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京師之枕”溢書香——北京市昌平縣新華書店簡史(1 / 2)

昌平縣在北京市西北部,北依燕山支脈軍都山,南連華北平原北部邊緣,京張公路、京包鐵路縱貫縣境南北,京密運河、京通鐵路橫穿縣境東西。昌平名勝古跡很多,山雄水秀,環境優美,是中外馳名的遊覽勝地。明代十三陵,長城居庸關,遼代塔林銀山,北武當山溝崖,似顆顆珍珠鑲嵌在昌平的大地上。昌平曆史悠久,漢朝置昌平縣,明代改昌平州,1913年複設昌平縣。縣城距北京德勝門三十四公裏,素有“京師之枕”美稱。1956年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1958年建有十三陵水庫。全縣人口五十六萬,總麵積一千三百五十二平方公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工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I983年,昌平被定為首都衛星城。

昌平縣新華書店始建於1950年10月1日。三十九年來,全店人員由三人發展到現在四十六人,發行網點由一處發展到八處,年銷售額由二萬多元遞增到二百八十多萬元.昌平縣店肩負著全縣機關、部隊、企業等單位和四百所大中小學校的圖書供應工作,經曆了艱苦創業的奮鬥曆程。

一、

1950年10月1日,新華書店昌平支店正式成立,地點在昌平鎮東大街,隸屬新華書店河北分店領導。當時隻有三個人,經理梁克明.工作條件很艱苦,在鎮東街租了四間舊小屋,東屋兩間作辦公室、宿舍兼夥房,西屋兩間是店堂。由於房屋低矮,無法放書架,隻好把圖書陳列在土炕上,有時再搭上兩塊門板放書。那時取書是用自行車,有時雇毛驢去馱,常常是夜晚趕路,大家從不叫苦叫累,也不計較工作時間,吃住都是在店內,很少休息節假日,經理與營業員親密無間,團結一心,都是為了革命來參加書店工作。

1951年1月,昌平支店由鎮東大街遷到鎮西大街3號(即現在縣店地址)。與此同時,正式成立昌平鎮門市部,經理梁克明兼門市部主任。這之後,陸續發展了網點:1956年建立南口門市部,1958年建立沙河門市部,1960年建立小湯山門市部,1962年建立陽坊門市部,1977年建立機關服務部,1982年在長陵、定陵分別建立書亭。

1951年3月,田育和任支店經理。1956年4月,昌平支店劃歸北京分店領導。1958年6月,昌平支店改稱昌平區店,經理仍由田育和擔任。為了搞好農村圖書發行,區店成立了農村流動供應組,深入山區,送書上門。當時由於人手少,采取了“下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的做法。並且堅持依靠供銷社,在各鄉開辟代銷點。南口門市部在1957年曾被評為農村發行先進集體。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庫時,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水庫工地參加勞動。昌平區店全力以赴,組成工地流動售書隊,白天參加勞動,利用休息時間,深入每個帳蓬服務,受到熱烈歡迎。北京市店對此非常重視,選派十名同誌前來支援昌平區店工作。1959年昌平鎮門市部被評選為市級先進集體。1965年全市書店開展學習懷柔背簍精神,麵向農村搞好發行,昌平縣店積極響應,組織全店職工上山下鄉,開展“賣、租、看、聽”活動,講故事,說快板,放幻燈,宣傳圖書,還收購廢舊物品換售圖書。

1966年1月,昌平區新華書店改製為昌平縣新華書店。隨之文化大革命開始,書店遭到嚴重破壞,1970年劉仲奎任縣店黨支部書記,1973年趙永森任黨支部書記兼經理。粉碎“四人幫”以後,昌平縣店在市店領導下,從思想上、組織上、業務上進行了整頓,清除極“左”路線的影響,撥亂反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狠抓了服務態度和店容。店貌、店風、店紀,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79年全年銷售一百零七萬元,1984年全年銷售一百四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