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嚴介和(1 / 3)

小傳

出生:1960年

籍貫:江蘇淮安

學曆:碩士

職位: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長

主要行業:建築業

成立於1995年的太平洋建設集團是整個“太平洋係”的旗艦,其下屬的企業主要從事公路、市政、水利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同時涉及機械、新材料、化工、陶瓷、建築、地產等領域。

事實上,太平洋建設集團真正被人們知曉,嚴介和三個字引起媒體爆炸式關注,是在其被評為胡潤百富榜榜眼之後。所有媒體都對準了這位榜眼,尤其是其高速增長的個人財富,以及其企業近乎不可思議的發展速度。嚴介和的資產從2004年的15億元到2005年的125億元,一年之內翻了15倍,被認為是中國躥升最快的黑馬富翁,也因為收購國企不良資產躥富而備受爭議。嚴介和的暴富具有典型的時代色彩,也成了2005年媒體追問的焦點之一。

“太平洋發家模式,其實簡單,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嚴介和表示,希望媒體加強監督,把太平洋放在顯微鏡下,也可以向全國相關的紀檢、監察部門谘詢,看其有沒有行賄受賄權錢交易。“說句心裏話,我們沒有,我們做的工程進度最快,質量最優,成本最低”,嚴介和充滿了自信。

嚴介和一直稱主要是他們采取BT模式(Build-Transfer:建設—轉讓)運作基建項目:也即,先由承建方以全額墊資的方式來進行基建,在項目完成後將其所有權和運營權轉交給政府,而政府通過分期付款來償還項目資金。截至2005年,嚴介和的手中已握有2700億元訂單。而這相當於中部地區20個城市的GDP。他甚至稱,在2008年自己退休前,太平洋的訂單要突破5000個億。

嚴介和稱自己既聰明又能幹又聽話,而且收購困難國企是“一個光彩得不能再光彩的事業”。但嚴的國企收購被外界認為是“零收購”,即破產國企的淨資產一般為負數。

“媒體有幾個能把我讀懂,讓我做媒體,有幾個企業家能蒙過我的小眼睛?”

論收購國企

自古商人是重利輕離別的,但如果從掙錢的角度上看,做個包工頭、暴發戶,工程做得再好充其量是全身上下“洋溢著泥土的芬芳”,並購重組國企可以讓外界看到個人的價值,體現了對企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我們重組國企隻是為了支援國家的光彩事業,不是資本玩家。如果我把錢看得很重,當初我們會和國際基金聯手做一些大企業而不是把眼光放在一些虧損和沒人要的企業。

我們收購的國企都是特困企業,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就沒有淨資產了,都是負資產。總資產10個億,總負債15個億,收購這企業當然一分錢不要了,政府還應該拿五個億填進來。但是我們重組江蘇省31家應該都是說負資產重組,這是做貢獻。

我把參與地方企業重組視為光彩事業,我們為了這個虛榮心,主要為了聽話,都做了。31家沒有一家是好企業,但目前基本上都死的救活了,小的盤大了,弱的做強了。有的人說是侵吞國有企業大鱷,你說既是光彩事業,也可以說是慈善事業,我們是來雪中送炭的。我們產業確實比較好,利潤含量確實比民營傳統產業要好,有了效益你就得有責任盡這一番義務。我們重組這麼多國企,用的錢不是銀行的錢,不是負債,如果用的銀行的錢,胡潤、媒體一炒就出問題了,(收購國企用的)都是自己的錢。

“打包收購”是從東北話來的,東北人叫“打捆”收購。我們與吉林省國資委的直接對話過程中,一開始雙方的態度都是積極的,他們重組的願望很迫切,8月9日,雙方簽訂了收購托管協議。協議簽訂後,由於一些原因,國資委又組織人重新再評,原來的評估也是國資委請人評的。這次把原來的負資產5個億變成了正資產8個億,這個結果連被評的企業都不認可,太平洋更接受不了。

我們收購的欲望還是很強烈的,商量能不能我們兩家各自找人來評,然後加起來除以二;或者說共同委托,找一家共同認可的長春以外的一家評估機構,哈爾濱、沈陽、北京的都行,這個方案也沒得到認可。

此次在吉林的收購,我們開始談的12家企業,加權平均是負資產,我們以零資產進行收購。都已經在協議中確認進去了,政府又任意抬高了門檻。

但我們還是比較乖巧的,同政府打交道還能同政府理論嗎?識時務者為俊傑,合作不成功,我們也不會有任何怨言。太平洋不是其他企業,我們在政府麵前始終扮演一個既聰明又能幹,還聽話的角色。

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