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親屬中,你有許多長輩,他們希望你有出息,你的非凡氣質可以給予他們安慰;
在眾多的親屬中,你有許多同輩,他們希望你成功成名,你非凡的氣質可以給予他們力量;
在眾多的親屬中,你有許多晚輩,他們希望以你為榜樣,你以英雄的氣質向他們作了證明。
可以說,在親屬麵前展現你的氣質非常重要。
在親戚麵前展現知禮的氣質
親情是人的一生當中最珍貴的財富,工作之暇,尤其是逢年過節,親屬總是互相問候,互相幫助,親戚間也彼此關心著對方,希望在自己的親屬當中有個出人頭地的人,能光宗耀祖。在親屬當中,長輩們希望你知不懂節、氣質非凡,晚輩們以你為榜樣,所以,在親屬麵前提高你的修養,展現你的氣質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1.互相尊重,貧富同仁
氣質不是光憑名牌服裝出來的,也不是用金錢買來的。氣質靠的是一種內在的修養、氣度表現出來的。有的人創了一番事業,掙了一筆錢,便對自己的親屬有了偏見,嫌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親屬,甚至拒絕與其來往。
俗話說,皇帝也有幾門窮親戚。可見,親戚之間雖有貧富差別,但親戚相處不宜“嫌貧愛富”。
親戚關係是人際關係中特殊的一種社會關係。親戚相處需要友情加親情,再富的人也不是完全靠金錢就能擺平人間一切事情的,再窮的人也不會完全靠親戚們的施舍過日子。親戚之間需要雪中送炭,尤其對經濟條件並不富裕的親戚更要多加幫助。假如害怕窮親戚找自己麻煩,害怕窮親戚借錢不還,害怕窮親戚拖自己的後腿、丟自己的人,那是非常錯誤的。“人無三輩窮”,不要總以為窮親戚不如自己而看不起他們。其實,越是窮親戚,越有“窮則思變”的誌氣。在他們身上最能體現人間真情,在他們身上最能體現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這些都是無價之寶,是拿多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親戚之間相處必須平等友愛、互幫互助,而不宜嫌貧愛富。
親一些人,疏一些人,在富貴親戚麵前唯唯諾諾、畢恭畢敬、低三下四,在貧賤親戚麵前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由此造成富貴親戚家門檻踏破,貧賤親戚家則門可羅雀,這是為世人所摒棄的帶市儈、小人味道的觀點。
在我們今天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與親戚之間是以貴賤貧富而論的。“貧居鬧市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正反映了這一實際情況。親戚間交往帶著濃重人情味,如果受金錢、地位的影響,親戚關係必定會變得不正常。
社會地位低下、經濟收入少的親戚要自尊自重,不能為了從富貴的親戚那裏沾上光得到好處,就想方設法地逢迎巴結,從而失去了人格。親戚不論富貴貧窮,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能以貧富分尊卑。因此,在與富裕的、有地位的親戚交往中,盡量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珍重自己,生活上遇到困難,盡量依靠自己去克服,萬萬不可作踐自己,把自己擺在乞求者的地位。
親戚之間的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逢年過節,你來我往,互相應酬,不可厚此薄彼,招待貧富親戚都要一樣熱情。婚喪、喜慶,眾多親戚聚會,讓座敬茶,宴請吃飯,入席敬酒,先後順序隻能根據年齡輩分來處理,而不能以貴賤貧富來決定。
能夠絲毫不帶勢利觀點對待窮親戚的人,就能夠在社會上真正長久受到尊重,才是有氣質的人。
親戚之間,無論是自己的親戚,還是愛人的親戚,都應該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不宜在這方麵上看重“門楣”,分親和疏。
一些富貴者可能有一些窮親戚上門來請求物質上幫助;一些有地位者,少不了有人找上門來請求幫助辦事。一般說來,親戚有難處來求助,應當熱情接待,表示願意熱心幫助的態度。不能顯示自己的尊貴而慢待對方,更不應因為親戚有事相求而表現出厭惡的情緒。
富裕親戚或者有地位的親戚應尊重別人,切莫顯示出一副財大氣粗、盛氣淩人的樣子。尤其在與窮親戚、社會地位較低的親戚交往中,應注意尊重他們的人格。窮親戚、社會地位較低的親戚一般比較自卑,對富親戚或是社會地位較高親戚的一舉一動都很敏感。如果言行稍有不周,便會引起他們的不快。所以,富者、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一言一行都要檢點自己。比如:與親戚交談時,要格外認真傾聽,不能漫不經心,應付了事。絕不應自視清高,小瞧對方,不尊重對方。
親戚無貧富。對待親戚應一視同仁相互尊重,才是中華的傳統美德。誠心誠意與親戚來往,才能展現你的非凡氣質。
2.融洽、親和
與親屬交往時,表現得融洽、親和,能讓人覺得你有愛心,對言心裏也感到一種溫馨。也許你對個別的親屬不滿,或有些情緒,但是,作為長輩或晚輩的你還應以禮相待。用你的氣質來感化對方,豈不是件樂事?
