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教育發展與農村勞動力培訓(2)(1 / 3)

2、農村教育經費局限

教育經費短缺一直是製約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我國的教育經費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與外國相比,貧血程度十分嚴重。湖南作為一個經濟並不發達的農業大省,教育財政一直以來都非常緊張。全省地方預算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額的比例、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等多項指標,在全國排名都在中下等。在這相當緊張的教育財政中,由於受教育政策等原因的影響,教育經費往往傾向用於城市教育。

2003年,國務院作出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農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決定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用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財力,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2005年,國務院決定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製,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範圍。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的責任,對國家財政全麵保障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法律規定,為推動我國義務教育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製度保障。湖南省也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建立各級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和“校財局管”新體製。從2007年起,除全部免除39個貧困縣縣級應分擔的資金(由省統籌解決)外,義務教育經費將按照中央承擔61%、省級承擔26.1%、市級承擔3.9%,縣級承擔9%的比例分擔。同時,為加強資金管理,省裏決定在縣級教育局或財政局建立教育經費集中核算分中心,按照集中開設賬戶、集中結算、集中核算、集中檔案管理的“四集中”辦法,集中管理中小學會計核算業務。各學校隻設報賬員定期報賬,以從體製、機製上防止支出和擠占挪用現象。

雖然政府采取了多種方式支持農村教育,但目前農村教育經費狀況仍較為緊張。一方麵,農村稅費改革後,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教育“口子費”,每年出現巨大的經費缺口,而這筆原由農民承擔的教育經費無任何補充渠道。另一方麵,盡管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長,但從支出結構看,投入的絕大部分是用在“保工資”上,教育投入漲幅逐年遞減,教育投入的增長趕不上教育支出的增加,農村教育投入相對不足。據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對湘潭市的調查,“十五”期間,該市共投入教育經費42億元,市本級占了11億元,占總投入的26%,即便不計地區差異,則平均每縣市區所占比重不足15%,每個縣區農村教育經費投入隻有3億元左右。2005年,爭取社會外來資金和教育費附加征收,全市共爭取資金7478萬元,市本級為3330萬元,占資金總額的40&apos%,財政對城市教育的投入比例仍在加大,而對農村的投入比例相對減小。①(①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湖南城鄉教育差距逐步拉大,農村基礎教育任重道遠》,國務院扶貧辦http://www.cpad.gov.cn/data/2006/0508/article_1648.htm。)

教育公用經費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校正常運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經費短缺已經成為困擾一些縣市正常教學的重要問題。根據估算,一名農村小學生每年需要教育公用經費200元,一名城鎮小學生每年需要教育公用經費230元;一名農村初中生每年需要教育公用經費275元,一名城鎮初中生每年需要教育公用經費305元。而現在按照規定,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除按“一費製”標準收取課本費、作業本費和寄宿生住宿費外,嚴禁再向學生收取其他任何費用。2007年春季,湖南汝陽縣農村小學生每人收96元左右,初中生每人收156元左右。截止2007年上學期,全縣中小學校負債總額為3677.8萬元。由於經費短缺,中小學辦學條件停留在“普九”的配備水平上,教育教學設施缺乏、落後,導致一些正常的教學活動難以開展。校舍麵積中,危房麵積仍然存在;音、美、體等教學設施配置不到位。體育運動場麵積、體育器械、音樂器械、美術器械達標校數分別占中小學總校數的17%、15.7%、10.5%、8.5%;計算機人均0.05台。目前,農村中小學多媒體教學幾乎為零。②(②湖南省統計局,《汝陽縣中小學教育現狀與對策》,《統計信息》2007年67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9-7。)對湖南這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薄弱的省份來說,由於政府財力不足,對教育的經濟支撐能力相對薄弱,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在教學設備和設施等硬件建設方麵的差距難以在短期內明顯縮小。

除教育經費不足問題之外,農村負債辦學現象普遍存在。負債的起因源於90年代末的突擊“普九”中,由於地方財力缺乏支撐力,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硬性辦學指標,一些鄉村中學和中心小學校貸款或借款進行學校建設,本想通過征收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逐年還款,未料到政策突變,收費的源頭一個個被卡住,雖然按有關規定把教育負債全部剝離到政府,但由於農村鄉鎮負債早已蔚然成風,而縣級財政也大多為“吃飯財政”,以至於積累下來的教育負債至今仍未完全了結。現在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權限上收到縣,涉及到縣和鄉鎮一係列權利的重新劃分,縣鄉兩級政府為“普九”債務問題博弈得相當激烈。可以預見,如果沒有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強力幹預,農村“普九”債務主體的確定、轉移和最終償還將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政府的公信力和教育的良好形象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①(①張守祥,《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進展、問題、建議》,基礎教育參考,2005年第1期。)由於建築商未討到提前墊付的工程款,便去阻撓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每學年開學時學校大門被鎖的事件因此經常發生。

