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時代背景(2)(1 / 3)

2、提升文明化依靠農村勞動力

作為農村人口群體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對農村整體人口有著很強的示範性,他們的文明化程度也決定著整體農村的文明化程度。如果農村勞動力文明化程度高,農村整體的文明化程度就高,“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就會較易實現;反之,不僅農村文明化程度低,農民群體難以走出狹隘、愚昧、落後的思維束縛,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還會弱化少年兒童在學校所受的倫理道德文明教育的,使他們一旦脫離學校,就會不知不覺滑入成人生活的舊軌道上來。

農村文明化主要體現在農村文化中,農村文化是指在特定農村的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以農民為主體,建立在農村社區的文化,是農民文化素質、價值觀、生活方式等深層次心理結構的反映。在當前所處的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生活受到全麵衝擊,已有文化陣營已經受到侵蝕,封建迷信、黃賭毒現象呈現死灰複燃之勢,拜金思想、享樂思想極為盛行,不少農民理想信念淡化,消費攀比成風,而所有這些都與鄉風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尤其是在今天,當求富裕成為農民(當然也是全社會)壓倒一切的目標,經濟成為鄉村生活中強勢話語,鄉村本地文化秩序處於迅速瓦解之中,利益驅動幾乎淹沒一切鄉村社會文化價值,鄉村文化價值體係已經解體。賭博、買碼、暴力犯罪,很大程度上都是鄉村社會文化缺失的表征。①(①《鄉村的終結和鄉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中國社會觀察網,2007-6-21。)

同時,受傳統狹隘思想的影響,很多農民“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對於村容村貌漠不關心。更有一些農民對於自家衛生也是不管不問,嚴重影響了自己和鄰裏的關係和正常生活。像在衡陽近郊三角塘社區,這裏憑借臨近市區的獨特區位優勢,經濟發展相對迅速,絕大多數農民都實現了第三代樓房的轉換,農民的生活方式、消費水平也正在向城市靠攏。雖然物質生活得以極大的提升,但是人民的素質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一些農戶長期把生活垃圾傾倒在自家門口的坪前,很遠就看到各色破爛的塑料袋隨風搖擺,這已不僅僅是一種“視覺汙染”,對於農村生活環境也有很大的負麵影響。更有一農戶把生活垃圾堆在坪的一側,不僅影響到鄰裏衛生,也阻滯了鄰居家的下水,特別是在2008年冬湖南冰災之年積水其巨,鄰居前來溝通未果,結果在大年初一時兩家人相互對罵,險些造成嚴重毆打事件。當然,在當前多數農村地區尚缺乏垃圾投放點也是一個問題。

這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不端正的行為方式的出現固然與農村文化的缺失有關,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農民的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不高。農民素質低,影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影響農村實用新技術的普及與推廣,甚至出現物質生活的富有者與精神生活低能兒現象的存在,所以沒有農民素質的提高,就沒有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農村文化的現代化。因此,要在農村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思想文化、文明禮儀、環境保護等等現代生活常識的培訓和教育,弘揚傳統美德,積極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倡導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逐步引導農民樹立愛國守法、勤勉自強、團結合作、孝悌和睦的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教育農民遵紀守法,爭做現代文明新農民。隻有從思想觀念上扭轉農民的不良習慣和風俗,才能使農民崇尚科學,崇尚文明,使農民的精神風貌為之一新。

3、增強民主性依靠農村勞動力

農村勞動力是農村人口群體中最有活力、精力最旺盛的部分。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年富力強、精力充沛,他們在農村經濟生活中的絕對主導支配地位,決定了對實現管理民主所起的關鍵作用。管理民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內容主要是指在全體村民共同參與的基礎上,通過村民自治實現對農村進行有效管理。村民自治是1987年建立起來的,是村民通過自治組織依法行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民主製度,它的突出特點是在充分實現民主化、製度化的基礎上,實現村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

