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在朋友麵前展現你的氣質(3 / 3)

如果你對朋友並不是真心實意,應從中吸取教訓,抓緊時機表達你的真誠友情才是最好的補救方法。

5.也要有點城府

俗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有穩重氣質的人,總是在坦率中保持沉穩。

人際關係中,大多數人能夠以誠相見、互相幫助、注重友誼。但也有一些人,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關係騙取對方的信任,牟取個人利益,甚至詐騙朋友。

朋友相處,重要的是雙方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遇到困難時的互相幫助,而不是了解一些沒有必要的東西。有的人為了表示自己對朋友的信任,把自己的一切情況和盤托出,甚至包括自己的行為、習慣,經常出入的場所以及某些隱私等。這種做法是一種草率的行為,萬一對方是居心不良、懷有歹意而你又沒有識破的人,那麼你的這種草率做法很可能是在為對方的行動創造有利條件。有的人感到對方非常值得信賴,便無話不說,把對他人的不滿、意見統統發泄出來,一吐為快。這樣做實際是毫無城府,自認為朋友和自己心心相印,說什麼他都不會計較,這樣認為,你就錯了。也許你的朋友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大度有氣質,如果他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則很有可能記恨在心,而伺機暗中布設圈套陷害你。在結交朋友的時候,不要輕易相信對方的友誼。必須謹慎從事,多設幾道防線,常言道:“逢人少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6.注重許諾

對朋友許諾也很有講究,在許諾之前應考慮到自己的實際能力,以免使朋友失望,而使自己顯得沒有氣魄。

既然你已經許下諾言,那麼不管是什麼樣的事情,你都不能後悔。假如你已經作了某個承諾,尤其是關於對方的未來及前途方麵的承諾,你就必須履行諾言而不能失信。你的話將被人們一字不差地牢記在心裏,直至它被履行的那一天。

一個老成穩重的人對於別人總是很少許諾。也往往等到事情成功的時候才宣布自己當初的計劃。對於這樣的人,由於他在自己心裏已經有了一個確定的主見,所以不管是什麼人,也難以勸說他接受一個相反的意見。由於對“許諾”相當看重,所以,自己在考慮對別人有所保證時,也總是三思而後言。

(1)一經許諾,鼎力實現

不論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個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開局麵,做好工作。你應對的客人愈多,你的事業就做得愈好。

所以,你必須重視你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生活總是照顧那些說話算數的人,食言則是最不好的習慣,你必須改正自己的缺點,成功地推銷你自己。

你無論對任何一件事兒許諾的時候,都必須慎重地掂量,對什麼人都是這樣。無論什麼樣的許諾都是這樣。無論你的許諾在什麼時候做出的也都是這樣。你的許諾價值千金。

處世為人之道,大概沒有什麼比篤守誠信、取信於人更為重要的了。你的言行舉止,時刻不可丟棄了這個根本。與人交往時,隻要有這個根本存在,隻要別人還信任你,其他方麵的缺陷或許還有彌補的機會。若失去了這個根本,別人不相信你了,別人不願再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在如今社會中,孤軍奮戰者,沒有幾個不失敗的。

守信譽,是一種可敬可佩的氣質。人們以講究信用來表達對別人的尊敬。

信譽實際上就是你辦事兒的本錢,信譽實際上就是你良好的處世形象。

不管你在什麼情況下辦什麼事情,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你用自己的行動說服別人的異議,讓他們親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們的利益。為了遵守諾言,你可以放棄其他,給人一個可信的麵孔。

(2)難以實現,應及時征得諒解

凡事都應該靈活處理,“言必信,行必果”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生活中有許多事是超越某個人的左右能力的。

我們在工作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是為了不使對方從希望的高峰墜入失望的深穀,而不是給自己不作努力尋找借口。自己必須竭盡全力去實現諾言。

一旦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努力實現,即使是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確是非人力之所能為的,就一定要放下麵子,及時誠懇地向對方說明實際情況,請求對方諒解。你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一點,相信絕大多數人是會諒解你的。

在朋友麵前展現熱心助人的氣質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難是每個人所難免的,朋友相求也是人之常情。當你得到朋友的求助時,表現如何呢?神情高傲、蔑視他人,持施舍之態自然不是一個有氣度、有氣質的人的表現。那麼如何才能在朋友需在幫助時,表現你的氣質呢?

1.盡量幫助別人

當你正在潛心於某項工作,或全身心投入一份你所熱衷的事業,或沉浸於你所賴以生存的一份職業時,卻受到了來自朋友、親戚、同學或同事的求助等分外之事的幹擾,需要你分出時間、心思和精力去應付它。

如果,應承這類分外事兒,勢必影響你所進行的工作,你會覺得不愉快、不情願。如果拒絕它、排斥它,你也會感到心裏過意不去,還可能遇到意外的麻煩,譬如遇到誤解,受到無謂的攻擊,受到周圍的冷淡,你會同樣過得不舒服、不愉快。

人生經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應承分外之事的幹擾或排除分外之事的幹擾,不僅是一個怎樣對時間進行合理操作的技巧問題,而且是一個怎樣認識自己生命存在的根本問題。

在應承分外之事或拒絕分外之事的兩難情景裏,你可以首先從應承分內之事方麵著想。你受到了分外之事的幹擾,用於你所進行的主要工作的時間相對減少了,你在這裏感到有所損失,有所不安。但你收獲的可能是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你不該有不安的感覺。

