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進入家庭在中國可能才開始,或者說還沒有開始,中國的家庭有五億多戶,轎車現在的擁有量才一千五百萬輛,家庭擁有量才不到3%,按照人口來說才不到百分之一點幾,1.3%吧,這個占有量太低了,就像1994年的中國手機一樣,1994年的中國手機真正才有多少,當時占有率也就是1%到3%這個水平,那今天的手機在中國的擁有量有多大,已經是半壁江山了,我覺得汽車比手機更像是中國人的產業,因為手機很多芯片中國人現在還沒有整明白,汽車不一樣,汽車是很大,零部件是很多,一部汽車大概有3000多個零部件,但你把它拆開看看,複雜的真是不多隻是量大,那我們的手機你看看,零部件也是200多個,但有些零部件目前中國還是做不出來,讓你抄你都抄不出來,手機我們中國人都做得那麼成功,我想汽車更不在話下了。
中國微型車市場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微型車有它的優勢:省油、占地麵積小、經濟等等,因此國家也非常提倡微型車的發展。目前福萊爾占同級車市場份額的15%左右。
論競爭
我們想經營一些新的行業。什麼行業可以做?手機肯定不能做了,家電也不能做了,房地產更不能做。我們要找門檻高一點的、競爭程度相對低一點的事業,想來想去,汽車這個行業是中國最後一塊餅,我相信我們有能力不管在品質上還是成本上做好汽車這個行業。
汽車國家保護多,做的人太少了;電池什麼人都可以做,行業競爭多。那麼競爭的時候,我們打拚到最後就剩我們這幾家。汽車這個行業肥肉太多了,我們要去幹的事太多了。再過五年以後,你看我們怎麼把汽車行業做大,這個資源太好了,國外的競爭又進不來。我們現在最怕什麼?我們最不怕國有企業,最怕民營企業,其次是怕外資企業。
國內企業本身不可怕,國內企業50%對50%合資,這裏隱患很多。像很多合資公司的經理辭職了,這個總經理很難做,本來就是一個內耗。國有企業本身內耗就很大,再加一個50%的合資,內耗就更大。
我想我們進入的話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我們是一家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有它非常好的優勢,我們從服裝玩具這些企業或者是家電或者是VCD、DVD可以看出來我們這種優勢,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我們這個優勢會體現得非常好。國有企業要進入一個非常高的競爭產業的話,它有時會顯得力不從心,就是這個效率機製,我想在這方麵我們有我們的優勢,另外一點就是我們這幾年在電池上的成功也積累了很多資金和一些優勢包括人才的優勢,那麼這些優勢都可以為汽車所使用,那你剛才說加入WTO以後有很多挑戰,比如說很多外資進來了,那麼國內很多廠家在增加產能,這又是挑戰。
除了利潤的考慮,我們選擇汽車行業就是看重了它的“難”:有政策的障礙、資金的障礙,還有技術的障礙。就是因為“難”,能屏蔽掉一大批競爭對手,這跟我們以前的電池領域是完全不同的,電池進入門檻低,你的對手就有成千上萬。汽車則門檻高。而我們完全具備了進入汽車產業的條件。
論品牌
積累品牌要靠產品的品質,通過很強的研發隊伍,把品質真正做好,比亞迪已經走了兩年,還有三年時間慢慢探索。花幾年時間去打造產品,靠好的口碑,品牌就會慢慢做起來。早期進入的民營企業因為底子薄,投入不夠,把一些不很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造成不良的口碑,路子越走越窄。民營企業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資金不足,實力不強。
中國做電池的有很多,有200多個廠家在做電池,中國很多可以把產品量做得很大,比如像玩具服裝,但有時進不了這個高端的市場,這有時也是中國製造業的悲哀,我們不隻是用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把產量做大,我們還用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把這個檔次做高,要進入主流的市場,我們做汽車可能也一樣,我們不隻是把汽車量做大,我們一樣也可以進入一些高檔的汽車市場,我們一定要把品質做好,一定要有很強大的研究開發隊伍,這就是我們和別的企業所不一樣的,我們要做就做有技術檔次的,能進入主流市場的這些產品,你要我們造車也一樣,我們會把車的數量造得很大,同時別忘了我們一定會創造一個高檔的品牌,我們有能力我們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