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傳
出生:1973
籍貫:上海
畢業院校:華東師範大學
職位:分眾傳媒CEO
江南春曾經是個詩人。他是中國最早的一代大學生創業者,1994年時他就以百萬資金注冊了永怡傳播公司。其實在1992年底,江南春已經開始涉足廣告行業,在上影廠廣告公司勤工儉學,底薪300元。通過幾筆過硬的“單子”,江南春在當時公司內部的地位迅速上升。“那個時候,老板對我的信任達到巔峰狀態。”江南春說。1993年,江南春當時所在的廣告公司在上海廣告界排名第31位,一年總收入400萬元,據說,江個人的貢獻就達到了150萬元。1994年,具有日資背景的永怡公司成立,江南春任公司總經理。當時主營廣告代理業務的永怡公司通過與IDG合作,逐漸成為了上海最大的IT廣告代理商,2001年銷售額就已達到了1.5億元。2003年5月,江南春創立了分眾傳媒,擔任董事局主席和首席執行官。此時的江南春決定繞開競爭慘烈的傳統媒體,走“分眾”之路,專攻樓宇液晶媒體。按他的說法:它可以向準確的目標人群傳遞信息,比大眾媒體更有效。定位準確、銷售過硬,使得分眾公司的業績從公司成立不久就開始直線上升。
兩年時間,分眾傳媒把中國商業樓宇聯播網從上海擴展至全國四十多座城市,日覆蓋數千萬中國中高收入人群,使廣告以最經濟的成本,最有效地傳播給了經過細分後的目標受眾。從去年開始,分眾還拓展到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同時,分眾傳媒也贏得了眾多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Soft Bank軟銀、高盛、3i、Capital等基金先後投資數千萬美元給公司。2005年7月13日,分眾傳媒登陸納斯達克。一夜之間,分眾傳媒CEO江南春身價暴漲至2.7億美元,遠超數字英雄張朝陽。水漲船高,江南春的個人財富也隨著分眾的“瘋狂”表現而迅速增長,在胡潤2005年IT財富榜上,江南春以19億元位列第七。
擁有高大粗壯身材的江南春,給人的感覺是勤於奮鬥、精於分析、善於把握。他仿佛正指揮著自己的團隊,全速前進進行著一場戰鬥。IDG大老板麥戈文,有一個著名的“人生三個階段論”。曾經的老板,影響著今天的江南春。江南春正在做一件令自己覺得自豪的事情,“分眾製造了全新的傳媒行業,雖然還沒有全部完成,但讓我有了一定的自豪感”;第二個階段是做一件有趣的事情,相信自己文學才能的江南春以後希望嚐試文藝性的工作,“不一定是寫詩,可以是電影劇本”;第三個階段是做一件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國家強盛的勢頭是最大的資源,而很多人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機會,不求回報,甚至不知名,對此我始終懷有感恩之心”。懷著感恩之心,江南春說,他將反饋社會,去幫助更多的人。
論財富
財富不是作為目標而存在,它是一種力量和能量,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把夢想變成現實的能量,為了實現夢想而去創造財富的過程才樂在其中,當財富良性地流動起來才具有了它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可以用它去做自己希望或者喜歡做的事情,也可以用財富去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把它變成一種回饋社會的能量。
我一直希望我的人生是有濃度的,不僅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能夠幫助別人和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財富可以幫助我實現我對人生的這種希望。從根本上支撐我和我的團隊打開局麵且取得階段性成功、讓我們有機會有能力創造財富的,是這個時代,這個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這批創業者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感最基礎的就來自於我們生活成長在一個好的社會環境中,國力昌運,社會不斷進步,這使分眾這樣的企業有了最可靠的環境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做出大事業。
改變對一夜暴富的偏見吧,這樣的故事不再隻屬於投機者。因為在一個盛產財富英雄的時代,突破常規的財富積累速度,往往和智慧、勇氣,以及不懈的努力密不可分。對於我們這些所謂的“新生代富翁”來說,可能財富更多是停留在“紙麵”意味上的,在我們生活中更多的是忙碌和操勞。
