別;佛道是清淨的,也就不會有各種相狀。你們慎勿住心觀靜及執空於心,自心本來就是清淨的,沒有什麼可以取捨。你們各自努力修道,隨順因緣好自散去。”當時,弟子們全都作禮而退。

【原文】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

頭上養親,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校注】

舟楫:指船隻。

“大”,原作“人”,據諸本改。

案《箋注》:“門弟子慰藉六祖,言師雖往歸新州,然未必即行遷化,早晚可仍回到此地也。”

案《解義》:“意謂此次歸裏即般涅槃,所以必須歸故裏者,猶落葉歸根之意。但佛性常存,寂光普照,神雖來而形已離,故來時無口。”《講記》:“因為去了以後,究竟何時再來,完全是看機緣,機緣到了隨時都會回來,現在要我說出何時回來,真的沒有開口之處。”

“後莫”,真樸本、金陵本作“此後無”。

“記”,真樸本、金陵本作“讖”。

“餐”,真樸本作“飡”,金陵本作“飱”。

案《箋注》:“頭上養親者,言金大悲欲取大師首,頂戴供養,如慈親也。口裹須餐者,言淨滿受金大悲之錢、來劫大師之首、為口腹所累也。”

滿:指張淨滿。

楊柳:指楊侃、柳無忝。

又“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此段真樸本、金陵本置於下段末“毋令乖誤”下。

案《箋注》:“一出家指馬祖道一禪師而言,一在家指龐蘊居士而言。或曰:一出家指黃檗禪師,一在家指裴休。”

締緝:指建造修葺。

伽藍:指寺院。

法嗣:指繼承禪法之親傳弟子。

又“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真樸本、金陵本無。

【釋義】

惠能在七月八日,忽然對弟子說道:“我想回新州老家,你們趕緊給我備船。”眾弟子苦苦哀求惠能留下的意誌十分堅決,惠能說道:“一切諸佛出現於世,都要顯示歸入涅槃,有來必有去,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我這副形骸,辭世時必須有個歸所。”眾弟子說道:“您從此處離去,早晚還可以回來。”惠能說道:“我是葉落歸根,等再來時已無具體口目形骸了。”眾弟子又問道:“您準備將正法眼藏傳付給什麼人呢?”惠能答道:“有道之人獲得,無心之人通曉。”眾弟子又問道:“您去世之後還會遭受什麼厄難嗎?”惠能答道:“我去世之後的五六年中,會有一個人來盜取我的首級。”聽我所說預言道:

盜取我的頭顱是為了供養和親近,

而為非之人是為了果腹求得生存。

遭遇到張淨滿前來取我首級之難,

正是楊侃、柳無忝當地方官的時候。

惠能又說道:“我去世後七十年,有兩位菩薩從東方來,一位是出家菩薩,一位是在家菩薩。他們同事大興教化,建立我的南宗禪法;建造修整寺院,昌隆本宗法嗣。”

【原文】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第一、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磨尊者,此土是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校注】

“問”,真樸本、金陵本無。

案《箋注》:“古佛應世之數,無量無邊,非可以譬喻算之,實不可思議。久遠劫來諸佛出興,有二萬億威音王佛,二萬億日月燈明佛,二千億雲自在燈王佛,過去久遠大通智勝佛等佛,實不可枚舉。”

莊嚴劫:指過去之大劫,有一千佛出世。

毗婆屍佛: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屍棄佛: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毗舍浮佛: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賢劫:指現在之大劫,有一千佛出世。

拘留孫佛: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拘那含牟尼佛: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迦葉佛: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釋迦文佛:即釋迦牟尼佛。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已上七佛,今以”,大穀本、真樸本、金陵本無。

“第一”,大穀本、真樸本、金陵本無。

摩訶迦葉: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一、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阿難尊者: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一、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商那和修: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二、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優波毱多: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二、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提多迦尊者: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二、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彌遮迦: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二、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婆須蜜多: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二、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佛馱難提: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二、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伏馱蜜多: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三、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

脅:唐智炬《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卷三、南唐靜、筠《祖堂集》卷一、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