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縣新華書店的所在地一黃村衛星城,是鑔嵌在首都南大門的一顆明珠,大興縣店如同明珠上的一個光點。以新華書店為主、供銷社為輔、個體書刊發行業為補充的農村發行網,遍布六十多公裏的南郊平原。這裏幅員遼闊,一脈平川,物產豐富、南苑水稻、龐各莊西瓜,遠近馳名。這裏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華北石油公司就在境內。這裏交通發達,有南苑機場,京津鐵路橫跨大興全境。座落在衛星城的新華書店,目前經營各種圖書三千多種,年銷售圖書一百六十萬元。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大興縣店為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艱苦奮鬥辦書店
解放前夕,大興縣沒有縣城,縣政府臨時設在青雲店鎮。為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經大興縣委決定,成立書店。縣委書記劉硯古親自指派我黨地下交通員王萬壽籌備,名為勝利書店,地址在青雲店鎮十字街北路東,蚨聚祥雜貨店舊址。有門市三間,辦公室宿舍三間,庫房夥房各一間,稍加整理,於1948年底正式開門營業。建店初期,隻有三個人,王萬壽任經理,主抓業務,解炳麟擔任會計,劉俊傑負責門市.當時生活比較艱苦,實行供給製,每月從縣委管理員那裏領些米麵和菜金,自己起火做飯,書源大部分由新城、霸縣等新華書店供應。王萬壽經常騎著自行車從幾百裏外,運來各種圖書,售出後再向書店付款。北平和平解放後,新華書店王府井、西單、前門等門市部相繼建立,於是大興書店就改從這些門市部進貨。
1950年4月,北京分店派員接收了勝利書店,改為新華書店大興支店,派張愛民幫助培養會計,隸屬北平分店領導。1951年初,隨著行政區劃改變,大興支店劃歸河北分店領導。抗美援朝時,大興支店做為中心任務,深入機關、學校、部隊、農村進行宣傳,開展流動供應。那時,還在青雲店的“十月廟”會上,搭起宣傳棚,擴大圖書宣傳。縣委書記劉硯古和縣長張景伯每天都親臨指導,縣委政治處主任徐平、宣傳部長胡毅親自參加售書,每天接待上千人次,售出大量書刊。
建國初期,在縣政府教育科的支持下,大興支店對小學課本試行信用預定,以完小為單位,填報訂數,開學後按定單供應。這種做法,得到了上級店的肯定。1952年4月,華北總分店派王左樸、屠書敏來大興支店總結課本發行經驗,加以推廣。
在農村圖書發行工作中,大興支店重視利用社會力量。1951年冬,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群眾對圖書的需要日益增加,支店發展了農村青年做為專業圖書發行員,每個區一名,成為當時農村圖書發行的主要力量,由於農村專業發行員素質較差,在1953年10月,根據河北分店指示,對專業農村發行員進行了整頓,對表現好的,吸收為書店正式職工,其它退回農村務農。1951年2月,河北分店調來陳書華負責進貨業務,同年4月、10月,又先後調來陳福負責門市部、趙恒義負責農村流動供應.這時書店已由三人增加到五人,圖書銷售增加到三萬六千元。由於撤銷了農村專業發行員,農村發行任務日益繁重,縣農村宣傳站、區文教辦公室、各小學、各鎮工商聯,都成了新華書店的義務發行力量,促使書店認識到,必須同各區供銷社建立代銷網絡,從根本上解決在農村的圖書發行問題。
遷移黃村鎮以後
1954年大興縣政府遷至黃村鎮.河北分店決定撥款八千元,修建書店新址,並派汪鐵昌參加基建籌備工作,同年7月竣工,交付使用,大興支店建在縣政府東側、繁華的汽車站附近,三間門市部,交通方便,公路、鐵路四通八達。這時書店已發展到七人.
1956年1月,中央文化部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發出聯合通知,縣以下農村圖書發行工作,全部由供銷社承擔。於是書店將農村普遍需要的通俗讀物、年畫、曆書、民校課本,學生課外讀物的供應,都交由供銷社發行。由於供銷社網點多,人員充實,資金雄厚,使得書店更加堅定地樹立起依靠供銷社的決心。三十多年來,全縣供銷社銷售的圖書,占全店圖書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課本仍由書店負責)。
1958年3月,隨著行政區劃的改變,大興縣劃歸北京市領導,大興支店也歸屬北京市店領導。為了加強農村圖書發行工作,方便農村讀者購書,1959年夏,大興縣店分別在靑雲店,龐各莊、紅星下伸機構,建立了三個門市部。各門市部邊開展流動供應,邊對供銷社經營圖書進行輔導。機構下伸後,方便了群眾購書。每逢集日、節日、星期日開門營業,平時下鄉流動供應,每個門市部都有專職人員負責三、五個公社的圖書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