就像一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一樣,親戚也是不能自己去選擇的。既然如此,親戚之間不宜流露厭惡表情。
“厭惡”並非不可改變。“厭惡”多半由於缺乏相互了解而引起。俗話說:“花有幾樣紅,人與人不同。”承認每個人之間的差別,然後盡可能尋找大家的共同點或共同利益,使親戚之間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了解到彼此產生親切感,求大同存小異,就會消除“厭惡”心理。
親戚之間一旦有厭惡心理產生,會帶來許多麻煩,後果往往比一般人之間有矛盾還嚴重。因此,我們應盡量學會和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和平相處。例如,不要看不慣行動拖拉的人,也許人家考慮問題會更周到、更全麵;也不要看不慣風風火火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雷厲風行、辦事效率高。同時,要多留意親戚家的情況,老人病了多去看望,有了喜事多祝福,有了不順心的事多安慰。這樣,大家的相處會更融洽,“厭惡”的感覺便會逐漸消失,興許對方會誇讚你有寬容的氣質。
3.大氣量
在親屬麵前展現你的氣質是非常重要的,對待親屬不僅要尊重、親近,還要有大氣量。親屬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磕磕絆絆,這時,你應冷靜地理解對方,而不是與之斤斤計較。
不斤斤計較,對待那些過分之人也以禮相待,這就是與親戚處好關係的最根本原因。不計報酬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不聲張,好心相幫,即使被疑心也不抱怨。如此大度,必然深受親戚們的讚許,和親戚們會相處得很好。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誰都不喜歡那種將什麼都分得清清楚楚,不讓自己吃一點虧的人,因為這種人的交往似乎是禮的表現,其實不是禮,是一種小氣。使人覺得與他交往非常累,自身什麼虧也不吃,做事太過於認真。同樣,在親戚交往中,有些人對親戚要求十分苛刻,總是盡量想對自己有好處,一旦親戚有了困難,卻不去關心和幫助,甚至聽而不聞,避而不見,這是典型的世俗習氣,是不足取的。
親戚之間交往,氣量要顯得大一些,氣量大就不會斤斤計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樣才有利於關係的密切發展。
4.親戚走動有禮數
親戚間的相互走動對於聯絡感情是十分必要的。倘若你疏忽了這方麵,會讓人覺得你性格孤僻,性情浮躁,不重視親戚間的關係。甚至猜疑什麼地方得罪了你,使你不滿意而不想來往,或者因為親戚家貧窮而瞧不起。總之,不論何種原因,要想使他人認為你是個有氣質的人,還是利用空閑時間,經常到親戚家走走。如果不走動,在自己有困難或需要幫助時,即使登門,人家也不會幫助的。要把訪問親戚及對方來訪當做聯絡感情的機會。
住在附近的親戚,如果時常去玩的話,每次去時,沒必要帶禮品,但是,一年隻去幾次或有事才去拜訪時,就要準備些禮品帶去。
(1)隨身攜帶禮品
買禮品,沒必要花很多錢,實際上帶些全家人都能吃的糕點和季節性物品就可以了。若到有小孩的人家拜訪,買玩具既經濟又有麵子,又能讓對方心裏高興。帶禮品去的時候,也給全家每人一份簡單的禮物,他們會非常高興的。
(2)回贈禮品
當親戚要離去了,也應該準備些經濟實惠的禮品讓他們帶回去。如在中秋節或歲末別人送的但還沒有使用的東西,或水果糕點等物品,或者用家裏現有的東西都可以。
(3)勿以客人自居
親戚的家,就是自己的家。以客人自居,傲慢地擺出架子,是不允許的。比如端茶到水、整理家務等,凡是能做到的就要盡量幫忙去做。尤其是在伯父、伯母的家裏,他們也是比自己父母年長的人。年輕人手腳靈便多幹一些,不要總覺得自己還小,要讓別人照顧自己。
在父母麵前展現孝順的氣質
氣質不是隻在工作、交際中才表現出來的,一個有氣質的人,會在時時處處,不擇對象地表現出來。尤其是麵對有生育之恩的父母,更應該展現自己孝順的氣質。
1.尊重老人
尊重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具有修養、氣質的體現。
人老之後,生活的圈子變小了,也容易受到社會和人們的淡忘。同時,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煩惱與壓抑也不時向他們襲來,此時,他們想再重新獲得社會、家庭、子女的關注和理解,想在家庭這個避風港中舒展自己疲憊的身心。於是,說的話就多起來。鑒於此,我們晚輩首先宜於從老人的切身利益出發,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不願意接受年老和被社會與兒女冷落的現實。以晚輩的樂觀、開朗為他們的心窗射進一束陽光,關心他們的喜怒哀樂,多尊重他們,多傾聽他們的意見。老人會重新發現自己的價值,也會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作為兒女,千萬不可因父母嘮叨而置之不理,更不能與老人針鋒相對地去刺激他們。反過來看,嘮叨也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這其中也不乏經驗之談。
隨著年壽的增高,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點怕老,逐漸變得多愁和敏感起來。往往擔心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否能得到社會和子女應有的肯定和尊重。這時他們的自尊心比其他年齡的人,比從前更強烈。
作為晚輩的你,在理解老人、體諒老人、尊敬老人的同時,也會為自己的氣質添光增彩。
2.關心老人
對待老人不可浮躁了事,對老人是不是關心,可以體現出一個人是否有敬老的優秀的氣質。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老年人有一種日暮西山的悲哀之感。作為子女,應該用一顆熱情之心去感化老人,給老人一種精神安慰和精神上的溝通。
晚輩千萬不可責備老人性格的反向發展,不理睬老人合理的心理需求。對老人應在人格上多尊重,在精神上多安慰,在生活上多照顧。具體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去著手:
根據老人愛說話的特點,主動與老人交談,多談些老人關心的事情;節假日外出遊玩,盡量邀請老人一起去。對老人的合理需求,應盡量滿足,不能滿足應及時向老人解釋,取得老人的諒解。
遇到老人心情不好之時,要忍耐,切忌頂撞;與老人發生衝突,一時又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時,不妨暫時轉換話題,等老人心情好時,再以婉轉的方式商量解決。
無論老人經濟狀況和持家能力是否變化,有關家庭的大事都要主動征求老人的意見;經常詢問老人的身體情況,如有不適,要及時陪同老人就診;對老人幫助自己照料小孩,操持家務,應經常用各種方式(特別是用語言)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