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許榮茂(2 / 3)

20世紀90年代初期,北京房地產低落時期,我開始進入北京市場。2000年,北京房地產再上高峰,上海卻是低穀,世茂又將投資轉向上海。

這裏有個背景,就是1999年底美國同意中國加入WTO了。我一直認為WTO後上海會是中國最大的受益城市,而且當時經過亞運概念的北京房地產市場,已經被拉升到了一個很高的平台,上升的空間已經比較有限了。

我進入上海後,拿的第一塊地就是今天世茂濱江的所在地,我們是以每平方米300美金,即每平方米2500元的樓麵成本,從浦東新區政府手裏買的。當時,他們的開價就是300美金,我一點兒都沒有還價。當時浦東根本還沒發展起來,很多人都認為我拿得不劃算,但我們的眼光和別人不一樣。

世茂有個習慣,每個項目的前期調研投入成本都非常高。我們當時發現,上海的房價隻有香港的五分之一,但租金已經相差無幾,說明升值潛力很大。當時,浦東陸家嘴高檔商務金融樓宇已經有20多棟了,但高檔居住樓卻沒有一棟。

另外,我們當時從上海規劃部門了解到,這個地段正好處於上海城市天際線的變化地帶,上海的規劃要呈現出“一波三峰”的景觀,一個高峰帶就是現在的陸家嘴,另一個高峰帶是現在南浦大橋那個地段,還有就是今天世茂濱江這一帶,當時叫蘭園。這意味著我可以把樓層造得比較高,當時看上去很高的地價就能被攤薄了。

根據專業人士分析,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最大的增長點可以說就是房地產業。而1999年,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它的房地產業卻處於最低穀,我覺得這種局麵不會持續多久,這應該就是投資者的機會。我們把握了當時這樣的好機會,買了不少土地。當時,在浦東,像我們這樣,敢於出最高價拿下大片土地的商人很少,其他來拿項目的人也很少。而現在就不一樣了,來的人多了,項目也不好找了。這證明我們當時的機遇非常好。而按現在的行情來看,我們當時拿地的錢花得並不是很高,正好是在低潮的時候,這就給我們的發展儲備了力量,也奠定了基礎。

論品牌

開發高檔住宅隻是世茂進入房地產行業第一階段的產品定位,但由此也演化出公司倡導高品位生活方式的價值觀。我們相信未來在不成熟市場中眾多企業經曆重組後,最終會出現幾個最重要的企業占有主要的市場份額,它們提供全線的產品或服務,可能涵蓋住宅、酒店、商業建築、旅遊區開發等各種房地產產品類型,也就是通才型的企業。而在此之前,這些業界巨頭無疑要從某種產品類型的空前成功開始,也可以說是從專業型企業開始。我們此前因為在北京及上海成功地開發了一些高檔住宅,而被業界和市場認可,但我們正在通過目前的戰略製定和實施向通才型企業的方向發展。“提供高品質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將會是所有產品類型中的核心價值。同時它們將共享世茂統一的品牌資源及優勢。

目前,上海北外灘的世茂酒店、南京路的世茂國際廣場、佘山世茂國際會議中心以及南京世茂新城中的五星級飯店都是一個策略性的步驟。這些五星級酒店全部都是境外著名建築師與我國建築專家的合作結晶,從建築設計、功能配置、室內外環境到酒店管理無一不是國際一流水平。世茂北外灘酒店及世茂國際廣場的酒店部分將分別由美國凱悅集團及法國Marriot集團進行管理。我們的品牌發展意圖是從世茂前期的產品品牌化階段向後期的公司品牌化階段過渡,從而隻要提到世茂必然意味著高品質製造。

論經營

每一個城市的高檔物業應該占到這個城市物業總和的10%,中國的這一市場還很大,即便是上海高檔物業的比例也才3%。

上海的業務,特別是仍在滾動開發旺期的濱江花園,其回籠的大量現金,仍是外地擴張的主要資金驅動力。目前世茂的資金狀況,應該說是比較充裕的。目前我手頭有10位數的可動用現金,主要是因為前兩年是世茂的投入期,今年下半年是世茂的收獲期。

拿地不是世茂集團的強項,我們經常拿一些比較貴的地,但因為有規模效應所以開發成績還不錯。

第一當然是臨水,我在國外走得比較多,發現這種地段具有稀缺性,在各國都是高檔住宅的集中地。第二都是大盤。我們的濱江地段可能拿地的價格成本比較高。

這就要求我們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還有就是要快速運作,我不習慣把麵鋪大,而是把各個項目之間銜接得比較緊湊,以應對龐大的財務成本。

向國內銀行融資的比例我一直控製在20%以下,另外,我在國外的融資通道比較通暢,而且國外的利率比國內低,所以國外融資也有一定比重,但也不會超過20%。上市公司這一塊目前融資有一定難度,而且現在這兩家上市公司的盤子太小,在集團裏隻占很小的一個比重。可以說,現在滿樹都是桃子,我目前正急於尋找更多的桃園去種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