今日農村“三座大山”壓迫的曆史已經遠逝,宗族統治勢力大為衰退,然而建立在農業社會文明為基礎、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傳統文化,以及倫理本位的價值觀念,對農民影響極為深刻,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民主意識缺失,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村民自治的實現。如果農民素質較差,不懂得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不懂得法律知識,那麼,他們就很難參與到農村的各項民主管理事務中去,農村的民主管理進程必將受到極大影響。如果農民素質提高了,視野變得開闊了,思想觀念開放了,就能更好地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積極參與農村的民主管理,追求民主權益,更好地利用和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村民自治作用。

隨著時代變遷,由農村勞動力所構成的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的出現,正慢慢扭轉這一現象。農民工從封閉的鄉村來到相對開放的城市,已有意或無意地形成了一個理性的民主、平等、法製、自由的觀念,對民主政治程序的認知程度提高,回鄉後用法製規範民主選舉的方法和程序,用法律保護農民的正當權利。①(①劉懷廉:《中國農民工問題》,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20頁。)他們已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動力,將促進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農村勞動力是實現農村管理民主、實現村民自治的決定力量,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進一步教育和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自身的民主意識、法製觀念和管理水平,提高他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隨著村民自治製度不斷完善,村民的參政意識不斷提高,農村民主化程度將不斷加快,最終將實現農村社會的政治現代化,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有力的政治保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農民素質教育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相互依存的關係。生產發展需要農民具有較高的生產技能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生活富裕是農民追求的目標;鄉風文明更需要農民具有與生活富裕相適應精神風貌和文明素養;村容整潔需要對農民進行必要的環保教育;管理民主需要村幹部民主管理村務、農民知法懂法守法。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給新的農民素質做了三個界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從本質上說,新的農民素質的“新”字體現在農民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上,體現在由以前純體力致富轉變為腦力致富。新的農民的素質要求體現在三個層麵:一是文化素質,即通過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講文明、守信用的能力。二是科技能力,即通過接受技能培訓,提高自身吸收和運用新技術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就業本領。三是經營管理能力,即通過參與市場,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

隻有提高了農民的素質,生產才能發展、生活才能富裕、鄉風才能文明、村容才能整潔、管理才能民主。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和主要受益者。沒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沒有適應現代農業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就缺乏根本支撐。隻有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持續推動建設新農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讓農民共享和使用農業科技成果,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才能提高農民務農和轉移就業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長效機製,才能使農民崇尚科學,崇尚文明,形成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如果不把新農村的建設放在對農民的培育上,那就無異於舍本逐末。培育有一定素質的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而在培育農民素質方麵,教育無疑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農村勞動力培訓是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城鎮化是指從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鎮)生活方式發生質變的過程。它不僅包括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並向城市(鎮)集中和聚集的過程,而且包括城市(鎮)在空間數量上的增多、區域規模上的擴大、職能和設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鎮)的經濟關係、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類的社會文明廣泛向農村滲透的過程。

1、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要階段

長期以來,我國農民收入一直低於非農人口,形成這種局麵的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人口結構和就業結構未能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經濟增長最直接的成果是提高人民收入,這是發展經濟的真正目的和最終目標。人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必然表現為恩格爾係數的持續下降,即人們用於食物消費的支出比例不斷減少,而用於其他提高生活質量和個人發展的支出比例持續上升。同時,食物消費支出中製成品的比重越來越高,加工程度也越來越深,社會消費總支出中落到初級農產品生產者手中的部分越來越少。從2001—2007年湖南省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為0.529、0.525、0.519、0.524、0.50、0.486、0.496,①(①《湖南省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分析》,湖南統計網,2008-07-28。)雖然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仍處在一個較高區間,且受物價因素的影響較大。從恩格爾係數的變化可以看出如果農業生產者的數量不能相應減少,或者減少的速度不夠快,農民收入特別是務農收入的相對下降乃至絕對下降就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