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農村勞動力,是我國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它們都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著密切的聯係。雖然兩者並不是決定社會發展方向的主導因素,但對社會進步和曆史發展會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影響
在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勞動力都是構成社會生產力的一個主要因素。從人口群體概念出發,社會勞動力是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勞動人口的總和,它對現實的物質資料再生產規模和水平有重大影響。由於自然生物規律的作用,人口的新老更替在不間斷地進行著,社會存活人口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即年輕一代必須從上一輩人的手中接過人類在漫長歲月中積累的全部科學知識、有用的社會生活經驗和生產勞動技能,才能避免從零開始自己的生產實踐。所以,通過生育製度而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的人的生命實體,隻有經過教育上的“加工”,才能使新的一代人變成社會有用的勞動力。從這種意義上講,教育是聯結“兩種生產”的紐帶。①(①魯潔主編,《教育社會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34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各國都重視人的智力資源的開發,把發展教育提到國策的高度來推行。學校教育的對象已不再限於未成年的學齡人口而是擴大到不同年齡的所有人口,甚至包括那些已退離勞動崗位的老齡人口。體力勞動力和腦力勞動者的智力和能力的養成,都不再是在他們的青少年時期通過學校教育一次性完成,而是要經過受教育者——勞動者——受教育者反複多次完成,教育延及人的整個一生,終身教育的概念越來越為人認可。可見,現代教育與勞動力之間的關係比之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以往任何階段都更加緊密和更加豐富。
1、湖南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
湖南轄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總麵積21.18萬平方公裏。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湖南人口年齡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少兒人口規模和比重下降,勞動適齡人口增長較快,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持續增加,全省人口年齡結構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基本格局。少兒人口的減少和勞動適齡人口的增加,社會的供養負擔進一步減輕。隻有充分開發利用好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同時妥善解決好就業壓力問題,才能使湖南充裕的勞動力資源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勞動力資源總量擴大,地區不均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擁有著比較豐富的人力資源。根據湖南省人口抽樣調查結果,2007年末,湖南省總人口為6805.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2752.9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45%;鄉村人口為4052.7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9.55%。城鎮人口比重上升,鄉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鄉人口分布,仍然呈現出入口向城鎮聚集特別是向中心城市聚集的特點。①(①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城鎮化進程加快》,統計信息022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3-26。)調查結果也顯示出在全省戶籍總人口6805.7萬人中改變
0-14歲人口為1096.77萬人,占總人口的16.12%;15-64歲人口為5097.49萬人,占總人口的74.90%;65歲及以上人口為611.44萬人,占總人口的8.98%。從勞動力資源近年的發展來看,勞動適齡人口規模擴大,勞動力資源豐富,比2000年增加了642.7萬人,比重提高了4.5個百分點,表明湖南省勞動力資源很豐富,處於總撫養係數較低的時期,開發利用好這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可為湖南省的經濟建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②(②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省15—64歲人口超過5000萬人》,統計信息024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3-27。)
農村勞動力地區分布配不平衡,從不同市州來看,農村勞動力在200萬人以上的有個6市州;在150-200萬人之間的有4個市州;在100-150萬人之間的有3個市州;在100萬人以下的有1個市州。①(①湖南省統計局,《2006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資源——湖南省第二次農業普查簡明信息之十》,統計信息067期,2008-06-30(9)。)
——外出務工勞動力規模加劇,隊伍龐大
湖南作為中部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發展勞務經濟勢在必然。實際上,外出務工已成為當前農村勞動力生產和生活的首要形式。根據湖南省社會科學院2007年“五鄉十二村”調研組對12個村進行的村情統計中,2006年在外打工的勞動力人口為3857人,占總勞動力人口7374人的52.3%,也就是說,這些村莊中超過一半的勞動力人口常年在外打工。本次抽樣調查的270個農村住戶,人口共1171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口為283人,占總人口的24.67%。而從宜萬鄉、桃花源鎮、石牛鄉三個鄉鎮的數據看,三個鄉的總勞動力人口為60653人,其中外出務工人數為20572人,占總勞動力人口的34%。