分外之事,同事、友人求助之類的事也許隻是一時表麵看占去了你的時間,從長遠著想,從整體著想實際上可能並不會對你造成損失,它可能對你眼下所進行的工作產生間接的作用,或者對你將來的工作產生間接的作用。那麼,這份“幹擾”也就不成其為幹擾了。

並且,你在接受分外之事時,在幫助別人的時間裏,你或許能夠感覺到助人的快樂,你此刻的存在便是快樂的,便是合理的。作為個人而言便是失中有得,沒有什麼值得遺憾的。

同時,你幫助了別人,方便了別人,從而獲得了良好的人際關係,這種美妙的效應也許你一時還不能明顯地感覺到。你經常與人方便,常替別人分擔憂愁,幫助別人,日積月累,時間長了,你處世行事將四通八達,這將大大勝於你當初因拒絕別人而省下的那一點點時間的損失。

2.幫人要給人以尊嚴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不是輕易求人的。他們有的是礙於自己的麵子,怕別人笑話,遭到冷眼;有的則是不願打擾別人,占用別人的時間和消耗他人的精力。這兩種人多數是迫不得已時,才向最好的朋友伸出求助之手。假如得到的是你的高傲、輕視,雖然你解決了他們的困難,卻傷害了他們的尊嚴。

有這樣一個例子:很久以前,某君去拜見當地一位首富,想跟這位首富借點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予某君兩塊大洋,未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某君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裏趕。首富衝著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幹幹淨淨。他讓人在村裏打聽後,得知這事是某君幹的。這使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舍,隻能將別人看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某君寫了一份借契,某君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淚水。

某君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裏,世上無乞丐;在某君眼裏,自己心中何曾是乞丐?把“施恩”變成了“施舍”,一字之差,貴賤立見,效果大相徑庭。

3.幫人莫傲氣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後果,也就是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這種驕傲的態度,也把人本有的氣質毀得一幹二淨。

人都愛麵子,你給他麵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麵子。”即使他感到為難或感到不是很願意,這便是操作人情賬戶的全部精義所在。

在記取人們是如何注重麵子之後,還必須盡量避免在公眾的場合下使他人難堪,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損他人臉麵的事。隻要你處處留意給人麵子,你將會獲得更大的麵子。

所以,為人幫忙時應該注意下列事項:第一,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第二,要做得自自然然,也許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為人幫忙時要高高興興和心甘情願。如果你在為人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裏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大為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忙,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的態度甚至想法都是沒有氣度的表現。

小測試

1.你如何做

你和四位朋友去吃飯,說好了AA製(費用均攤),吃過後你忙著收錢去結賬,一數差了5元錢,你問一聲誰少給了5塊錢?可此時酒足飯飽,朋友們嘰嘰喳喳正聊個不停,誰也沒有聽到你的話。這時你怎麼辦?

①盡管心裏別別扭扭,還是悄悄地拿自己的錢補上。

②自己補上,但過一會兒告訴大家。

③向大家說還差5元錢,每人再交1元錢。

④再向大家問問究竟誰少交了,弄清楚。

解說:

這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情,從心理學角度對此有如下基本分析。

選擇①,屬懦弱型,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見。

選擇②,符合常識的處理方法,頗有領導氣質,對集體行動常拿主意,自主意識強。

選擇③,喜歡與大家一起行動,離開集體常有不知所措之感。

選擇④,過於拘泥小事,有時會顯得自以為是,性格令他人發怵。

2.朋友借錢你借不借

有一天你的朋友對你說她遇到點急事,需要1萬元錢,湊來湊去湊齊了7千元,還差3千元,希望你能借給她,你的朋友還說到年底發獎金時保證還你。你的存折裏恰好有3千元,不借不好,借了不還更糟。這時你怎麼回答?

①“我借給你錢,你可要盡快還我。”

②“對不起,我不希望因為錢影響我們的關係。”

③“是嗎?好,我幫你問問看誰有錢能借給你。”

④“我可以借給你,但是你還時要付給我利息。”

⑤“我倒是想幫你,可是我沒有那麼多錢。”

解說:

選擇①,看似積極肯幫忙,更多的是話到這份兒上了,不得不如此。

選擇②,自己主導兩人關係,亦可以看作對友人強人所難的及時反應。

選擇③,繞圈子式拒絕,過於消極,回避道義責任。在實際生活中,遭遇如此拒絕的人肯定對你印象惡劣。

選擇④,對突然情況反應積極爽快,隻是給人以貪婪的印象。

選擇⑤,圓滑的拒絕方式,對這種人是很難希望他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的。

3.你還舉手嗎

你和朋友一起去參加某個討論會。會上某人提出某種意見,要求表決通過,主持人說同意的請舉手,過了幾秒鍾還沒有人舉手。你本是讚成的,可是現在有些疑惑了:是不是別人都反對?這時你將怎麼辦?

①看看有人舉手後再舉手。

②馬上舉手。

③問旁邊的朋友:“你不同意?我可是同意的。”

解說:

實際生活中常常有這種情況,人們都不願意被孤立,不願意在眾人中作少數派,特別是在自己尚未有明確的見解時,往往是看別人的舉動行事。

選擇①、③者即這種傾向比較明顯。選擇②者,屬於能堅持自己的意見的人,遇事有自己的看法,態度積極向上。

順便說明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事先安排好幾個人,讓他們率先舉手並大喊大叫沒有反對意見,很可能在會場上形成一致通過或全體同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