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朱保國(2 / 3)

如果是人力儲備的問題,我們可以去吸引,隻要有好的機製就行。我們收購麗珠之後從聯合利華挖來一個人任副總裁,這個人本來是他們培養的總經理人選。所以我認為人才儲備隻是一個方麵。我們不會為了收購一個公司而提前準備一個總經理,這本身也是對人才的浪費。我們的做法是,如果收購了一家公司,這個總經理我們就用,不好我們會撤掉從內部選擇,如果內部沒有,我們會從外麵招。現在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市場愈來愈寬鬆,當然人才培養也是愈來愈重要的問題。

健康元藥業與麗珠集團的投資部2003年其實都沒有停過,但最後版圖隻多了個“新膚蟎靈”和“喜悅”。期間不少政府大搞企業轉讓,我們也去看了,但發現是“政府一頭熱”,“企業一頭冷”。政府高高興興拿出來的企業真是“又老又醜”,未來沒有多少獲利可能,將來說不定還會拖企業後腿。總體而言,企業不想因為並購拿出一塊利潤是普遍性問題,“靚女先嫁”還是沒有在太多人中達成共識。

論市場

你隻要多去留意,就會發現缺少哪些產品,如果沒有發現就說明你還用心不夠。

因為直銷方式的進入,最近幾年保健品行業的邊際利潤越來越低,而直銷的風險又明顯低於門店銷售模式,未來直銷的市場份額必定越做越大,與其讓國際巨頭占據市場,不如先發製人進入該行業。因此,在國家法規明確之後,健康元迅速采取行動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沒有人嚐試過門店銷售和直銷兩條腿同時走,但健康元有信心探路。魯迅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健康元產品庫早已預備好這些產品,其中很多是原有產品的延伸,如此一來兩種銷售模式的產品不但不會相互擠壓,還有協同和聯動作用。

那些國外的企業沒有把中國當成主要的市場,因為它在中國大約有200億美元的銷售額,在美國是1000億美元,在日本是800億美元,所以他們的注意力還是放在歐美,成熟的市場。當然隨著中國市場有300億資金的時候會提高,但是我們已經成為更大的品牌,所以這個區域我們是不擔心的。而且我們還會在一些更廣泛的領域跟他們合作,包括OEC也談一些合作,大家利潤分成,利用我們的銷售渠道、媒體渠道來一起做。

論家族企業

我承認太太藥業是家族控股,但家族控股一定會損害小股東利益嗎?一定就搞不好嗎?你看美國羅氏製藥、香港長江實業,他們都很成功啊!

隻要這個職業經理人能給我創造好的效益,我為什麼不用他呢?為什麼非要自己來管,還要操心。主要是企業的領導人怎麼看,隻要他能給公司帶來效益就行。家族企業不能認人唯親,那樣一定會失敗。企業是靠製度,不是靠他和我有沒有血緣關係。

家族企業的最大優勢就是和中小股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我個人間接持股達47.54%,我的家族持股達74.2%,我絕對會很小心地花所募集來的每一分錢。因為每股賺一分錢,我就賺7.42元,每股虧一分錢,我就要虧7.42元。

如果為了公司的發展,可以去增發和配股,但我不會有意地去稀釋這個股份。我不明白家族控股有什麼可怕,當初我打算在國外上市的時候,美林入股太太藥業,和我們簽了一個條款,就是我的控股永遠不能低於50%,他們認為我控製得少是一種風險,而中國的投資者正好相反,認為我控製得多是一種風險。這可能是一個文化的差異,我不感覺家族控製得多是一種風險,更不會有意去減低持有的股份。

上市對公司來講,會有很大的資本,很多東西必須規範,強製規範。坦率來講,人一旦沒有約束,就可以自由的話,人的善性和惡性要有規矩來抑製,作為家族式的民營企業,如果拿來上市的話,會監管股東做得更加規範。

十幾年來,我把這個企業一手做大,我也希望它能變成常青樹。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我也要退休,但是怎麼樣做,做到什麼程度,思想也矛盾,如果做成國際化公司,家族淡出,還是像現在這樣,我最後也沒有完全拿定主意。我認為,可以學別人的長處,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這個企業本身是什麼。企業沒有兩個相互一樣的,就像人長得一樣,沒有完全一樣的,共性可能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有個性化,所以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不斷地探索,包括股權方麵。

你必須使你的管理製度順應當地的文化與實際,把美國的製度從紐約照搬到中國是錯誤的。

有好多來采訪我的記者都問我,你怎樣去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我反問,什麼叫現代企業製度?你能給我完整的定義嗎?很難完整定義。離開環境,單純地說現代企業製度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家族企業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它就很累,完全靠披荊斬棘闖出一條路來,往往出來沒幾年就夭折了。失敗有各個方麵的問題,包括貸款、資金、人才等。

前一段時間提得最多的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現在提的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我認為現代企業製度,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法製體係,包括社會保障體係等的環境體係要配套,它是一個係統工程。我認為,我們的民營企業或說家族企業,發展經曆了三代,第一代是返城知青,從開個小飯館、賣茶葉蛋完成原始積累。第二代,像我們都受過高等教育,有很多機會,完全可以享受白領生活,但我的興趣在做企業上,這就和第一代不同,文化進程產生了第二代。第三代是新經濟,像王誌東、張朝陽等等。所以家族企業還沒有機會去做大,時間太短。

家族企業怎樣做大?我認為想做大隻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就是上市,發行股票,但能上市的可以說是寥寥無幾。第二就是與大公司合作,被人家收購一部分股權或和別人合作。娃哈哈、樂百氏都是被別人收購的。一個家族企業光靠銀行貸款,光靠自己的盈利,是很難參與市場競爭的,特別是和外國公司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