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高,那麼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思想活躍,較易適應現代工業生產要求,他們對城市的適應性也在逐步增強。而隨著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保險意識大大增強,維權意識和訴求能力也相應提升:2007年,轉移就業的勞動者與雇主簽訂勞動合同的有357.05萬人,比2006年增加106.88萬人,增長42.7%。參與工傷保險的176.35萬人,比2006年增加29.86萬人,增長20.4%。③(③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統計信息004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3-18。)
——留村勞動力結構失衡,女性居多
農村男女對性別的傳統角色分工有著非常統一的認識,男性是家庭生計的主要維持者,家庭收入應主要靠男性去掙,而女性則應該以家庭生活為主。在男女雙方不得不留下一方維持家庭運轉的時候,女性往往成為留守的一方。湖南省農村經濟調查隊對122個縣市區的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其中男勞動力693.35萬人,女勞動力411.52萬人,①(①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統計信息004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3-18。)全省農村男勞動力比女勞動力多轉移了近三百萬人。而湖南省社科院“五鄉十二村”調查從另一個方麵印證了這一結論,調查的12個村莊共有283人外出務工,其中男性為159人,占56.2%,女性為123人,占43.8%,男性外出打工人數高出了女性12.4個百分點,男女性別比為100:77.3。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男性流失率高於女性,決定留村勞動力素質的基本現實:389961(婦女、老人、孩子)部隊已經成為務農勞動力的主流。農村勞動力外流,在給農民家庭帶來增收的同時,滯留在當地的男女勞動力比例出現失衡,農村從業人員發生了由男多女少向女多男少的逆轉,農村勞動力性別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留守女性的增多,一方麵使女性為家庭創造的價值顯性化,擴大了女性在家庭內部的決策範圍,但同時留守婦女的負擔問題、心理問題卻一再敲起警鍾,因夫妻雙方長期分居,難以溝通,婚姻生活不協調致使夫妻關係發生裂痕,農村婚姻穩定程度也在屢屢遭受考驗。另一方麵,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使新農村建設麵臨著主體缺位的難題。調查中,幾乎所有村民都反映由於人手缺乏,現在鄉村公共事業開展困難,比如鄉村公路修建,水利基本建設維護,危橋改造等,甚至有些地方連喪葬都產生了困難。實際上,對公共基礎設施維修已經很難像過去一樣采取按戶分攤勞動力的形式,而是轉而通過分攤資金從外麵雇傭勞動力來進行建設。調查中五個鄉鎮一致反映舉辦公益事業缺少足夠的勞動力,主要依靠分攤資金才能開展。特別是新農村建設中的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地方以勞代資,需要投入足量勞力完成項目建設,但在工程實施時,即使留守勞動力全部到位,工地上仍人影稀疏。
2、教育對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影響
國際勞工組織對素質的歸納,認為素質包括身體、文化、技能、思想道德四個方麵。因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必然涉及到農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涉及到農村的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推廣、文化事業等各個方麵。一般來說,農村勞動力素質是對農村勞動力已有知識、能力和觀念等綜合性狀的表征。它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現代意識等方麵。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的發展證明:經濟的增長不能有效地減少貧困。為此,國際社會正尋求通過發展農村教育等綜合措施促進社會的積極變化,推動減貧和可持續發展,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升農民的素質一直是我國政府的始終追求和努力方向。具體來說,教育對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明顯影響主要表現在:
——影響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水平
農村教育在開發農村智力,提高全體農民素質中起著其它手段與途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夠幫助農民掌握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與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形成個性品質,提高農民熟練勞動的能力,使普通勞動者掌握一定生產部門所需要的勞動技能和科技知識,成為發達和專門的勞動力,具備從事社會生產的基本勞動能力;傳遞生產技術與相關科學技術,訓練勞動者結合生產實際進行科學研究、革新和科技推廣的能力,確保科技與生產相結合;提高農民的科學管理能力,廣大農民能夠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協調生產力要素之間的合理組合,把每一要素自身內部的關係科學地組織起來以達到最佳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
通過對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的培養,教育還能夠起到促進農村科技普及與推廣的作用。一方麵通過培養大批掌握農村生產技術的勞動者,使先前積累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技術得以在生產中延續;另一方麵是學校的科技活動,農村學校開展科技教育活動不僅是培養農村科學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徑,也是科技、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科技教育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發揮提高教學質量、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師水平、發展學生智能和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作用,進而促進農村科技普及與推廣。
一般說來,普通體力勞動者包括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勞動者,主要是在既定的生產水平下從事重複性的勞動,至多隻能使原有的生產潛力進一步發揮,而稱之為人才的勞動者就在於能夠以其創造性的勞動使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水平得到提高。因此經濟發展依賴於科技人才的使用。農村教育幫助廣大勞動者掌握現代化生產技術,提高科學素質,從而有效促進全社會對科技成果的接受、消化、吸收和應用的能力。同時,農村教育機構本身還擔負科技推廣的職能,發揮“上掛、下聯、橫輻射”的作用,直接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
——影響著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地位
綜合素質的高低主要是個人受教育多寡的結果,個人綜合素質對個人職業產生很大影響,從而,可以看出,教育在職業安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講,如果不考慮社會背景、家庭出身機遇等因素,教育學曆是大多數人取得工作的憑證,它能夠決定個人未來的職業角色。英國學者格拉斯以英國為例,闡述了教育與職業的關係。在英國,文法學校的教育質量比較高,社會上都把上文法學校看作獲取好職業的主要渠道。上文法學校,對中產、高薪階級來講,可以減少職業地位的下降;而對工人階級來說,就可大大地促進職業地位的上升。美國社會學家布勞(P·M·Blau)和鄧肯·格拉斯(D·V·Glass)對職業分層與教育資格之間的關係,也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們發現美國受教育愈多的人愈容易獲得好聲望的工作,即教育程度高者較多從事專業或技術工作,而教育程度低者則可能較多從事非技術工作(見表2—3)。
2007年5月,湖南省統計局在全省72個縣市區抽取480個調查小區,對16歲及以上人口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偏低:從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構成看,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重最大,為45.3%;其次是高中,占34.8%;大學本科及以上的隻占1.0%。失業人員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而受教育程度越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難以找到工作。①(①人口處,《從勞動力調查看湖南省勞動就業的喜與憂》,《統計信息》,湖南省統計局統計信息網,2007-07-20。)從以上可以總結出,一個人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影響個人社會職業地位的升降,教育可以通過影響個人社會職業地位的變化來改變人口的職業構成。
——影響農村勞動力生育觀念
勞動力資源是指在一事實上年齡範圍內的人口數量。它與人口的年齡密切相關,而人口又受出生率、死亡率、婦女生育率等的影響。教育對人口出生率、婦女生育率等都有重要影響,因此,教育對人口和勞動力資源也有很大作用。人類曆史的發展證明,世界各國人口的出生率的發展趨勢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發達程度,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演變。教育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
高低影響很明顯,父母的文化程度對生育率的影響較為直接,父母文化程度愈高,生育率愈低;反之,父母文化程度愈低,生育率愈高。也就是說,教育能夠影響人的生育觀念,人口出生率與教育水平呈反比關係。教育影響人口出生率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原因大致有:①(①魯潔主編,《教育社會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43—4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