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漢語篇元符號組篇功能對比研究(3 / 3)

[WilliamGolding,TheLordoftheFlies,Ch.10]在此,Ralph連續以名詞形式,而不是以代詞形式出現就是為了區分Ralph,Piggy和someone的區別。Piggy在第二句出現後,就連續以代詞的形式出現,但在第五句Ralph出現後,在第六句又以名詞形式出現,而不是以代詞形式出現就是可區分原則的結果。如果用代詞,我們就難以判定它指”someone”還是指Ralph。在第7句,Ralph又以名詞的形式出現也是為了明確這裏出現的是Ralph,而不是Piggy或someone。而當Ralph在Piggy之後再重新出現時,又以名詞形式出現是遵循的“阻斷原則”。

(二)漢語多指稱符號的特點[5]中國寓言: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麼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

龐恭走後,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麵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CopyRight2005www.poptool.netAllRightsReserved在例[5]中,主要涉及兩個主要人物,龐恭和魏王,其他的參與者都是非中心的人物。例[5]中的銜接鏈可以由表示。

龐恭是主角,在總共13個小句中,它出現了11次;在所出現的11次中,出現了3個人稱代詞,2個省略,其他6個全部是名詞重複。在所有句子的開頭,都是用名詞,沒有出現一個代詞。

魏王在所有13個句子中出現了9次,其中3個以“君王”的形式出現,6個以“魏王”的形式出現,9次出現都是名詞,沒有代詞和省略形式。

在這裏,實際上是兩種力在起作用:一是為了區別魏王和龐恭而用名詞的驅動力,一是漢語保持重現成分同一性的驅動力。兩者促使整個語篇的兩個項目的重現都基本是以名詞形式。

四、多指稱符號的特點

從多指稱符號混合出現時,漢英兩種語言都表現出極其相似的特點,“阻斷原則”、“敘述焦點原則”、“可區分原則”在兩種語言中都適用,具有普遍性特點。

但同時漢英指稱在語篇中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在漢語中名詞重複出現的頻率還是高於在英語中的出現頻率,特別是漢語中一般不會出現焦點項目可以一直用代詞指稱的元符號連續出現的現象,在以上例子和所觀察的其他語篇中也沒有發現這種現象。

五、小結

從漢英指稱比較上講,漢語和英語在指稱方麵的區別主要是程度上的,而不是類別上的。同時,此量上的區別也可以反映類別上的區別,即漢語的句法結構不要求每個小句的主語都必須出現,所以省略是一個一般的指稱手段:漢語的語氣主要是由過程的真偽及其程度表現的;而在英語中,由於語氣主要是由主語來承擔的,所以小句的主語必須出現才能保持句子的交際功能的完整性,所以在英語中,用代詞或其他替代成分表達重現的項目是一般的指稱手段。在多指稱符號出現的語篇中,漢英兩種語言的區別表現的不突出,但仍然可以發現兩者的不同,特別是漢語不會出現焦點元符號形成整個銜接鏈的現象。

參考文獻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張德祿:《論銜接》,《外國語》2001年版第2期。

張德祿:《論語篇連貫》,《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版第2期。

張德祿:《語篇連貫研究縱橫談》,《外國語》,1999年版第6期。

Fawcett,R.TheSemioticsofCultureandLanguage.Dover:FrancesPinter.1984.

Halliday,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London:EdwardArnold.1978.

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andText:Victoria:DeakinUniversityPress.1985.

Martin,J.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AmsterdamandPhiladelphia:Benjamins.1992.

Pharies,D.A.CharlesS.PeirceandtheLinguisticSig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85.

Sebeok,T.S.&Danesi,M.TheFormsofMeaning:ModelingSystemTheoryandSemioticAnalysis.NewYork:MoutondeGruyter.2000.

Saussure,F.de.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Transl.WadeBaskin,Glasgow.FontanaCollins.1959.

AContrastiveStudyontheCohesiveFunctionsoftheTextForming

MetaSign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Abstract:Thepresentarticleisintendedtoinvestigatethemetasemioticfeatureofreferenceascohesivedevicesand itsroleinformingtextsinbothEnglishandChinese,andatthesametime,wealsostudythesimilaritiesand differencesintexturebe tweenEnglishandChineseandthecharacteristicsofbothEnglishandChinesetexts. Firstly,itstudiesthefeaturesofreferenceinsemioticsystemsasmetasigns,thenitinvestigatesthecharacteristicsofreferenceasmetasignsinbothEnglishandChinesetexts,andfinallyitstudiesthecharacteristicsofmetasignsinbothEnglishandChinesetextswhenmorethanonemetasignoccursinthesametextsimultaneously.Intextswithmorethanonemetasign,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arenotprominent,butwecanstillfind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especiallythereisnometasigninfocusthatcanformthewholecohesivechain.

KeyWords:metasign;semioticsystem;cohesivemechanism;contrastbetweenChineseandEnglish;textformingfunction

作者簡介

張德祿,男,山東禹城人,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係統功能語言學、文體學、符號學、語篇分析和外語教學等,已在TEXT、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當代語言學等刊物及論文集上發表論文125篇,出版專著有《功能文體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發展及應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功能語言學與外語教學》(中國英語教師叢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語言的功能與文體》(中國外語知名學者文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係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合著),TeachingWritinginChineseSpeakingAreas,2005,Springer,合著等專著、辭書、教材21部。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