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李彥宏(2 / 3)

近兩年來,注意引進企業管理人才。否則隻局限這幾個人,那麼大家的優點和缺點都是相同的。從外界引進的人才對規範的市場操作和擴大市場都有好處。這些人也成為公司的管理成員,對於公司的重大決定參與討論決策。開會時,經常會有人站出來反對我,因為在公司已經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我說的不一定是對的。於是有人敢於並且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我的麵子並不重要。我發現剛進入百度的一些其他職業經理,在剛開始幾次會議時,在發言前先要花幾分鍾時間說些冠冕堂皇的話,然後再闡述自己的觀點。我告訴他們,這樣做完全沒必要,在百度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當然,遇到意見不一致時我來拍板決定。

對於百度來說,籠統地講我們很喜歡招聰明人,聰明不聰明要看怎麼來定義,很多聰明人最後不成事,大家周圍可能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沒有把自己真正擅長的用到點子上,但更精確地講,我們要招真正適合做他的崗位的那些人,那些人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顯得並不聰明,但是我們需要他做那件事情時顯示出的能力非常強,那就可以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求是很過的。任何一個人來,我們對他的能力、他的敬業精神和創業激情、團隊認可等方麵都有很高的要求。

論財富

如果把財富看得更廣義一點的話,它應該意味著幸福才對。金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一個幸福的生活。在我看來,幸福是更重要的。很多人在溫飽線上掙紮的時候不見得能夠理解這種想法,但是一旦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時,仔細想想,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心理因素可能比外界的因素有更大的影響,所以一個人的心態非常重要。很多人總是很不滿足,說我為什麼不如那個人好,我為什麼掙的錢不如那個人多,這樣的心態可能會導致自己越來越浮躁,也不會讓自己覺得幸福。

其實我們這些人,我相信都不是什麼貴族,以前是很一般的,沒有從任何積累的環境中做起來的,所以也從來沒有擔心過如果錢沒有的話會怎麼辦。尤其百度這樣的公司就是通過融資做起來的,我也沒投錢,所以我哪怕一塊錢沒有,照樣該做什麼做什麼。

我自己並不是在追求那些不是一定要成為多富有的人,從來都不是這樣子,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隻是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變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讓足夠多的人受益,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我看到每天有上千萬的人在用自己的技術,大家從中受益了,我心裏就特別高興,覺得對社會作出了貢獻。而且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趨向合理,你對社會作出貢獻了,社會也會給予你同樣的回報。我是一條喜歡風浪的魚,隻要我的目的地在前方,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風浪,我都會遊到最遠的彼岸。

論創業

其實我從1996年開始,每年都回國來看一看,目的就是尋找機會。之所以在那之前沒有回國創業,主要是我覺得當時國內的互聯網市場不夠成熟。1999年10月份,是咱們國家50周年大慶,我被邀請到天安門城樓去參加國慶觀禮。就在那一年,我看到國內互聯網已逐漸形成氣候。在我印象中,那時應該有800萬網民了,而且增長的速度很快,搜狐、新浪這些網站已經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我感覺到我的機會到了。我和搜狐、新浪的創業者有區別,我是做技術的,我想做的東西是靠技術來打天下,而不是靠市場、營銷。當我看到這麼多互聯網的網站建起來,表麵上很繁榮,背後依賴的技術卻很薄弱時,我就認識到,對於我來說,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臨了。技術在創業成功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於我,它並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真理。也許另外一個人,他在市場上比較厲害,像張朝陽。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對於想創業的人來說,第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能夠判斷出你在什麼方麵比較擅長。第二,就是要專注,一旦看準了某件事情,就要堅持做下去。因為創業不是一個短時間的事,往往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這個階段因為是創業,是新的東西,具有不確定因素,有很多變化,你得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千萬不要一遇到困難,就馬上決定去做其他事情。

對於某些人來說,運氣的成分比較大,但對於我來說不是。剛才我也講了,我整個的創業過程可以說是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一步一步,我是看到下一步才往前邁的。講得更樸實一點,創業成功的規律是:機會對絕大多數人都是均等的,隻是說看你抓不抓得住。人這一生應該有不止一次的機會,你第一次抓不住,還有第二次、第三次,假以時日,總有一個機會是你的,如果你是做了準備的話。

這恰好說明我不是靠機會,而是靠認真的計劃。每一步都比較順,那絕對不是機會能行的。到現在為止,我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認真考慮過的。比如我放棄讀博士學位,也是經過了充分的考慮的,當然了,這次考慮我比較困惑。那是我第一次獨立地做決定,因為以前的決定都有很多先例可以參照,考什麼大學好大家是有共識的,那我就去考北大;到了北大說好學生都出國,那麼我也就出國,這些都沒有什麼好想的。但是到了國外讀了一段書以後,其實大多數人還是照著博士學位這條路去走,但我意識到我真正的興趣是在工業,我想去做一些比較實用的東西,這個時候就是比較痛苦的選擇。是像大多數人一樣走,還是遵從自己的興趣?因為我還是更喜歡做工程師,因為我這個人的性格特點是比較講求實際,這是一個工程師的性格,而不是一個科學家的性格。科學家研究“一加一”的問題,這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我喜歡自己做的東西每天有數千萬人在使用,這個感覺太好了。工作是我喜歡的東西,作為一個創業者,我的工作和生活是融在一起的。別人在休息的時候我在工作,但我從不覺得這是自己在犧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