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或遇老人生日,要特意為老人做些愛吃的東西,買些禮物,這會給老人帶來很大的快樂。
3.體諒和重視老人的嘮叨
體諒和重視老人的嘮叨,正是你對他人寬容和忍讓的氣質的表現。許多做兒女的一聽到老人在一旁的嘮叨,就心裏煩躁,因一時的衝動給老人的心裏帶來了創傷。而作為有寬容心的兒女來說,則會體諒他們。
因為他們知道老人一方麵由於對兒女或晚輩的一些做法與習慣不同,另一方麵由於年老後體力腦力下降而帶來的心理失衡,使他們遇事愛嘮叨,愛把一些在晚輩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掛在嘴邊,又常常對兒女的做法感到不合自己心意,因此抱怨不休。他們希望兒女們能傾聽並給以重視。
當老人整日嘮叨時,作為兒女應該針對不同情況多做分析,對長輩的嘮叨做出應有的反應,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人,自己的話不再為兒女們記取。
老人愛嘮叨,又不讓自己搬出去的時候,一定不能強硬搬出去。那樣隻能給老人以更大的刺激,使他們仿佛是被兒女徹底地拋棄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陪老人一塊回憶過去那些精彩、難忘的生活片斷,讓他們講講自己年輕的故事,鼓勵他們多出去看看,開闊心境。也可以幫助老人了解當今的時尚、潮流以及不同層次老人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自己去感受一下其他老年人的心態,也可以多結交新老朋友,開闊他們的生活範圍,讓他們的精力與興趣轉移到更能發揮他們的潛能的地方,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得,看到並實現自身的價值。
如此體諒和重視老人的嘮叨的兒女,哪位父母不為之而高興呢?請大家不要忘記,自己也會變老,何不讓下一代學著擁有這種良好的氣質呢?
4.孝敬老人
孝敬老人,就要使父母寬心喜樂,使父母免憂愁,少擔心。為人子女,好好地愛惜自己的身體,經營自己的事業,照顧自己的家庭,就是盡了孝道。
要盡孝道,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首先要認識到孝在家庭關係中的重要性。另外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敬孝要合情、合理
孝就是使父母寬心喜樂,使父母免憂愁,少擔心。
為了處理現代家庭的關係,要做到合情、合理。
合情,即子女行孝應以愛心為本,以感情為重,設身處地盡力為父母著想。在向父母表達關懷之情時,應采取其高興歡樂的方式。
合理就是子女行孝應適當運用理性,考慮事實,顧及事理,而不衝動短見,以近誤遠,以小害大。行孝應量力而行,不宜過度,走入極端,尤不可因行孝而自殘自虐自貶。
(2)以孝悌之心感人
一個人是不是孝順,首先要看他是否具有孝悌之心。如果具有至誠的孝心,雖然不一定是錦衣玉食的奉養,也是足以感化人心,值得大眾稱道的行為。
(3)贍養老人(養親)
贍養老人,即養親,是子女最基本的孝行,也是子女的天職。當今奉養父母的方式,有輪流奉養、固定奉養等。輪流奉養是已婚子女依次奉養父母,由長子起,輪到幼子,周而複始,時間長短,以均等為原則。固定奉養是父母固定在某子家居住,其他子女按月付給一定的生活費。或父母提留財產,以其收益付給擔任固定奉養的子女,或某子女自動單獨負全部奉養費,其他子女自動給父母親零用錢,或各子女負責奉養父母中的一位。也有父母親與未婚子女同住,或父母親自己單獨居住的。不論采取哪一種方式,都要依照父母的意願及年齡、健康等實際情況而定。
(4)悅親
悅親當然是讓父母親高興,不使父母親憂慮、恐懼、發怒。悅親是養親的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父母的健康。在父母親麵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逆順,得意或失意,都應該克製感情,父母所愛要愛之,父母所敬要敬之。
作為子女,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使父母親擔憂。出必告,返必麵,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這與孔子“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孝道相比,又進了幾層。要循規蹈矩,安分守己,要積極用功敬業,爭取好的成就,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大展宏圖,福國利民,以顯揚父母。
對父母萬不可忤逆、衝突,也不可逆其心意,為非作歹,而陷父母於困境。而夫妻相愛,兄弟和睦,使家庭和順,也是悅親之道的一部分。
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祀,祭之以禮。”當父母親喪亡時,子女應禦哀妥善安葬,按時祭拜。
我們的傳統講求孝道,所以對祖宗十分崇敬,完全是基於一份慎終追遠、感恩圖報的心理,是子女應有的敬孝氣質。
在子女麵前展現嚴慈、開明的氣質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做父母,你們的言行舉止都是對子女無言的教導。所以在子女麵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氣質,以正確的方式引導下一代,教育下一代。在子女麵前展現嚴慈、開朗的氣質,使子女能健康地學習和成長。
1.身教重於言傳
在子女麵前展現嚴慈、開朗的氣質,首先要做到身教。
在人生的過程中,家庭是子女最早接觸的教育環境,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教師”,教子不嚴,不要把責任推向學校,別忘了自己是首任教師,責無旁貸。因此父母的性格是“惰”與“不惰”對子女最具潛移默化的影響。
做父母的應該給子女造就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要認清“身教重於言傳”的道理。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積極充實自己,以身作則,做子女的好榜樣。尤其要戒除一些不良嗜好,否則,上梁不正下梁歪。假如父母為非作歹,又如何叫子女循規蹈矩呢?要孩子認真學習,何不自己先打開書本呢?有句名言說:“世界上唯有一個真理,就是你隻能改變自己,不能改變別人。”
言傳身教中,身教要重於言傳。因為身教它對於自己的子女更有說服力。
2.不溺愛,多磨煉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家長舍不得讓寶貝子女吃苦,對子女百般的寵愛。如果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們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所以說對兒女多一些磨煉,嚴格要求他們是一種較正確的教育方式。