中國的財富階層會形成一個全新的風尚,一個巨大的團體,會積極反饋社會,樂心公益事業,關注弱勢群體。中國已經擁有湧現這一群體的機製。作為70年代上半期出生的一代人,我們繼承了前一代人們的理想主義,凡事希望去挖掘其中的意義;我們經曆了國家逐步振興的過程,有國家的興盛才會有我們創業的環境,所以我們從心底裏覺得這個時代有恩於我們,我們是有感恩之心的,希望能夠以適當的方式回報國家和社會。同時我們經曆了國家改革開放整個過程,時刻處於競爭和變化中,這使我們在應變、承受、務實等方麵都比較好一些。我們可能更願意去執著地把一件事情做好,並在其中尋求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可以為社會貢獻的價值。比如分眾的出現也許會使更多的人意識到分眾性傳播的重要性、傳播精準有效的重要性,如果大家都來研究和實踐這件事情,我想我們整個社會在媒介傳播方麵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無論是一萬元還是十萬元,對於我來說隻是一個數字概念。我喜歡簡單而有內在激情的生活方式,不斷地思考、嚐試、投入地付出,然後歸結為心靈的盛宴。我們創造財富,然後用這些錢來幹嗎?可以去探險,去寫書,實現自己的夢想,讓自己覺得快樂,這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用財富去幫助那些弱勢群體的時候,財富就是一種更大的力量。也許40歲以後我會再走進文學的世界寫劇本、拍電影,也去做一些慈善事業。現在我希望自己拚命工作,取得成功,這樣會很幸福。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這麼一個人:每天無所事事,隨處走走,曬曬太陽。
論創新
創新才能立業。一個創意可能締造一個產業,但同時也麵臨被另一個創意替代的高度不確定性。“創意麵前生意是不平等的。”那個時候,你完全不會理會你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中文係寫詩歌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永遠自我感覺良好,永遠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無論做什麼都可以。我原來的寫作能力很強,而廣告方麵的核心就是需要創意,當時所謂的廣告就是寫一個廣告語,或者編一個小小說,而我的創意能力是天生的。
當然,僅有創意能力是不夠的,學習能力極強,加上拚命,我當時想了兩點:第一,我認為我們在傳統產品的市場上根本沒有優勢,渠道也沒有競爭力,跟三星、飛利浦根本沒法化,就不如進入這個市場的最高端來打,樹立最高端的形象,然後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第二,隻要我們積極地先搶到一個平麵顯示器的市場,我相信兩到三年內,平麵顯示器一定會取代球麵顯示器。從產業趨勢上來講,這個是發展的必然,我們的戰略非常清楚。所以,你後續的產品一定要采取非常反邏輯的方法,一定不能按照正常邏輯去做,最安全的是最危險的,最獨特的方法最有效。
一年出軌一次是道德的,所謂的“出軌”就是每個人要有顛覆性、反邏輯性的觀點。最保守的信條不見得安全,反而可能是最危險的。大學生創業除了擁有一顆顛覆性的腦袋外,還要多嚐試,隻有不斷嚐試才有可能成功。在大學階段,成敗並不重要,關鍵是你參與了人生的規劃,也經受了磨煉、積累了經驗。傳媒的利用來自於想象力,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總結我今天的成功就是“創意、想象力、虛榮心!”
論競爭
從1992年創業開始到2002年,我已經在傳統的廣告界做了10年,我覺得經過10年我應該有所轉變。在傳統的廣告領域,我發現自己不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我在思考,我以前10年做過的事情到底對還是不對。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我所做的事情是必須經過的,但是是錯誤的,因為隻要在這個行業繼續做,那麼你就要付出很多。陳天橋有很好的產業判斷力,他給我最大的啟發是,總是去創造全新的產業,而不是和別人在一條道上擠。所以,你應該自己創造一個產業,然後快速地在這個產業得到壟斷地位,隻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把所有競爭對手丟在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