據湖南省農村經濟調查隊對122個縣市區的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比2006年增加28.2萬人,增長2.6%。其中男勞動力693.35萬人,女勞動力411.52萬人。農村外出勞動力人口約占湖南省農村勞動力人口的27.3%。在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外出就業的勞動力人數958.66萬人,比2006年增加37.45萬人,增長4.1%。另外,各市、州之間勞務輸出存在著明顯差異,14個市州中,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最多的是衡陽市,全市轉移勞動力168.34萬人,占全市農業人口比重的30%;其次是長沙市,轉移122.61萬人,占農業人口比重的31.8%;再次是邵陽市,轉移121.19萬人,占農業人口比重的19.9%。勞動力轉移人數最少的是湘西自治州,轉移23.13萬人,占農業人口比重的10.3%。①(①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統計信息》004期,2008-03-18。)
盡管上述調研對外出務工的人數統計百分比有一定出入,但仍然可以從中看出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的總體規模之巨。“五鄉十二村”調研組走村人戶的感受也證實了這一點:發放調查問卷的過程並不順利,因為村裏人煙稀少,人跡罕見,尋找到問卷對象並不容易。
——外出務工勞動力以青壯年為主,素質上升
如前文所述,我們將農村勞動力定義為15—64歲的適齡人口,包括了勞動適齡人口中絕大部分可以參加勞動的人,也包括一小部分勞動適齡人口以外的可以參加勞動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而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是湖南省流動人口的主體,2007年,湖南省勞動力轉移中16-20歲的勞動者人數達144.22萬人;21-25歲,300.47萬人;26-30歲,176.21萬人;31-35歲,132.06萬人;36-40歲,117.12萬人;41-45歲,113.69萬人;46-50歲,47.19萬人;50歲以上73.90萬人,青壯年勞動力人數總計983.78萬人,占勞動力轉移總人數的89%。①(①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統計信息》004期,2008-03-18。)上述數據也表明了全省21-25歲和26-30歲這兩個年齡段的勞動力外出人數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這也可以從新晃縣的統計數據說明,該縣目前農村人口22萬,農業勞動力約13.2萬人,占農業人口的60%。2006年全縣有外出務工人員4.8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36%。其中,18—30歲外出務工人員3.1萬,占同等年齡條件勞動力的91%;30—45歲外出務工人員1.5萬,占同等年齡條件勞動力的39%;45歲以上中,外出務工人員0.2萬,占同等年齡條件勞動力的0.7%;18歲到45歲勞動力占到外出總勞力的95.8%。②(②彭鳳鳴,《懷化新晃落後山區勞動力外出的喜與憂》,湖南經濟網,2007-09-25。)
青壯年勞動力一直是農村勞動力的主力,特別是18—40歲之間的青壯年一直在曆次調查中占了絕大部分。而“五鄉十村”調查中35—39年齡段留村村民大大增多,也就是說35歲以下年輕人成為了外出務工的主力軍。這可以從留村村民,即調查對象的年齡結構得以印證。從問卷結果來看,參加問卷調查的留村農民40—45之間的比例最高,為17.0%,45—49、50—54、55—59年齡段的比例明顯高於40以下各年齡段的比例。而在40歲以下年齡段中,35—39年齡段人口比例明顯較高,19歲以下、20—24、25—29、30—34年齡段的人口比例非常少,可以看出,留村農民中,35歲以下的農民幾乎是寥寥無幾。(見表2—2)事實上,調研組深入村組時也發現罕見年輕人的身影,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年齡更加趨於年輕化。資料來源: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五鄉十二村”調查以16—35歲群體構成的外出務工群體,相對於留村居民來說,
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文化技術素質普遍高於留守者。例如:2005年,湘潭縣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9年,而外出務工人員達到9.7年,高出平均教育年限0.8年。調查的130名外出務工人員中,小學文化程度的4人,僅占3.1%,初中96人,占73.8%,高中24人,占18.5%,高中以上6人,占4.6%。外出務工人員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為主,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92.3%。而且,外出勞動力受過專業培訓的比重達到37.8%,遠遠高於留守勞動力。①(①湖南省統計局,《湘潭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05-21。)這也可以從湖南省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加以印證:2007年湖南省外出勞務者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占36.4%,比重比2006年提高0.9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中專文化占5.1%,高中文化占19.5%,初中文化占59.7%,小學文化占11.6%,文盲或半文盲占0.4%。初中、高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分別比2006年提高6.5、1.7、0.4個百分點,小學、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分別下降1.2、0.03個百分點。②(②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統計信息004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