孟子說“天降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誌”,隻有當孩子們具有平民意識,並受盡苦難磨煉時,他們才能挑起將來的重任。
但在許家庭使孩子個性發育偏離了正常軌道,表現出了“溺愛綜合征”的種種征兆。其主要表現有:
過多遷就。有些父母由於過分溺愛孩子,孩子不守家規、淘氣,也不教育,不引導,一味遷就、放任自流。結果使幼兒養成任性、固執,不接受教育的壞毛病。
過多照顧。家裏的糕點、水果等味美食品,隻讓孩子一個人享受。爸爸、媽媽不吃,爺爺、奶奶也不嚐,盡孩子吃個夠。長此以往,孩子滋長起自私的心理,遇事“獨”字當頭。
過多偏愛。有的父母對孩子的看法、態度不一致,主要表現為或喜歡男孩或女孩,或偏愛老大或老二,對不中意的孩子冷淡歧視,甚至打罵。這樣容易使受偏愛的孩子驕橫自私,受歧視的孩子性格孤僻、冷漠。
過多禁區。因怕孩子出事,家長給孩子設置了種種禁區,不許獨自到院裏玩,不許摸這,不許動那……這樣,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由於孩子缺乏與外界接觸,家中又沒有夥伴,因而隻能與收音機、電視機做伴,從而形成了孩子的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過多打扮。有時父母喜歡將幼兒打扮得花枝招展,奇形怪狀。這會造成幼兒的心理發育異常,不利於幼兒早期身心的健康發育。
過多許願。有些父母在孩子哭鬧時,隨便許願,孩子要什麼都答應,連根本無法兌現的也許願。父母說了不做,就會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造成施教困難。
過多包辦。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難,就出麵解決。結果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天長日久,孩子就會養成嫌髒怕累的懶惰習慣,缺乏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經受不起打擊和挫折。
過多滿足。孩子隻要哭鬧或“耍賴”,家長就滿足其要求。想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要買什麼,家長就給買什麼。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最後發展到孩子在家稱王稱霸,不講道理,蠻橫粗野。
上述種種情況,都是“溺愛綜合征”的表現。它對子女成長的不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得不到及時糾正,孩子長大後則會形成各種不良性格,影響孩子在各個方麵的發展,甚至成為劣根性。
3.文明施教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與人是不同的,做父母的氣質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有氣質的父母是以文明和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少父母都信奉“棍棒出孝子,嬌子無義郎”的信條。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
靠打罵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非常落後、非常不科學的方法。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與成人有很大差異,而且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塑性極強。隻要父母能把道理講清楚,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相信孩子是會分辨善惡和利弊的。簡單粗暴的打罵隻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恐懼和不安。至於為什麼挨打,挨打後應該幹什麼,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並不太明白,而且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使孩子更加頑皮和淘氣,根本起不到應有的教育目的。無數實例證明,鼓勵孩子、以理服人、誘導孩子積極向上的方法才是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不宜打罵,而是,展現自己的氣度,耐心、積極地去給孩子講道理。
4.尊重子女
有的人認為:自己的子女就應該完全聽父母的話,父母去尊重子女,豈不倒了個兒?恰恰相反,尊重子女說明父母對子女關愛,是有文化修養的表現。那麼如何尊重子女呢?
(1)鼓勵、欣賞子女
多鼓勵子女,多發掘孩子的長處。這種教育方法,誰都會說,問題是應用時不是很容易做到。尤其是當父母窩著一肚子火,而子女也沒有什麼值得鼓勵時,作為父母必須以鼓勵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但是,事實上管教、批評、甚至於拿著棍子打,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均有重要的功能。問題是怎麼做比較能讓小孩健康成長而且與父母保持最佳的關係。事實證明,若要訓斥孩子,先說出孩子優點後我們再教訓比較容易接受。鼓勵往往是使子女改正缺點的最佳方法。
不一定隻有等到發現子女有優點時才予以鼓勵。子女沒有優點時父母也可以找出他的“特點”來誇獎。子女也會用良好表現來贏得父母的欣賞與認同。
(2)尊重子女的個性
尊重子女的個性與發展子女個性的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原則和目標。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個性、興趣、天賦及特有的身心發展狀況教導孩子,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如此可能會造成錯覺和迷失,使孩子失去可貴的自我肯定態度。尊重孩子並非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而是依照孩子的個別需要和條件,給予適當的啟發和教導,當父母親不能給予孩子自尊和自重時,孩子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去從別處獲得滿足,那時就很難挽回了。尊重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安全感,有助於人格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