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宣詔第九(3 / 3)

“名”,大穀本作“明”。

淨名:指維摩詰之意譯。

“托”,真樸本、金陵本作“讬”。

毗耶:指毗耶離,中印度之大城。

案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方便品》:“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弟子品》:“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湣?’”

案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解義》:“言師以老疾辭不赴京,猶之維摩詰居士於毗離耶大城示現有疾之意。”

案《周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感荷:指感恩承受。《箋注》:“心有所思而動曰感,以肩擔物曰荷。”

頂戴:指感激。

“衲”,真樸本、金陵本作“納”。

磨衲袈裟:指高麗國所產之紫磨袈裟。

水晶缽:指以水晶製成之缽。案《箋注》:“《嶺南叢述》:魏莊渠校視學粵中,惡佛氏,必詆之,毀祠廟甚多,而曹溪之缽竟被捶碎。至崇禎間,有彭孝廉某,病夢至官府處。神被服如王者,聞胥吏傳呼魏校一案,須臾一人峨冠盛服入。神問:‘何以毀曹溪缽?’答言:‘吾為孔子之徒,官督學,校在廣東,毀淫祠幾千百所,豈但一缽!’神雲:‘聞缽破,中有魏字,如此神異,焉可以為異端毀之?’答雲:‘魏是予姓,數已前定。雖欲不毀,其可得耶?’神語塞,校揖而出,夫莊渠手誠辣矣。然千年異物,一朝碎之,能無孫家虺瓦吊之譏乎。”

“寺”下,真樸本、金陵本有“焉”。

國恩寺:指今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國恩寺。

【釋義】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正月十五日,則天皇後與唐中宗下詔雲:“朕恭請慧安、神秀二位禪師在宮中內庭供養,於處理國事百忙之閑暇,每與之探究一乘佛理。”二位禪師推讓道:“南方有惠能禪師,秘密接受了弘忍大師的衣缽禪法,傳付佛祖心印,可請他來宮中詢問佛理。”於是就派遣內侍薛簡,即刻趕往嶺南傳詔,迎請惠能道:“希望您能慈悲顧念,迅速與我奔赴京城。”惠能上表以病推辭,希望能夠終老山林。

薛簡問道:“京城那些禪宗大德都說:‘想得以會入道法,必須打坐修習禪定。如果不因禪定而能獲得解脫的人,是從未有過的。’不知道您所說的禪法又是怎樣的呢?”惠能答道:“道法是由心領悟的,豈是打坐能夠獲得的?《金剛經》雲:‘如果說如來有坐臥的話,那就是在行邪道。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是沒有來處,也是沒有去處的。’沒有生滅,就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就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法所證,又何況坐禪呢?”

薛簡說道:“弟子返回京城,皇上必定詢問,希望您能夠慈悲,給我指示禪法心要,讓我能夠傳奏給皇太後與皇上,以及京城那些學道之人。您所說的禪法心要,就好比用一盞燈,點亮百千盞燈,使暗冥全都獲得光明,以至於光明永遠無盡。”惠能說道:“道法本無明暗之分,明暗是生滅代謝之義,如此明明無盡,還是有窮盡的,因為明暗是在相互依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名相。所以《維摩詰所說經》中說:‘真正的佛法是無可比擬的,因為沒有與之相待的道理。”

薛簡問道:“光明比喻智慧,黑暗比喻煩惱。修道之人倘若不以智慧光明照耀破除煩惱黑暗的話,無始以來之無明生死又憑借什麼得以出離呢?”惠能答道:“煩惱就是菩提,不是二法,沒有差別。如果想以智慧光明照耀破除煩惱黑暗的話,這就是二乘人的見解,是聲聞、緣覺的根機。上上智大乘根性的人,全都不像這樣認為。”

薛簡問道:“如何才是大乘見解?”惠能答道:“明與無明,凡夫認為是二個不同的概念;有智之人了達佛法,知道二者本性沒有分別。這種無分別的本性,就是真實之性。所謂實性,在凡夫愚昧者那裏沒有減少,在賢德聖人那裏沒有增加,停住於煩惱之中不被擾亂,居止於禪定之中不歸寂滅。不斷滅也不永恒,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在中間以及不在內外,不產生也不滅亡,其性體相如如不動,恒常住止而不遷變,這就是所謂的道。”

薛簡問道:“您所說的不生不滅,與外道觀點有何差異呢?”惠能答道:“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是用滅來抑止於生,以生來顯示於滅。這是一種相對生滅的觀念,如此滅也不可能真滅,生也不可能不生。我所說的不生不滅,是本來就沒有生,也就沒有滅亡,所以是不同於外道觀點的。你如果想要知道禪法心要,隻要一切善惡都不要去思量計度,自然就能得以證入清淨自心本體,湛然明徹恒常寂靜,無窮妙用猶如恒河中的沙子一樣無量無邊。”

薛簡承蒙惠能指教,豁然大悟,禮謝告辭回歸朝廷,向皇上表奏了惠能的法語。當年九月三日,皇帝下詔褒獎惠能道:“您以年老疾病而婉辭來京,願在嶺南為朕修習佛道,這是國家的廣大福田。您就好比維摩詰居士,假托示疾於毗耶離大城,以為闡揚大乘佛法,傳付諸佛心印,妙談不二法門一樣。薛簡已經傳達了您所指示教授的如來知見,朕積善而有餘慶,宿世種下善根,才得以於今生遇到您的出世,頓悟到最上乘之佛法。感念所受您的恩德,感激萬分頂戴不盡。”並奉上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令韶州刺史修繕寺院殿堂,賜惠能出家前之舊居為國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