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教育發展與農村勞動力培訓(1)(3 / 3)

(1)教育程度越高的婦女,越願意將育齡初期用於學習,她們對就業的要求較迫切,就業的機會亦較多。由於學習與就業的需要,勢必晚婚。於是,就縮短了生育旺盛期,減少了生育機會。例如在新加坡,受中等教育的婦女,其初婚年齡比文盲及小學教育水平者平均晚一年,受大學教育者則晚三年。英國人類學家桑德斯指出,在不實行節育措施的情況下,婦女的終身生育率將隨著其婚齡的推遲而降低,而且由於婦女在整個生育期內生育力隨其年齡的增大而減弱,因而初婚年齡對生育率的影響很大。據他的計算,婦女平均每晚婚一年少生的孩子數,在20—25這一年齡段為0.45,26—30歲為0.37,31—35歲為0.32,36—40歲為0.29,41—46歲為0.19。

(2)蘇聯社會學者費裏波夫指出:“教育直接影響到個人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人們精神興趣的結構”,“教育水平,同時也說明吸收精神文明程度及其掌握程度的性質”,因此,在物質條件相等的前提下,個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其精神生活的豐裕程度也就越高,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往往勝過對多子多福的向往,這種追求抑製了傳統的生育意願。

(3)個人的教育程度高,有利於接受人口教育,容易認識節育措施的科學原理,亦越能從傳統的生育觀念中解放出來,提高節育的自覺性。

(4)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對子女素質的要求勝過數量,她們寧可增加對子女教育方麵的投資,而不願受多子女的沉重負擔,這也是促使他們降低生育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5)教育程度高的人,經濟收入通常也比較高,他們就有更大的能力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營養和較好的衛生條件,孩子存活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不需要以多生來提高孩子的存活率。

教育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也成為製約中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因素。一般地,教育事業越發達的地區,勞動力的素質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相應地,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則相反。教育、人口出生率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關係。如在我國教育和經濟最發達的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區的人口出生率就遠遠低於西部的貴州、青海、雲南等省份,同一區域內,如湖南省內,城鎮人口出生率也顯著低於農村地區的人口出生率,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力素質或者說勞動者教育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序上能夠影響到人口的生育率,進而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教育對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影響是深遠廣泛的,但教育並不是萬能的,它必須同其它方麵如經濟製度、政治製度、法律製度、文化製度、生態環境保護製度等進行配合,隻有這樣,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才能真正顯現。

二、湖南農村教育發展現狀

2007年,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9%,青壯年文盲率進一步下降到3.58%,免費義務教育在全國農村全麵實現。在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麵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國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近8.5年,實現了曆史性的跨越式發展。然而,回顧農村教育的發展曆程就能夠發現,隨著財政體製與農村經濟狀況的變化,城鄉教育差距明顯加大,農村教育正麵臨著嚴峻的形勢,農村教育狀況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不僅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而且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產生。

1、農村教育目標定位

中國的社會發展始終以農業為主線,而農村教育問題也是一脈相承。從傳統農業萌芽時期的後稷教民稼穡,到封建社會政府的農官體係,再到近代一些有識之士對農村教育的新探索,農村教育問題始終是眾多仁人誌士探尋中國社會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從晏陽初,到梁漱溟、黃炎培、陶行之,他們的理論以及實踐為我國農村教育發展開展了有益的探索。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農村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村教育問題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城鄉經濟結構的改變,科學技術得到突飛猛進,農村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有的農村教育體係已經遠不能滿足農民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農村教育發展具有兩個最終目的: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社會進步,而農村經濟和社會本身又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兩個立足點。因此,農村教育的發展顯示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和農村勞動力的實際需求看,農村教育至少應該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第一,農村教育應使農民獲得更多的農業生產技能,全麵提高勞動生產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二,農村教育應使農民獲得相關領域的生產技能,增強農民的職業轉換能力,使富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有序流轉,促進農村社會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而非片麵地強調農業生產技術教育。

第三,農村教育還應提供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常識、人口知識、法律常識、環保知識等,促使農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農村社會進步。

重新審視農村教育模式,農村教育的目的與價值的取向,應該既不拋棄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忽視個人發展的需要;既要給予農村兒童以同等的升高等學校教育的機會,又要讓那些升學無望的人受到對他們而言的良好職業技術培訓。例如:可以根據農村中學的升學比例,結合農村實際需求,遵循“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的原則,以就業為導向,嚐試在農村初中進行初中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製的培訓。

當然,農村教育目標的確定是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職業崗位需要以及教育規律等多種因素製約的。從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角度出發,農村教育目標的確定應充分考慮到以下因素:

第一,應符合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如前所述,農村勞動力作為一個整體,是具有多種規定性的、多種多樣的一個群體。從其教育的規定性來看,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層次和程度各不相同,有文盲、半文盲;有小學畢業的、小學肆業的;有初中畢業的,有初中肆業的,如此等等。因此農村教育要符合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在其有限的文化基礎上實施技能培養。勞動者的文化基礎決定了教育層次和目標。對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勞動力,讓他們通過成人教育等方式繼續接受高中或中專的學習,掌握更高的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應開展中等職業和高等職業教育,使他們在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再掌握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其他的社會勞動力則應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多開辦一些短期培訓班,對申請就業者開展短期職業技術培訓。

第二,應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流動。當前我國社會麵臨的一個主要矛盾是城鄉失衡,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這就要求要通過改革手段,使城市接納農民,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轉移。要實現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必然要求農民要具有一定的就業能力和職業傾向。現在,勞動力市場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轉變,綜合素質低、勞動技能差的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上正逐漸失去競爭力。同時,在勞動力市場獲取較高收入的往往是那些綜合素質高、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一個文化素質不高、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勞動力,不僅難以有效地轉移到二、三產業,即使就業了,也難以取得較高的收入和保持就業穩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農村教育應引導農村勞動力學會謀生、謀職,提高他們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第三,應引導農村勞動力適應現代生活。城鄉差距擴大是不爭的社會現實。城鄉差距擴大不僅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擴大,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環境等各個方麵的差距都在擴大,出現了發達的城市和落後的農村並存的社會現實,相對於城市居民,農民的生活習慣、文化活動相對滯後。因此農村教育要立足農村社會發展的實際,幫助農民掌握現代社會的基本生活常識,像科學、法律、人口、環保、理財常識。這裏強調一些現代生活常識是有感而發,因為在衡陽郊區農戶家中訪談時,了解到當地有一些流傳的傳統看法,諸吃南瓜子會耳聾,小孩子的剩飯被狗吃了小孩子會變成蠢包,用手指月亮耳朵會腫爛,早晨提到虎蛇等動物會給一天帶來黴運,等等……這些荒誕離奇的看法不僅老年人信奉,隨機詢問幾位年輕的媽媽,她們的態度居然不是想像的半信半疑,而是篤信不疑。雖然,這些看法可能隻是一種民俗並不會真正影響生活,但是在科學如此普及的年代,還有人信奉這些不能不說是對現代教育的反諷。郊區農村應該說從表現上看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農戶家中洋房別墅、摩托車、冰箱、空調等一應俱全,而如何從心理真正實現現代化,這還需要農村教育負擔起應有的使命,破除農民觀念上的陋俗,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引導其真正適應現代生活。

教育具有適度超前性,因此,教育既要順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又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展的趨勢。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製日趨成熟和完備,國民經濟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基本發展戰略。在農業領域則麵臨著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實現農民全麵增收和農村社會全麵發展的曆史任務。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下,農村教育的目標必然要定位為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全方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