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義的精華之處就在於:性情溫和、心地善良以及沉著冷靜。
——威爾遜主教
有一個地方,因源於氣性平和、心靜如水的精神狀態,雖然不是具體可找,但它可以使人超脫罪惡,並與上帝意念相符合,這就是天堂。
——查爾默斯博士
我們知道,年輕人機靈聰慧,因而總是鋒芒畢露。但是,他們終會如那掛在冬青樹頂端的常綠葉子,隨著歲月的溜走,焦躁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心平氣和。
——索塞
溫和的性情是一種無窮的力量。
——亨特
在人的生活中,性格起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溫順的性格常能引導人找到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因而在這些人身上找不到絲毫令人痛不欲生的痛苦,因為心靈總能透過黑暗的天空看見一線光亮,所以,即使處在災難與痛苦之間,他們也會找到心靈的慰藉;即使昂首望不見太陽,重重烏雲布滿了天空,他們也仍然堅信,太陽就在烏雲之中,陽光終究會普照大地。
這種性格具有親和力,因而不會遭人忌妒。在具備這種性格的人的眼中,一直閃爍著快樂的光芒,他們的心中也充滿了明媚的陽光,同時能使人感受到他們的歡快、達觀、朝氣蓬勃。自然,他們也逃脫不了精神痛苦與心煩意躁,然而使他們明顯區別於眾人的是他們能以愉快的方式接受這種現實,而沒有一點抱怨,沒有一絲憂傷,以至於將人生彌足珍貴的精力浪費於此,相反,他們拾起了生命道路上的那朵鮮花,奮勇前進。
我們絕不能認為他們意誌薄弱,缺乏理智的思考。這種人被人信賴是因為他們性格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天性愉快、樂觀、友愛,並且對自己的前途滿懷希望。他們憑借高遠的見識,敏銳的目光,最先突破厚厚的烏雲,看到燦爛的陽光。他們善於從身處的逆境中發掘希望。雖然疾病纏身,但他們相信,隻要努力,就可恢複健康。生活的艱苦磨煉使他們培養起遵守紀律,善於糾正錯誤,總結經驗教訓的作風。在痛苦和挫折中,他們鼓起勇氣,從不退卻,也正是在這個鍛煉的過程中,他們掌握了眾多知識,領略了生活之艱辛。
麵對家宅被人侵占,家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莊園又被沒收的局麵,傑勒·米泰勒卻這樣寫道:“我落到了財產征收員的手中,他們毫不留情地剝奪了我的一切財產。此刻我又有些什麼呢?讓我好好地想一下:那可愛的太陽和月亮,他們留給了我,溫良賢淑的妻子,他們仍讓她站在我的身邊,還有許多為我排憂解難的患難知己,除此之外,我愉快的心情,歡樂的笑容,我對上帝的敬仰,他們都不能奪走,他們更無法剝奪我向往的美好天堂,還有我對他們罪惡之舉的仁慈與寬厚。我還是一樣地吃飯、喝酒、睡覺和消化,還是像往常一般讀書和思考……”
當碰上意外的打擊或災難時,泰勒仍然能擁有足夠的理由使自己高興和歡樂。他似乎迷戀起痛苦和災難,可以說,在這種常人難以擺脫的痛苦與怨恨麵前,他始終可以怡然自樂,不以眾人之憂而憂,而以常人之憂為樂。敢於藐視困難,將災難視為尋常荊棘的意誌,使他做到了這一步。他認為這僅是坐在小小的荊棘上而已,不足以為憂。
這種愉快的性格,盡管主要來自天性,但和其他生活習慣一樣,隻要通過訓練和培養,就可以得到加強。我們每個人或可充分享受生活,或根本無法明白生活的樂趣,這主要取決於我們在生活中提取了快樂還是痛苦。我們看重的是生活中的光明還是黑暗,關鍵在於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其實任何人的生活都有兩麵性,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審視生活。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意誌力量做出正確的選擇,使自己變得樂觀、快樂。樂觀與豁達的性格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能使人看到希望,幫助我們找到生活光明的一麵。
人要是性格樂觀、豁達,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會感到身邊的生活是光明、美麗和快樂的。整個世界都會因他眼中流露出的光彩而溢彩流光。據此,寒冷轉化成溫暖,痛苦為舒適所取代。這種性格使人的智慧更加熠熠生輝,讓美麗更加燦爛迷人。生性憂鬱、悲觀的人,永遠也不會欣賞到生活的七彩陽光,春日的鮮花在他們看來頓時失去了嬌豔之色,黎明前的鳥聲令他們煩躁不安,無限美好的蒼穹和五彩繽紛的大地成了灰色的布幔,無法使他們的精神得到振奮。在他們眼中,創造不過是蒼茫的空白,令人厭倦,沒有靈魂,更沒有生命力。
樂觀、豁達的性格為快樂和幸福提供了源泉,並成為良好品德的一部分。人類怎樣戰勝各種誘惑?“第一是歡樂愉快,第二是歡樂愉快,第三還是歡樂愉快。”忠誠的作家回答道。歡快樂觀的性格讓心靈這片沃土滋生出善良、仁慈和正直,它是仁慈友善的忠實朋友,與耐心和堅韌忠誠相伴,是智慧之父,聰明之母,也是道德與良知的保護神。“愉快的心情,”正如馬歇爾博士對病人所說的,“是最好的藥物。”智者也說:“10副良藥也遠不及歡悅心情的作用。”
路德曾潛心致力於精神抑鬱症的治療研究。“歡樂和理性,尤其是發自內心的歡樂和理性,與誠實的勇氣一樣,在不管是針對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的問題上,都是治愈精神抑鬱症的良藥。”這就是他的藥方。那些心浮氣躁的男子的意誌力,就像女人們的心一樣脆弱不堪。但無論是美妙的音樂還是孩子、鮮花,都能使人精神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