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氣骨真當勉 規模不必同——英美話語學(3 / 3)

話語研究中國學派沒有形成,這是一個事實。從學理觀之,“科學,無論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在一定的生長條件和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科學成果的價值,也隻有在產生它的思想環境中才能得到切實的評估(褚孝泉,2006:97)。從現實視之,沒有學派,意味著沒有自己的學術特點,意味著一個國家有沒有自己的強勁文化;一個沒有自己強勁文化的國家,就沒有國際地位;沒有國際地位,則從根本上取消了我們的國際交流的話語權(邢福義2006)。要形成話語學的中國學派,就必須強調學理的“自主創新”和學風的“百花齊放”。“百花齊放”意味著在中國話語學內部形成學派任何研究欲求推陳出新,獨辟蹊徑,擺脫慣性思維或它族模式,都須采用多元、求異、彙通、創新,配合方法學之講究方可達到訴求。學術研究起初多從單一、個別、專業角度進行探討,研究成果豐富之後,有必要做進一步的整合,以求反映該研究的客觀真實(張高評,2007:22)。這是大學派和內部學派的辯證關係。中國話語學研究目標的浩繁預設了內部學派的眾多。如社會、曆史、文化話語研究需要不同學派來承擔,雖然時有交叉。,尊重不同的學術見解,形成良性互補與互動。

最後,反思的普適性對每一學科都具有方法與內容的雙重意義。

盡管從20世紀70年代後就有社會學家倡導反思性觀點,但隻是到了近一二十年,它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並代表了理論思維的一個新轉向。這一發展與話語學尤其是批評話語學密切相關,其中主要涉及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自我視角(egologicalperspective)等概念。這種反思性,一方麵要求把對象看作是具有確定性和含糊性雙重結構的東西,看作是受客觀和主觀因素相互滲透的複合體,看作是曆史運作的結果和現時各種現實力量合成的產物。同時,另一方麵,又要求研究者本身形成高度警惕性。或者說,不受自發性知識的幻象的幹擾,形成一種“認識論的警覺性”。反思性原則稱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林聚任2007),中國話語學研究由於其特殊性尤其需要。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是英語的霸權導致了中國語言學研究嚴重的“印歐語眼光”當然傳統學養不足和對傳統文化精華的漠視必然帶來弱勢心理,言必稱歐美也就順理成章。此外,對西方語言文化傳統亦缺乏深入的洞悉,缺乏對曆史的追問和文化探源,沒有比較也就談不上定位,遑論創新。,從反思性原則到正本清源、從地道的漢語出發就是語言觀和方法論的根本改觀。其次是西方話語的霸權導致了“東方主義”成為西方權力運作下的一種“話語”美籍巴勒斯坦裔學者愛德華·賽義德(EdwardW.Said)(2000)《東方主義》中借鑒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話語分析方法得出的唯一結論。。

四、餘論

(一)我國一百年來的語言研究經驗是認識到“語言研究最大最根本的能量來源是我們的語言生活,我們語言研究的最根本的檢驗是我們的語言生活”,“最根本的是緊密結合我們自己地域上聯係世界的,學科上聯係各學科的,時間上動態發展的語言生活”(於根元,1999:267,268)。這是中國語言學研究必持的語言觀和方法論。

(二)人類最基本的思維範式有兩種,即科學範式與藝術範式,如果從哲學上來說,就是邏輯學範式和現象學範式。從人類發展的曆史來看,這兩種思維範式雖然有著密切的聯係,但在不同的時代總有其中的一種思維範式占主導地位(張傑,1998:23)。現在人們漸漸發現,用科學範式來解釋我們生活的世界顯然是不夠的。於是,藝術範式又重新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當然,這裏的藝術範式已是更高層次上的。目前,這種由科學(邏輯)範式向藝術(現象)範式的轉向還正在進行。話語學與語言學的分水嶺就在於自足性與否、規律性與否、清晰性與否、共性與否,無疑話語學與目前的主導性思維範式具有相當的契合性。一如張傑(同上)所言,任何一種研究也許采取與研究對象相一致的思維範式,更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話語現象當然應該用藝術(現象學)範式來加以觀照,這便賦予了話語學研究以根本的意義。也正如洪堡特所說:“語言如何從精神出發,再反作用於精神,這是我們要考察的全過程(姚小平2001)。”這裏的語言一定是包括話語在內的語言,以此為目標的學科是話語學,研究從中國(中華)精神出發,再反作用於中國(中華)精神全過程的學科是中國話語學精神與文化具有質性品質,這個概念隱喻涵蓋三層意思,首先,質性研究旨在對研究對象做解釋性理解,共同建構對話結果。這裏作為質性研究對象的中國精神與文化成為一個質性研究文本即質化的話語方式。質性研究不僅僅是一種具有工具色彩的研究範式;它是一種看待世界和建構現實的方式,具有本體論的意義(陳向明,2001:4)。其次,中華精神與文化的傳播方式與敘事模式“從不停留在追求事實本身的真實與客觀層麵,而是以人為對象……以“理解”或者說“同情”作為研究目的,適宜對話性、描述性和解釋性研究(陳向明,2001:31)”。再次,從出發到回歸與反哺的大循環,我們付出了作為方法與手段的多元、求異、彙通、創新,收獲的是民族作為智慧者的沉潛,既保持者理性的批判精神,又力求對母體文化精要產生深邃的作為精神主體的皈依與感悟。。

參考文獻[1]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

[2]Brown,G&G.Yule.Discourse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3]Fairclough,N.LanguageandPower.London:Longman.1983.

