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創業
和許多人一樣,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的父母希望我做醫生或者教師,這樣穩定些,而我的夢想是辦企業,並把它做好,做大。從外人來看,說我的運氣好,實際上運氣來自於這麼多年的執著,如果沒有關鍵時刻頂著壓力的把握,一切都很難說。那時候,哪怕有一絲的軟弱,也就沒有我朱保國的今天,也就沒有太太藥業。人家說不撞南牆不回頭,我是撞了南牆,還要撞開它。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所準備、毫不鬆懈絕不輕易放棄自己夢想的人。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取決於他的缺陷。比如桶,假設它的缺陷在底部,它就注定無法承擔一桶水,假如它的缺陷在頸部,它就可滿載。世上有滴水不漏的桶,但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假如缺陷在頸部,我們可以裝水,假如缺陷在桶底,那麼就讓它們種花。人的定位與產品和企業的定位是相同的。隻有把自己的希望和夢想與企業的最高目標聯係在一起,你才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缺陷,一個產品、一個企業隻有把希望和夢想融入到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目標中去,才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缺陷。
上市是我的主意,董事會裏肯定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個人認為,上市對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更有利,因為我們麵臨著WTO。中國西藥幾乎沒有自己的創新藥,現在,麵臨著國外大企業的競爭,你不能光靠你的盈利來擴大規模,那樣速度太慢了,上市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加強競爭力,把企業發展下去。
1997年我們打算到海外上市的時候,國內資本市場的市盈率差不多是14倍,海外資本市場也差不多,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海外資本市場不景氣。大家都知道兩家的軟件企業用友和金蝶,用友的市盈率差不多是60倍,募集了9億多元,而金蝶隻募集到了9000萬港幣。這種區別是巨大的,企業總是要尋找好市場,所以我們要在國內上市。
行業整合和擴張一定要小心,決不能光靠借貸來完成。在今年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很多民營企業家都在頭疼,大家確實需要反思。健康元是有錢,大家也在傳說我朱保國為手上的錢花不出去發愁,但我絕不敢亂花錢,更不敢輕易花銀行的錢。曆史的慘劇我經曆過一次,就是1997年至1998年的“金融風暴”。哇,真了不得,原來隻在教科書上學過“金融風暴”的概念,不知道其殘酷的程度。當時,我認識很多香港朋友,都是高級白領,拿高薪,住大房子的,但風暴來臨,他們幾乎跌得身價全無。我親眼目睹他們的慘狀,就想:我今天的成就得來很不容易,應該珍惜,絕不能亂來。我這個人願意把困難想得大些,當初我們籌備上市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有打算在內地上,堅決要在海外上。1997年深圳證管辦就找我們,說給我們指標,讓我們在內地上市,我不動心,圖海外市場的全流通製度安排,但“金融風暴”來臨後,我果斷轉回內地。當時大家一片反對聲,說風暴一年半載就過去了,影響不大,我說,不行,我要把困難考慮得大一些,萬一一年半載過不去,我們就吃虧了,因為那時我們很需要上市融資。
論戰略
中國的很多企業盲目擴展固定資產,其實固定資產越少越好,你把錢全投到固定資產上,再想變現就很難了,你的應變能力就會變得很差。很多人勸我們投藥店,我不投,藥店與製藥廠完全是兩個概念,我不懂做藥店,我們隻做我們的核心業務——藥業。
我們不會考慮進入醫藥零售業,不會做連鎖,不會做批發,我們仍將會以工業生產作為經營目標。企業能做多大還是取決於國家醫改推行能否配合,醫改步子快了我們年銷售能做到100億元,醫改慢了,就大概做50億元吧!
我希望側重中藥,因為我們很快就可以領先,跟世界水平接近,西藥我們要想做到領先,或者和世界水平接近,難度相當大。
其實我們現在也投資其他的行業,但我們有一個原則,不是熟悉的行業,我們絕不超過20%,而且不去管理,完全是投資,增值15年,20年,甚至25年以後,有人買,就賣掉,完全是掙利潤,而不是進入新的領域,所以我們還是以營業為主。
反觀醫藥行業這二十年來,大概平均的增長速度是17.7%,高於其他行業平均增長的14.4%,高了兩點幾。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這個目標還將持續增長,這是一個巨大的、非常強大的未來的增長。所以對醫藥行業,我們也會全心投入,全力投入,對保健行業也是如此。隻要社會經濟發展,這兩個行業一定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醫藥行業,不隨經濟指標的變化而變化,它永遠是朝陽行業,醫藥行業國外也叫永遠的朝陽行業,不管是自然災害,還是戰爭,藥品用量永遠很大,所以我們很有信心。
民營企業做事業很難,因此我們隻有腳踏實地穩步發展,做到穩中求勝,不在乎一年能賺多少錢,在乎的是企業的持續發展。我的原則是,別人用一塊錢做五塊錢的事情,而我用一塊錢做5角錢的事情,留出5角錢抗風險。這就像8個杯子隻有7個蓋子一樣,你轉得快可以使8個杯子都有蓋子;但是如果轉得慢,8個杯子都會沒有蓋子,實際上不少曾經很有名氣的企業突然倒了,都吃了這個虧。所以,手裏一定要留有一點資金,有資金就能掌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