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黃光裕(1 / 3)

小傳

出生:1969年5月

籍貫:廣東汕頭

公司:國美電器、鵬潤集團

行業:家電連鎖零售、房地產

職位:鵬潤集團董事長

1986年,17歲的汕頭少年黃光裕(那時他還叫黃俊烈)跟著哥哥黃俊欽,揣著在內蒙古攢下的4000元,然後又連貸帶借了3萬元,在北京前門的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盤下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名叫“國美”的門麵,那是一座二層小樓,先賣服裝,後來改賣進口電器。1987年,將國美服裝店更名為國美電器店,正式走上家電零售業。1992年,珠市口100平方米的“國美電器店”已發展為大型電器商城,同時,黃光裕在北京地區初步進行連鎖經營,將他旗下所持有的幾家店鋪統一命名為“國美電器”,就此形成了連鎖經營模式的雛形。1993年,就在國美電器已在北京邁出連鎖經營步伐並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時,黃氏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分得了“國美”這塊牌子和幾十萬元現金。如果說黃光裕是零售市場的一個“價格屠夫”的話,至此,黃光裕初步打造了“國美”這把“屠刀”。1999年國美進軍天津,此後開始大規模地向全國擴張。同年,創辦了總資產約50億元的鵬潤投資有限公司,進行資本運作。2000年,黃光裕將目光轉向了香港,同時他認識了有“金牌殼王”之稱的潮汕同鄉詹培忠。這是黃光裕財富之旅中最關鍵的一環,正是與詹的合作,使黃光裕學到了資本運作技巧,並最終超越了詹。2001年12月,國美在12個城市共擁有49家直營連鎖店及33家加盟連鎖店,總資產達到5億元。2002年4月26日,黃向外轉讓了11.1%的股份,將其個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2002年7月,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正式更名為“中國鵬潤”,而中國鵬潤的主要業務便是黃光裕收購的位於北京朝陽區西壩河北裏7號院的物業項目。在買殼過程中,黃光裕不僅獲得了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製權,還通過上市公司的現金支付以及股權轉讓實現了部分套現。2003年年初,黃光裕重組國美電器,將北京、天津、濟南、廣州、重慶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門店置入,由其全資公司北京鵬潤億福持有國美電器65%的股份,黃個人直接持有剩餘35%的股份,同年資產達到18億元,在胡潤百富榜上排名第27位。2004年6月,鵬潤集團以83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其22個城市94家國美門店資產的65%股權。國美實現以借殼方式在香港上市,黃光裕資產突破百億元,在2004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以13億美元身價第一次成為中國首富。2004年12月,國美電器直營門店達200家,並準備向海外進軍。國美上周一在香港剛剛公布的2004年業績顯示:國美2004年4~12月的9個月的營業額約為91.66億港元,純利潤3.53億港元。

2005年4月18日,鵬潤集團的國美置業以底價8億元買入北京市豐台區科技園區兩幅地。按照黃光裕的規劃,2008年,國美將實現銷售額1200億元,是2004年的5倍,並從目前全球家電零售第23位的排名跨入銷售過百億美元的第一陣營。2005年,國美門店遍及全國90個城市,達到400家,在最新發布的2005胡潤百富榜上,國美集團董事長黃光裕以140億元的財富蟬聯榜首。

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從一個昔日為人輕視的小商販,到今天億萬人矚目的首富,他對自己獲得首富稱號的反應相當平淡。作為商人,他一直信奉做人要真誠的原則,很看重朋友間的相互信任,喜歡將生意建立在誠信坦率的基礎上。他說,是因為毅力和堅持,加上一些運氣,自己才走到今天,又因為現在的成績,接下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更多的事情。黃光裕最喜歡李嘉誠“商者無法,相融共生”的經營理念。性格決定命運,在黃光裕成功的因素裏,他敢想敢為、不貪心,喜好交友以及良好的心態都是關鍵。他充滿豪氣地說,自己朋友啥樣的都有,但是有原則,一定是1+1>2.這是另一種財富。18年的商場沉浮,無以計數的商戰,不管是處於什麼樣的劣勢,黃光裕都穩穩地走了過來。他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在任何時候,人,都是輸給自己的”。

黃光裕現在確定的目標就是“帶領國美電器進入全球頂尖的家電連鎖零售企業行列,並進入世界500強。”

論人生

魚與稀泥同在,如果你想獲得魚,就必須正視撈稀泥的過程。另外,做事情我不貪,心態比較平和,而且我能夠很好地看待逆境,把事業堅持下來。

抗拒不了各種誘惑。一件3000元的商品,商家多賣幾十元你可能感受不到,因此很多商人覺得你感受不到就多賺你幾十塊,可要是做長遠買賣的話,這樣做就沒有誠信可言了。如果你有誠信,大家會慢慢感覺到的。作為年輕人,在定好目標以後,該取得的利益就要努力去爭取;不該取得的,即便放在你的麵前也不要動心,我想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做買賣天天都會遇到各種誘惑,但我想我做到了不貪婪。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就是急功近利,經不起誘惑。商海裏的誘惑很多,這不用談境界,關鍵要看是否能有一種毅力。

從我來講,為什麼能堅持這個行業?我就是要求:做事情,要做就做精。沒有什麼神乎其神,主要是堅持。我想張瑞敏也不過如此。越做越有感覺,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多。我認為,做事業,如果定位有偏差還可以及時調整,但如果放下了,也就徹底失敗了。而堅持下去,即便失敗也是值得的。人的一生,成功肯定比失敗少很多,我們整天在犯錯誤。

如果一個人有追求的話,就一定不會迷失自己。當然,人有的時候難免有自我迷失的情況,很正常。但如果失去人生坐標,那就無可救藥了,很多人都會把自己放在真空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