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縣在北京市東部,距市區建國門約十七公裏。鄰接天津市和河北省,京承鐵路及大運河經過縣境。漢置潞縣,明、清為通州,1913年改稱通縣。全縣麵積九百一十二平方公裏,行政建製有一鎮(通州鎮)、一區(永樂店區)、二十二個鄉,總人口五十六萬,其中農業人口四十三萬,全縣有基層供銷社十七個,八十八個分銷店。飲譽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猶如一條淡藍色彩帶,婉蜓曲折,縱貫南北,它流經二市四省(京、津、冀、魯、蘇、浙),全長一千七百四十四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素有京東首邑之稱的通縣,如一顆五彩繽紛的明珠,鑲嵌在這條彩帶的北端,是大運河的“龍頭”。
通縣新華書店從1949年建店開始,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度過了四十春秋。1948年12月,通縣解放,縣人民政府設在張家灣鎮,通縣新華書店在張家灣鎮建立,經理先後為陳丙坤、邱連壁,1950年3月,通縣新華書店撤銷,大部分職工調去良鄉建店。通州市新華書店建於1949年1月,地址在新華大街124號,黨支部負責人白誌雄,經理劉義永。1952年通州市店改為通縣專區新華書店,經理先後為白誌雄、王世賢,1958年通縣專區撤銷,縣、市合並,建立通州區新華書店,1962年區改縣,書店隨之改為通縣新華書店。黨支部書記先後為王世賢、王輔臣、趙鬆海,經理先後為王輔臣、王景和、趙鬆海、李景茂。
通縣新華書店網點,最早始於1952年,由王福元等三人在定福莊、管莊建立了書亭,1958年劃歸朝陽區店。1954年5月1日,通縣城內建立第一個門市部,地址在新華大街124號,營業麵積一百八十平米,當時共有職工十三人,1972年10月,激縣新華書店門市部營業大樓建成,麵積八百零八平米,目前,縣店包括門市部共有職工五十人。
發揚傳統 勘儉辦店
通縣新華書店建店四十年來,始終不忘勤儉精神,建店初期,同誌們吃住在書店,窩頭鹹茱,棉衣當被,條件極為艱苦,大家以苦為樂。當時由於資金短缺,縣委批準從供銷社借雞蛋做為書店資金,拿到市場變成錢,再購進書。王興亞蹬著三輪車到北京發行所進書,每星期取三次書,來回往返一百多裏地,大家工作都很緊張,從不計較工作時間和報酬,想的是革命工作,長年累月為黨的圖書發行事業揮灑著汗水。
1958年以後,通縣新華書店隻在馬橋、西集、牛堡屯、永樂店、碼頭建立了網點。當時農村發行,要靠專職流供人員背著書,走鄉串村,擺攤設點,開展流動供應。農村地域遼闊,居住分散,單靠書店幾個人,兩個肩膀、兩條腿,怎麼也跑不完,後來增添了人力三輪車,使新書及時與讀者見麵,全店職工就是這樣不怕苦,不怕累,勘勤懇懇,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五十年代創業建店的同誌有的已經退休,有的巳經去世,他們為通縣書店付出辛勞,做出了奉獻,他們猶如拓荒者,使運河源頭、潞水兩岸的書林,枝葉繁茂。而書店職工艱苦樸素、勘儉辦店的精神,正是繼承了老一代發行員的優良傳統。直到現在,大家修舊利廢,一物多用,連拆包紙繩都再次回收利用,每年為國家節約紙繩在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