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企業日益加強在整車合資企業裏的控製力,它們控製了技術,通過技術轉讓,通過零部件采購,通過給員工很高的獎金等手段,將大部分利潤轉移到國外。
我們掌握技術,這個作用是很大的,最起碼知道技術標準,什麼東西值多少錢,在零部件采購的環節上不至於被人家騙。方向盤兩百塊錢一個,他說是兩千塊錢,利潤就太大了,對不對?我們要實施一個“信息對稱工程”。
所有人把我想造車當成一個玩笑。
我拒絕承認現實存在著不可能實現的東西。我還沒看到任何人敢絕對說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哪怕他對這世上的事悉數皆知。如果那些自稱是權威的人說:“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麼肯定會有一批追隨者不假思索地附和:“是的,絕對不能做!”就我而言,一切皆可能。
剛才我下樓去吃飯,都是政協委員,人家不認識我,正好聽到他們說‘李書福前兩天跟總理講自主品牌,開玩笑,兩三萬的汽車可以用的啊?兩三萬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肯定拋錨,而我們中國現在還沒有直升飛機來救援,整條高速公路肯定要堵住,吉利這種車子生產多了肯定不行。’嗬嗬,我正好聽到這種真實的想法。我完全可以想到,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持有這種觀點。這種想法是阻礙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根本阻力。
當吉利剛開始造汽車的時候,有人擔心吉利造不出汽車,等造出了汽車,又有人擔心拿不到許可證,等許可證拿到手了,又有人懷疑產品的質量,等產品被消費者接受了,又有人說你掙不著錢。如今,我盈利了,又開始有人擔心WTO之後吉利生存不了幾年……
他們總是在提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我早就想到了。我要是連這些問題都沒有想到,不是笨透了嘛?我們是自己投錢來幹這個活的,是真正把這個行業研究透的,更在乎這個項目的成敗,所以我們才決定要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讓中國汽車走向全世界。我們始終抱有這樣崇高而美好的信念並且一直沒有改變。所以我們堅定一個信念,認準一個方向,完成一個使命。
中國民營企業造車的艱難不是一般的艱難。它的艱難到什麼程度呢?我覺得主要就是環境的惡劣和觀念的落後。環境的惡劣和觀念的落後,完全可以把任何一個民營企業造車的夢想扼殺在幼年時代。雖然民營企業造車有一定的優越性、靈活性,沒有資金可以去籌集,沒有人才我們可以去找,有很多的技術難題我們可以去解決,但是民營企業造車很難解決所麵臨的生存環境惡劣和觀念落後的問題。中國50多年的計劃經濟和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這種思想觀念,完全不可能支持一個民營企業去造轎車。
首先要國家同意,國家不同意就不能生產,而且我們剛開始就被當初的管理部門發現了,就要查我們,說你們吉利在研究生產轎車,給人的感覺我們這種行為是犯法的,那個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好像現在搞核武器一樣,研究轎車是犯法的,所以我們不敢公開進行,於是通過比較秘密的辦法繼續。
然後我們報國家機械部去審批,當時機械部的領導很怕這個事情,說我如果同意你這個車上路的話,明天上級就會打電話來查我們了。你這個肯定不能造,造其他的車可以,造(轎)車要國務院批的。我問能造什麼車,他說貨車可以,我說貨車我們不想搞。
回去改了吉利車之後我們再去(審批),拿去以後又不同意,他說你這個車看上去太漂亮了。我說太漂亮為什麼不行,他說不行就是不行。後來我們又出了一輛車,弄得很難看,之後(他)說這個行,那好,可以上(生產)目錄了。那個時候夏利汽車賣8萬多,奧拓賣6萬多,我們賣5萬多,比較好賣,價錢差很多。
論品牌
吉利的資金沒法和那些國際知名的汽車品牌比較,但由於有了技術,方向選擇上走對,就能夠事半功倍。
中國加入WTO的幾年中,跨國公司在華戰略漸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品牌已成為跨國公司開拓全球市場有力的武器,他們在與所在國企業合資合作過程中,輸出技術與管理很慷慨,但關於品牌和知識產權卻是分毫不讓。這導致了民族工業自主品牌與跨國品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巨大。這些巨大的差距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將產生全局性和長遠性的影響,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同樣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中國汽車工業領域,除了傳統的家電、紡織等工業外,在機械、電子和一些高新產業領域內,逐步形成了外國企業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