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琴摘要:不同的文化反映了不同的宇宙觀和世界觀,我們據此可以了解不同國度的人們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增強了解,減少國際爭端。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了解尤其重要。本文通過將西方文學理論與道教中的陰陽理論等進行比較,發現陰陽理論涵蓋了西方文學理論從古代至20世紀探討的大部分問題,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文化的超越。本文還將西方人文主義與中國人文主義進行對比說明了東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不同導致了他們處理問題時的方法不同。
關鍵詞:太極圖;陰陽;人文主義;二元對立;對立統一
1919年中國的五四運動反對封建帝製,倡導西方科學與文化。從此,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釋、道)被當作封建殘餘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此後近一百年,中國大陸很少有人問津傳統文化,但是,它們的理論如此先進,涉及麵如此廣泛,作用如此重大,若不認真研究它們,用以指導實踐,那是對人類智慧的極大浪費,因此,很有必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因為不同的文化反映了不同的宇宙觀和世界觀,我們據此可以了解不同國度的人們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增強了解,減少國際爭端。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了解尤其重要。
通過將西方文學理論與道教中的陰陽理論等進行比較,本文發現陰陽理論涵蓋了西方理論從古代至20世紀探討的大部分問題,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本文還將西方人文主義與中國人文主義進行對比以說明東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不同導致了他們處理問題時的方法不同。
文學理論來自於相關的哲學思想,因此談論文學理論而不談論哲學思想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們都涉及宇宙、自然、社會的本體論研究。柏拉圖的重要性已被現代英國哲學家阿爾弗瑞德·諾斯·懷特海德(AlfredNorthWhitehead)的一句話所概括,他說:“對歐洲哲學傳統的最安全的普遍描繪是:它由對柏拉圖的一係列注釋所構成。”(Whitehead,1979)柏拉圖的核心思想是他的“理念”原則,形式等。他聲稱“終極現實是精神的,無論是否有人假定它們的存在或思考它們的屬性,柏拉圖把這個精神王國叫做‘太一’,由‘理想’的形式或絕對的東西所組成,正是這種理想的形式形成了我們的物質世界,因為我們的物質世界最多不過是對精神王國中存在的絕對形式的大致模仿”(Charles,1998)。
從此可以得出一些結論:第一,宇宙由兩個互相分離的世界所組成:一個是精神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第二,精神世界第一,物質世界第二,物質世界的一切,哪怕是一個概念也是精神世界的複製品。我們可以看出他走到了一個極端,過分地強調精神世界。
馬克思主義又怎麼樣呢?在《德國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宣稱:“意識不決定生活:生活決定意識。”(Marx,1997)換言之,在馬克思看來,一個人的意識不是由某種精神實體或方法所決定,“一個人經驗的整體——社會的相互影響、就業、還有其它的日常活動――直接影響和形成一個人的個人意識,我們關於我們自身的想法和概念都是用每天真正生活中使用的語言來塑造的,不是從柏拉圖的理念或其它任何精神現實中派生出來的”(Charles,212213)。很清楚,馬克思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物質世界。
這兩個例子表明:西方文化很容易引導人們走向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直到二十世紀中期以後,解構主義者才意識到了這一點,努力地消解中心(即極端)的力量以形成“一個新的概念:整體論”,然而他們采取的措施仍然是二元對立,隻不過將兩個中心即兩個極端顛倒過來。即使解構主義者取得了許多成績,如否認終極真理,承認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裏有多種真理的存在,認識到不僅我們的理性,我們的思考過程,而且“我們的情感、感觸、直覺都能為我們的生存提供有效的解釋與指導”(Charles,119)。這種意識盡管結束了理主義與實驗主義之間的爭吵,但是他們仍然不能從根本上擺脫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在解決問題時他們依然采取極端的態度和行為。