據統計,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普九”欠債,如湖南欠31.75億元,廣西欠30億元,重慶欠16億元”②(②陶西平,《修改義務教育法應當關注的幾個問題》,《基礎教育參考》,2004年第5期。)。目前湖南湘西龍山縣80%以上的中、小學校存在靠借貸資金辦學的現象,現已累計負債達4078萬元。道縣目前鄉村中小學主要因“普九”仍負債3000餘萬元。耒陽市2004年全市教育負債總額達4600餘萬元,農村中小學負債情況比較嚴重。據龍山縣興隆街中學反映,由於教學經費嚴重不足,為了完成上級教育部門下達的教學任務,籌建教學用電腦室等,現已負債12萬元,其中有近9萬元的資金是靠付高利息借來的,每年僅利息支出就達1.4萬元,教育負債使學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由於經費緊缺,辦公經費不足,相當一部分學校校長為了保運轉、保穩定,隻好忙於到處貸款和應付其他社會事務,他們普遍感到校長難當。祁東縣風石堰鎮一名中學校長僅一年中兩次向鎮裏提交了辭職報告。常寧市五中的校長、總務處主任也是一年內兩次向主管部門提出書麵辭職。③(③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湖南城鄉教育差距逐步拉大,農村基礎教育任重道遠》,國務院扶貧辦http://www.cpad.gov.cn/data/2006/0508/article_1648.htm。)

2007年12月29日,湖南省教育廳、財政廳、審計廳、監察廳共同出台了《關於做好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清理核實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07]381號),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關於開展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7]70號)和《湖南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關於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湘農改[2007]4號)精神,決定進行“普九”債務清理核實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2007年內要徹底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債務清理核實將直接影響下一步相關政策的製定和出台,是湖南省化解“普九”債務的一項重要前期工作,至於“普九”債務能不能真正化解,合理償還,仍值得拭目以待。

3、農村師資富餘與短缺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一種比土地、資本、勞動力數量等物力資本更為重要的一種資本。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遠大於物力資本的投資收益。因此,資本積累應從物力資本積累轉向人力資本積累。特別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未來的競爭主要在於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主要形式。因此,經濟的持續穩定強有力的發展最終決定於教育,而教育的發展首先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存在。

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湖南農村中小學教師富餘與短缺的矛盾比較突出。在湖南現有中小學教師50.7萬人中,農村教師占84.49%。①(①許雲昭,《把重心放在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上》,《求是》,2006年第7期。)農村地區普通麵臨著小學和初中教師過剩的問題,按縣鎮、鄉村不同的編製標準和學生人數測算,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已經超編六萬多人,而隨著中小學學齡人口進一步減少,農村中小學在校生規模已經度過了高峰期,全省小學和初中教師過剩的現象更為明顯。一方麵是農村中小學教師超編而富餘,而與之相矛盾的是另一方麵農村學校普遍存在教師短缺。

這一矛盾的產生是因為農村師資結構不全麵、不合理。從年齡結構看農村教師老齡化比較明顯,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不夠合理。據湖南經視的采訪報道,望城、寧鄉一些鄉鎮近十年來很少有年輕教師進入鎮裏學校,農村教師年齡偏大已經成為學生家長最大的擔憂。2005年,湖南耒陽市農村小學教師45周歲以上共計2628人,占整個小學教師總數的52.5%,這批人將陸續退休。40周歲以下的共計1613人,占總數的33.2%。衡陽縣50歲以上的小學教師占小學教師總數的60%,邊遠山區學校達到了75%~80%。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僅占小學教師的4%。①(①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湖南城鄉教育差距逐步拉大,農村基礎教育任重道遠》,國務院扶貧辦http://www.cpad.gov.cn/data/2006/0508/article_1648.htm。)而在汝陽縣,以2007年上學期小學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為例,小學專任教師的年齡集中在41-55歲階段,占61.07%,56-60歲占7.94%,35歲以下的教師占20.94%。②(②朱暉,《汝陽縣中小學教育現狀與對策》,2007年67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9-7。)這足以說明,農村小學教師年齡嚴重老化。在鄉村,現在廣泛流傳著“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順口溜,是對現實中農村教師年齡結構真實的寫照。平江縣教育局人事部部長李秋桂介紹說,全縣3460名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接近50歲,其中50歲以上的1800多名,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相對較少。而長壽鎮除中心小學外,22所小學竟沒有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

當然農村教師富餘也不是絕對的富餘,一些偏遠山區貧困、落後,很難吸引師資,造成當地學校教師嚴重不足,一位年輕教師也許要兼顧周圍數所學校的英語教學,一位教師教一個班七八門課的“包班”現象,在許多農村學校仍很普遍,盡管這既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非教師本人甚至校長本意。而另一方麵,不少地方的農村教師又嚴重超編,縣市已經連續多年沒有新聘教師。道縣自2000年以後,整個小學這一塊未進一個教師,在一些鄉村中小學中,中學教師每人要教3~4門課,每周要教16~18節課;小學更甚,一個教師要教7-8門課,每周超過20節課。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農村素質教育根據無法開展,農村教育將會不斷滑坡,將會失去持續發展的條件。③(③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湖南城鄉教育差距逐步拉大,農村基礎教育任重道遠》,國務院扶貧辦http://www.cpad.gov.cn/data/2006/0508/article_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