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衛星城裏說新華——北京市大興縣新華書店簡史(2 / 2)

1962年書店職工增加到十一人,黨員發展到六名,書店成立了黨支部,縣委派郝秀芳擔任縣店支部書記兼副經理,王萬壽仍任經理,當時全店年銷售已增加到十五萬元,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書源緊缺,從1962年起,大興縣店增加了收購舊書的業務,彌補新書的不足。發行員下鄉邊收舊書,邊賣新書,或者以舊書換新書。

曲折發展和振興

文化大革命開始,書店遭到了嚴重破壞,下屬三個門市部被撖銷,書店也從繁華的車站搬到了偏僻角落,大興縣店原屬縣委領導,也移交縣商業局管理,大興縣新華書店的牌子,改成了大興縣商業局工業品批發部新華書店,直到1973年才又重歸縣委宣傳部領導。縣委撥款十六萬元,在興豐大街為書店建造兩層營業樓,1975年底竣工後交付使用。

“文革”期間,鄭國水主持出店工作。1976年1月,楊子哲擔任縣店支部書記兼經理。粉碎“四人幫”以後,大興縣店立即加強農村發行工作,堅決依靠供銷社作好農村圖書發行。縣店抽調八名農村發行員,深入各基層供銷社,分片包幹進行業務輔導,幫助供銷社開展工作,和供銷社同誌吃、住在一起,受到供銷社的歡迎.大量新書、好書源源不斷的通過供銷社發往廣大農村讀者手中。1966、1977兩年中,農村圖書發行量,占全店銷售總額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不含課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進行整頓,大興縣店的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1978年單鳳山擔任經理兼黨支部書記,1980年王金書擔任經理兼黨支部書記。這時,大興縣店巳發展到二十二人,為了大力加強農村發行工作,由經理帶頭,深入鄉鎮、集市、部隊、學校開展流動供應和展銷活動。並且利用農民趕集的機會,選帶農業科技圖書,多次到離縣城較遠的於垡、采育、青雲店、龐各莊、禮賢等集鎮進行科學普及趕集,展銷圖書。為了擴大科技書的發行,王金書到縣科委請教不同農時所需不同的農業種植技術,以及養殖、加工、飼養等各方麵農業技術,並與縣科委研究共同開展全縣各集鎮科普趕集,由科委組織宣傳廣播,書店負責有關農業技術圖書的供應。連續在五個集鎮開展科普圖書趕集活動,銷售農業科技書三千二百餘冊,受到農民群眾的熱情歡迎。北京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郊區版)和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都對大興縣店開展圖書趕集活動做了報導,1982年大興縣店銷售各類圖書六十六萬九千餘元,打破了曆史上最高記錄。1982、1983連繼兩年被評為市出版係統先進單位,縣店農村組被評為出版係統先進集體,並出席了全國新華書店表彰大會。

1984年趙恒義主持縣店工作。1986年李春山任經理,1988年白煥亭任黨支部書記。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搞活的新形勢,進一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打破在獎金分配上的大鍋飯,縣店實行了百元銷售獎金含量。具體作法是:以1982至1984,三年的平均銷售數為各組的銷售指標,以三年在崗人員為定員,每人每月按二十元,全年二百四十元,然後測算出各組銷售的每百元獎金含量按季度兌現,年終決算,上不封頂,下不保底,超額多獎。後勤和管理人員,按全店總任務計算銷售百元獎金含量。由於獎金分配透明度高,起到了獎勤罰懶的作用。之後又將獎金分配製度同各項指標掛鉤,形成“四定”,即定人員、定銷售計劃、定盤虧、定庫存,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製度。因此,大興縣店圖書銷售連年增加,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了顯著的提高。1950年全年銷售三萬元,1988年全年銷售達一百六十四萬元。

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方針指引下,出版發行體製進行了重大改革,在多渠道發行的激烈競爭中,大興縣店積極投入競爭,以自己的優勢,用信用預訂,送書上門,多退少補,售後收款,爭取了讀者。各出版社自辦發行的網點,伸到了大興塊內,大興縣店以就近取貨的方便條件,吸引他們銷售縣店的圖書,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搞好店、社關係,大興縣店還以優質服務引來了外省市的很多個體書店、書攤和書販,來這裏進貨。門市部服務態度的改變,蠃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機關團體經費壓縮以後,大興縣店立即把發行對象轉移到個人讀者及科技圖書,在萣爭中站穩了腳跟。

當此,大興縣店建店四十周年之際,全店職工決心在深化改革中以優異成績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