實際上,解構主義者所要達到的目的無非是取消中心以便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裏形成多元的視角從而采用多元的方法解決問題,而這一點在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孔子的“中庸之道”所解決。即使在中國,很多人仍錯誤地將“中庸之道”理解為“一條中間之道”。實際上,“中庸之道”的概念就是指兩個極端之間的多種選擇(《中庸》)。大部分成功人士在日常生活和事業中都運用自如,而且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總是被指控為在很多事情上態度模棱兩可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不可能有終極真理的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道教的陰陽理論中得以充分表達。陰陽理論是中國的玄學理論之一,不僅對於外國人來說是一個謎,對於絕大部分的中國人來說也是一個謎,即使對於那些修道人同樣如此,除非你已達到“天”、“地”、“人”合一,否則,你永遠隻停留在對眾多現象的表層理解。你可以從一些書,如《易經》中學到一些概念或技巧,但是運用它們的能力及正確性是永遠也不可能學到的,隻能通過反複地練習,練習的不是技巧,而是你與“天”、“地”、“人”相合的程度,相合的程度越高,你所得到的真相越多,正確性也越大。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符號會有不同的見解,不論這個符號是書寫的、還是口頭的,是一個意象、或是一個夢、或是一個現象。這就是很少有人能明白它的原因。本文將用太極圖(也稱為陰陽魚圖)來說明其包含的豐富含義,意義越豐富越表明世界上沒有終極真理。
太極圖暗含了20世紀中期以後解構主義者追求的“整體論”的思想。一個圓圈被兩條魚所平分:一條黑魚畫著白眼睛,一條白魚畫著黑眼睛,它們的尾巴不接觸到圓圈。我們看到白魚、黑魚並未分開,共同構成一個大的整體;白魚中的黑眼睛,黑魚中的白眼睛,表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滲透,密不可分,構成小的整體。隨著力量的發展,白魚中的黑眼睛不斷擴大變成黑魚身體,原有的白魚身體不斷縮小變成白眼睛;同樣,黑魚中的白眼睛不斷變大變成白魚身體,原有的黑魚身體不斷縮小變成黑眼睛,表明局部構成元素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它們的尾巴不接觸到外圈,表明這種變化永遠存在,永遠在圓圈的範圍之內,無法逾越。“對立”表示差異的存在,“統一”表示差異的協調,說明差異並不可怕,因為它最終將導致和諧,可見,和諧來自於差異。這裏,圓圈代表“道”,代表“和諧”、“圓滿”,代表萬物在宇宙中的共生共存、平等有序地發展。“道”產生“陰”(黑色部分)和“陽”(白色部分)。根據道家的開天辟地說,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原本是一個橢圓形的球體,裏麵沒有生命,死寂一片。一天這個球體終於被來自於“無極”的“道”所打破,產生了“陰”和“陽”二氣,出現了“混沌”的局麵,於是,輕的物質上升,變成了天空、日月、星辰,等,被叫做“乾”;重的物質下沉,變成了地球,被叫做“坤”;“乾”屬“陽”,“坤”屬“陰”,這就是為什麼天空被比做父親,大地被比做母親的原因。“陰”“陽”的結合產生萬物,如五行——金、木、水、火、土,它們相生相克,五行的結合產生人類和其它事物。這個過程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已被清楚地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一”,即“太極”;“二”是指“兩儀”——“陰”和“陽”;“三”是指由陰陽的結合產生的物體,各種物體的結合便出現了萬物。這裏的數字不是數學中的自然數或整數的概念,而是用作代詞,同時說明萬物產生的順序,這就說明數字不是萬物的起源,證明了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數字是萬物的本源”的觀點是錯誤的;其他古希臘哲學家們,如赫拉克利特等,認為“水”,或者“無定限體”,或者“永恒的活火”是萬物的起源(範明生,1999),顯然也遠遠落後於道家對宇宙萬物起源的探索。即便是流傳甚廣的《聖經》的創世紀也隻是論及多次文明中某一次文明的開端,而不是天地的開端,如美國三一學院中國哲學和宗教研究專家冉多·納多(RandallNadeau)教授在他的《儒教與道教》一書中對道家的開天辟地之說與《聖經》的創世紀做了比較,他認為《聖經》中“上帝的創造活動是一個‘分離’的過程,即將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分開的過程”,而不是“像中國開天辟地敘述中描寫的那樣”“無中生有”(Nadeau,2006)。可見,道家對宇宙萬物起源的探索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