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向農村 雙軌發行
縣店的主要發行對象,是農村讀者,農村發行組有七個人,分片負責,堅持依靠農村供銷社,既要開展流動供應,又要輔導供銷社。通縣供銷社經營圖書巳經三十多年。從1960年初的幾個集鎮所在地供銷社代銷圖書,到1980年全縣十七個基層社、八十九個分銷店已全部經銷圖書,售書點遍布全縣。設在大集鎮的售書點有五個,其中馬駒橋供銷社圖書文具門市部,經營圖書品種達四百多種,他們積極幫助讀者解決所需圖書,被群眾譽為“馬橋書店”。從1979年到1988年,在全縣農村共發行各種圖書八百二十二萬冊,四百一十一萬元(不含課本)。其中批發供銷社五百一十六萬冊,二百五十八萬元,書店流動供應三百零六萬冊,一百五十三萬元。在農村發行中,縣店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堅持雙軌發行,做到:調查研究,抓住重點,心中有數,有力地支援了農業現代化的需要。
整頓改革 開拓進取
1984年9月1日,通縣新華書店改由縣政府文化局領導。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帶來了新的活力。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縣店開辦了集體所有製文化書社,於1984年8月31日正式開業。書社開業三個月,即銷售四萬六千元,實現利潤一萬元。1985年實行聯銷計獎,優質服務承包,打破獎金分配的平均主義,按各部門的計劃考核,超額完成計劃,給予超額獎勵;完不成計劃,按比例扣除獎金。1985年全店銷售二百二十六萬二千元,較1984年增長57%。1986年在多渠道發行的競爭形勢下,計劃銷售一百三十萬元,實際銷售二百五十八萬七千元,較1985年增長14%。1985年實現利潤十五萬四千元,較1984年增長44%。1986年利潤計劃十萬元,實現利潤二十萬元,較1985年增長19%。為了搞活企業,1986年縣店拓寬業務領域,承擔了兩個出版社代發圖書的業務。同年代發各種圖書九十六萬元,盈得經濟效益八萬元,1987年全店銷售二百四十六萬九千元,實現利潤十八萬六千元。1988年全店銷售三百五十八萬五千元,實現利潤二十八萬元,為了促進企業的發展,縣店重視書店的基本建設,不斷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1987年縣店投資十二萬元,在通縣範莊征地十畝,新建臨時活動庫房二百平米。並且對店內危險用房,包括辦公室和門市部、庫房進行修繕,為辦公室和門市部安裝了暖氣。此外,還新建了職工食堂和浴室,改變了書店職工的工作環塊,煥發了新的精神麵貌。
通縣建店四十年來,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經過全店職工的努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1960年賴克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出席了市文教群英會。1983年王興亞出席了全國新華書店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大會,通縣縣店從1980年至1983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市出版局先進單位。縣店黨支部從1982年至1988年連續七年被評為縣、局先進黨支部,在古老的運河、潞水環繞的通州大地上,綻開了新時代簇簇精神文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