[4]——.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andtheMarketizationofPublicDiscourse:theuniversities.DiscourseandSociety(2):13368.1993.

[5]Fowler,R.OnCriticalLinguistics.InM.Toolan(ed.)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London:Routledge.2002.

[6]Grice,H.LogicandConversation.InP.ColeandJ.Morgan(eds),SyntaxandSemantics,Pragmatics.NewYork:AcademicPress.1975.

[7]Jaworski,A.andN,Coupland.PerspectivesonDiscourseAnalysis.InJaworski,A&Coupland,N(eds.).TheDiscourseReader.LondonandNewYork:Routhdge.1999.

[8]Leeuwen,T.V.GenreandFieldi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InM.Toolan(ed.)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London:Routledge.2002.

[9]Longacre,R.AnAnatomyofSpeechNotions.Lisse:PeterdeRidder.1976.

[10]McCarthy,M.&R.Carter.LanguageasDiscours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NewYork:LongmanPublishingCompany.1994.

[11]Mills,S.Discourse.London:Routledge.1997.

[12]Saeed,J.I.Semantic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13]Said,E.W.Orientalism.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

[14]Searle,J.SpeechAct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9.

[15]Toolan,M.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London:Routledge.2002.

[16]巴赫金:《陀思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版。

[17]白春仁:《邊緣上的話語——巴赫金話語理論辨析》,《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3期,第162—168頁。

[18]曹順慶:《中國文論話語與中西文論對話》,《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123—130頁。

[19]陳汝東:《建立以話語為中心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話語學》2007年,12月27日。

[20]陳向明:《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1]褚孝泉:《語言科學探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2]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胡曙中:《英語語篇語言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4]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黃順基等,《科學技術哲學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6]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7]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2期,第40—46頁。

[28]林聚任:《從話語分析到反思性》,《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年第2期,第55—61頁。

[29]林玉山:《現代語言學的曆史與現狀》,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寧一中:《論巴赫金的言談理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3期,第169—175頁。

[32]馬欣:《塞爾:人類語言用於建構社會現實》,《科學時報》2007年,9月11日。

[33]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34]沈家煊:《二十世紀的中國話語語言學》,劉堅(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5]——《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假設》,《光明日報》2006年,7月3日。

[36]施旭:《從話語研究的視角看城市發展》,《文化藝術研究》2008年版第1期,第32—43頁。

[37]——《話語分析的文化轉向:試論建立當代中國話語研究範式的動因、目標和策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131—140頁。

[38]王德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9]王得杏:《英語話語分析與跨文化交際》,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0]王洪君:《挖掘語言各層麵的關聯,揭示語言異質係統的原貌》,商務印書館編輯部《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41]王銘玉,等《中國符號學研究二十年》,《外國語》2003年第1期,第55—61頁。

[42]王曉軍:《範代克的話語科學觀研究》,《外語學刊》2009年第2期。

[43]王遠新:《古代語言學簡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4]王嶽川:《語言學轉向之後》,《中華讀書報》,1998年4月1日。

[45]王振權:《文本細讀:中國古典教育話語的敘事範型》,《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年版第3期,第18—21頁。

[46]王宗炎、許國璋:《語言學教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47]嚴世清等《係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發展與應用》,朱永生(主編)《世紀之交論功能》,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8]楊自儉:《對比語言學的新發展》,《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版第4期,第59—63頁。

[49]姚小平:《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於根元:《應用語言學理論綱要》,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年版。

[51]張德祿:《話語分析縱橫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年,9月28日。

[52]張傑:《批評的轉向:從語言學走向話語學》,《外國語》1998年第4期,第21—24頁。

[53]朱永生等《功能語言學導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DiscourseStudiesinBritainandAmerica:TraditionsandInspirations

forChineseDiscourseStudiesAbstract:Jaworski&CouplandbasediscoursestudiesinBritainandAmericaonspeechacttheory,conversationanalysis,discoursepsychology,interactionalsociolinguistics,narrativeanalysisandcriticallinguistics.Retrospectoftheirtraceabletraditionsrevealsthepath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constructsandinspiresChinesediscoursestudiesintheirinfancyinsuchwaysasfollows:boomofwesterndiscoursestudiesisahistoricallyinexorabletrendandprolongedmeditationsoflanguage,thinkingandrealityareatheoreticallyinexorableone;theboomresultsfromtheinterdisciplinaryexertions;westerndiscoursestudieskeeppacewiththetime;schoolsofthoughtthereinareofgreatvalue;selfreflectiveprincipleplaysadoublefoldpartinhowtodoandwhattodointermsofeachresearchdomain.

KeyWords:discoursestudies;traditions;BritainandAmerica;China;inspirations

作者簡介

王曉軍,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臨沂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領域為理論語言學。代表性論文有《範代克的話語科學觀研究》、《被動句的語篇功能與認知理據》、《複雜文體的語類分析視角》等。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