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李彥宏(3 / 3)

在商業裏我覺得不存在理想主義或者現實主義的什麼流派,隻有成功與失敗。但是從創業的角度來講,沒有理想主義是不行的,雖然我非常講究實際,可我也有很大的理想主義成分,有了這個成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能夠支撐你堅定地相信自己做的東西會有前途。

一個公司的成功,很多時候需要環境的支持,但在美國,要想讓人家認為技術人員也懂得商業運作是很困難的。回國創業,使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不僅是百度的成功,更是中國人的驕傲。那一刻我深深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論夢想

小時候我沒有遠大理想。到大學畢業後才思考自己做什麼,做哪一行。畢業兩三年後,覺得自己更適合在計算機領域發展。後來我就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自己開發的技術能夠改變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改變世界。1997年夏天到矽穀之後,我發現有這種夢想的人在中國有很多,而其中有不少人就是他因為相信自己的夢想就自己創業了,並且取得了成功。這個給了我很大的激勵。

1999年回國之前,我在美國的生活和工作應該是一般人所講的“美國夢”的狀態,所謂的美國夢,就是首先在那裏上學,然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買了一輛不錯的車、一所別墅,生一兩個孩子,生活很舒適。

我真正的夢想並不是“美國夢”、不是舒適的生活,而是發揮自己技術方麵的特長,用技術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改變世界。在美國創業應該也有機會,但是中國的機會更多,成功的幾率更高一些。這是我當時的一個判斷,現在看來是對的。另外,我在當時工作的公司從事搜索引擎,我認定隻要我在,我一定要保證它擁有世界最優秀的搜索技術。但是後來我發現,一個技術要想被市場所接受,影響普通人的生活,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想真正實現自己的理想,隻有你自己開公司,決策才能夠自己來掌握,即使是最後做失敗了我覺得也心甘情願。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倔的人,我如果認準了什麼事情,就會一直把它做下去。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沒有人看好搜索引擎技術,當時還叫做信息檢索或者情報檢索技術,這個技術計算機係的人是不研究的,而我當時正好學了點這方麵的東西。從上大學的時候開始,逐漸培養了我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感覺,很多時候別人沒有意識到的東西我意識到了,別人覺得不重要的東西我覺得重要。

論文化

東、西方文明的最大影響分別在於:現代企業製度是西方文明的影響,但在具體事情的細節和執行方麵是按照東方人思維的做法來處理。我有時候在想,所謂海歸回國,都應該做到兩件事:一是適應大環境,即按中國的實際情況學習做事的方式。二是營造小環境,在公司內部按照現代企業製度來運營公司。

百度精神,其實也是我們在創業過程當中逐漸總結出來的,我們一開始講百度文化很像矽穀的創業型公司,比如上下班不用打卡,著裝也很方便,我們有免費的早餐、咖啡等。但是後來經過幾年的實踐和總結,我們最後把它提煉成了兩個詞:一個叫做簡單,一個叫做可依賴。簡單就是這個文化沒有很多複雜的人事關係在裏麵,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簡單,我想說什麼就直說好了,大家想做什麼就直接去做好了,不需要顧及很多的東西,包括百度頁麵的風格也應該有這個感覺,百度的頁麵非常簡潔。

作為團隊,人和人之間有很好的信任感,把一件事交給這個人,這個人說“好,我來做”,那我們就放心交給他去做,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好的、有需求的。有這樣一個團隊,效率就會很高,大家也會很喜歡。這的確是我很向往的一種公司文化,因為我原來在美國做工程師的時候,也很喜歡這種文化,我覺得能夠這樣。比如說跟公司裏的創始人、董事長什麼的,大家平等地一起去探討一些問題,我如果不同意也可以直接說出來,是一種非常好的感覺。隻有這樣的文化和環境,才能充分發揮大家的創造性。我始終覺得我一個人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隻有有一個團隊和一個很好的環境,讓大家都能發揮出來他們的能力的時候,效果才會非常好。

我每次跟別人爭論的時候,總是講你如果往前看一段時間,你就會理解我的想法。而且我對自己的想法一直非常有信心,並且把這種信心傳遞給了別人,同時我相信少承諾重兌現,這都幫助我最後說服了別人。

我是個自己喜歡做決定的人,但並不表示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平時遇到分歧一般會這樣處理,如果我認為對這件事情我更了解,那麼就會按照我的判斷;如果別人比我更了解,那就聽他們的。我清楚自己什麼方麵不行,我隻拍板我擅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