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李書福(3 / 3)

在全球20大品牌排行榜中,有三家國外汽車品牌名列其中,品牌價值都在100億美元以上,奔馳汽車高達200億美元。但在中國的前20大品牌排行榜中,汽車品牌僅一家入選,且品牌價值僅為10億美元。這充分說明,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中國汽車工業其自主品牌發展現正處在“邊緣化”的險境之中。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市場“邊緣化”,中國汽車市場90%份額由跨國公司品牌占領;二是技術“邊緣化”,盡管與跨國品牌的合作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但合資道路並沒有換回汽車研發的技術。

老百姓掌握的汽車知識太少,廣告、新聞報道裏有多少真實性?還不是向廠家一邊倒?整個信息是在一片混亂中傳播,最後形成“奔馳汽車不會壞”的傳言。我們今年要做大量工作,把發動機、變速箱、前後橋等這些汽車原理在中國普及。讓消費者走進我們的研究院,汽車學院,生產線看看。第二,要把所謂的名牌,所謂的貼牌生產,所謂的國產,給大家一個清晰的概念。現在所有的意大利皮具都是中國產的,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名牌鞋也是中國造的。13億中國人真正知道這個的沒有幾個人,我們就是要告訴人家這個事實。公開向社會展示吉利是怎麼製造汽車的,絕不是有些人說的是用榔頭敲出來的。其實我們現代化技術水平很高,不信去我們剛改造過的寧波工廠看看。我認為那個工廠在國內來講,是一流水平。在全世界來講,也稱得上中等水平。

要想把汽車工業做好,沒有簡單的捷徑可走。絕不是今天一個夢,明天就能夠實現。今天想成為冠軍,明天就能夠成為冠軍。要想把汽車企業做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就像小學生學描圖一樣,一點一點地描,就像小學生造句一樣,一點點造,就像養豬一樣,一點點養大,就像種樹一樣,慢慢的澆水、施肥,種成一片森林。這是一個理念。尤其是這六七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個追求。現在人家說搞房地產、搞股票賺大錢,我不眼紅。我們就是要腳踏實地,一點點地把每一道工序、每一個關把好,每一個用戶服務好,每一個員工管理好,每一個工廠都管理好,把內部的製度建立好,內功有了,我們才有汽車工業。要給老百姓造買得起的好車,這是一個基本的戰略。要想把汽車做好,沒有很簡單的辦法,像變魔術一樣,把汽車一下就造好了,不可能。除非和人家合資,把人家的車拿過來,貼一個中國牌子,這不叫造車。

論人才

在人才方麵,很多人也在擔心,吉利的人才是哪裏來的,像上海大眾原總經理南洋現在就在吉利。吉利在上海也有個汽車廠,叫華普汽車,現在“北地303”賣得非常好,南洋就在那裏當總經理。韓國汽車工程學會會長,原來是韓國大宇汽車的一個副社長,管研發、新產品開發,沈奉先先生,現在在吉利,當研究院院長。現在上海通用生產的凱越、五菱生產的SPARK,這些都是大宇研發出來的。還有一汽集團的總工程師楊建中、二汽的研究院院長張克,很多都在我們吉利,而且幹得很不錯。為什麼那麼多的有識之士都加盟到了吉利汽車工業裏麵來,這個道理很簡單,有識之士很容易就能想清楚。

為什麼那個時候就規劃一個學校,我們研究了日本的豐田公司。豐田工業學院為豐田公司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人才支持作用,所以我們認為汽車工業要想發展好,教育培養人才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又不能花很多錢去培養人才,所以利用社會資源,學校是自負盈虧的,不是我們每年給多少錢培養人才,學校還要有一定的盈餘來支撐它的進一步發展。

吉利製造汽車是從一年幾百輛到幾千輛,到幾萬輛,到今年的十幾萬輛,一步一個腳印,步伐非常堅實。我認為這個學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後來我們又在北京搞了一個北京吉利大學,現在學生也很多。目前兩個學校加起來有2.3萬餘名學生,我們把這樣一大批學生放到企業裏麵來,當工人,當普通的工作人員,然後慢慢地形成一個人才的成長體係,我相信他們在企業裏麵 幹5年、10年,慢慢就會成為主要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