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時候,人,都是輸給自己的。
論財富
錢對個人來講的話呢,是滿足於自己的生活,或者是享受,這對稍微有點錢的人,我覺得相當容易的。我略微有事業,應該說是達到這個目標是不難了,要說從經營角度、從投資的角度去考慮的話呢,應該說這錢永遠是不夠的,那麼到另外一個層麵的時候呢,可能更高的話,可能感覺到社會的責任感,原來覺得這句話,在五六年前我覺得很虛。但現在呢,我覺得好像不虛,為什麼?因為我們企業直接的有一萬多名員工在我們這兒上班的,而且像咱們還有海爾周先生派個促銷人員在這裏麵一樣,這些人在我們這裏麵加起來有小三萬人,加我們自己的員工,國美要有一天出現問題,我想最起碼有半年,這三萬名員工可能是找不到工作了,是一種社會責任感。那麼迫使你還要去做大。
特別是像我們這種企業是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有這種基礎有這種平台,有更多的機會、有更多的做法來把你的投資用得更充分,實際上這麼說就是說一百零五個億,我現在大部分還是持的股權吧,即使全部都是現金,在國際上來講也是一個小數目,實際上是十三億美金而已,我們這一次出去宣傳我們公司的時候,碰到好多個基金都是幾千億的基金,幾千億美金的基金。因為其實基金在社會上說,它可掌握的財富和掌控的資產,它的倍數是放大很多倍的,那麼要幾千億。假如說五千億的話,可能它在社會上掌握的是五六萬億的資產,就是一個不可想象的數字。
在個人上嘛,就是有所得必有所失嘛,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實際上你也很想去花錢,看到花錢你很羨慕。但實際上你沒時間,不給你機會,即使偶爾有那個時間,在那兒心情、身體可能還配合不上。實際上人總是有一個目標,或者要去做事,當事情一旦做到那種程度以後,你就身不由己了,這也沒什麼奇怪的吧。我覺得可能忙到一定程度,我現在能吃下去對北京人講可能是一碗炸醬麵,對我們潮州人來講可能是一碗粥,可能是這種追求。
對財富態度的不同與想達到的目標的不同有關。有可能有些人創業的時候是為了掙錢,可能有些人是為了做一番事業,完了呢,要做到盡可能做大,一有機會絕對是出擊,我屬於是這一種。我並不是說我掙錢,完了有個名,趕緊帶老婆孩子享福去,完了看著錢別丟了,我可能不是這種人。
中國的富人很多,我都不算是富人,對中國首富這個概念沒感覺,假如你在不停地發展自己的事業,那麼它就不是財富;如果停下來了,它或許是。但最大的可能是,今天你一無所有,但明天你什麼都有了,而後天你又回到了起點。改革開放20多年來,已發展起來的擁有實力的企業多如牛毛,“有錢人”資金積累的速度都差不多,真正的有錢人還未公開,他能成為首富,不過是上市公司的數據比較透明而已。這個榜單使國美能夠得到這樣大的關注,我非常高興,但對國美的發展不會有太大影響。畢竟首富和國美這個企業以及我個人都沒有多大的直接關係,它僅給社會提供一種可供分析的資訊。
說實話,我們從來沒有去算過自己的財富有多少。因為我們的財富是通過幾塊來組成的,一個日常的盈利、積累,再一個是企業的品牌,還有我們這個網絡。這個估值我看大家僅供參考吧,就是說不是一個很準確的。
財富帶來的唯一變化是當我看到喜歡的東西,我可以不用考慮價格就把它買下來。我對吃不講究,也不會玩,我不會去旅遊!我們多少年都沒有放過假了……打高爾夫?還沒學會呢。我過的是家和公司兩點一線的簡單生活。錢讓我做事更有力度更自如,可以實施很多計劃。企業要發展,錢永遠是不夠的。我希望我的企業能夠傳宗接代,做“百年國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對生意人來講無可厚非。盡量地給對方讓利,讓人家對你更有好感,回頭繼續和你做買賣;給消費者讓利,讓他們多買你提供的產品,都算是良好的生財之道。企業做到這個程度,“誠信”二字是基本的風格,等於做人的品質。如果你要玩坑蒙拐騙,可能還是有賺錢的機會,但你能否不這樣做,而去做一些更可為人所接受的事情?今天我們開會的時候還在說:什麼是“做對的事”?討論的結果就是為更多人所接受的事:給人好的結果,或者照顧他,甚至隻是滿足他內心的感覺。也許你生意上成功了,但更多的人不接受你的做法,那還是不成功,最終會導致失敗——這也算是做生意的“道”吧!
我們掙了更多的錢,感覺應該有一種社會責任感。
論經營
目標的實施應是逐步的,不是連鎖的經營理念,而是采用量的經營理念。國美“做家電的模式”是以量取勝,追求的是利潤額而不是百分比、利潤率。“薄利多銷”,單位利潤率可能並沒有多少,但我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潤額,是市場更多的回報,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國美能在一片混戰中最終確立江湖地位?總結是:開一家連鎖店跟創辦一般性的企業一樣,你的綜合資源、你的規模效應一定要注重互動、互補、互助這三個關係,假如形成不了,那麼同行也好,跨行也好,都可能會雪上加霜,而形成互動、互補肯定就會1+1>2,假如形成不了,那麼可能1+1=1,甚至互相抵消,1+1=0了。
“低價”是國美的宗旨:為客人提供最低的價格、最好的產品,是國美永遠不變的宗旨。
如何才能獲得客戶的忠誠,我想就是兩條:“薄利多銷、服務至上”。這是一個競爭的結果,對企業是一種策略。現在說起來很簡單,但要達到一定的連續性,就有難度。我們追求每一件產品掙1%就行了。有時候消費者並不介意十幾元的差價,他要得更多是服務。所以國美的服務比別人要好,我們的目標是做到讓人家追不上。國美基本上做到了:70%比人家好,20%人家追不上,10%沒有別人好。國美也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