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文論話語及中西文論對話(3 / 3)

(四)“求同存異,異質互補”原則

跨文明文論對話的又一條重要原則是“求同存異,異質互補”。劉介民指出:“中西比較文學的出發點是發現其共同性,而探求其‘異’的價值則是它的主要精神。”[13]302303從求同出發,進而辨異,是異質文論對話的基本出發點。“異同比較法”作為比較文學中國學派重要方法之一,早已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袁鶴翔先生指出:“文學無論東西都有它的共同性,這一共同性即是中西比較文學工作者的出發點。可是這一出發點也不是絕對的,它隻不過是一個開始,引我們進入一個更廣的研究範圍,那就是進一步的辨異,故而我們做中西文學比較工作,不是隻求‘類同’的研究,也要做因環境、時代、民族習慣、種族文化等等因素引起的不同的文學思想表達的研究。”[14]重“異”,還意味著對中西方文學民族特色的關注,對中西文論獨特價值的探尋,其效果不僅僅是溝通和融彙,而且是互相補充,取長補短。筆者也曾指出:“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比較文學恰恰具有兩方麵的功能,一方麵是溝通,尋求各國文學之間、各學科之間、各文化圈之間的共同之處,並使之融會貫通;另一方麵則是互補,探尋各國文學之間、各學科之間、各文化圈之間的相異之處,使各種文學在互相對比中更加鮮明地突出其各自的民族特色、文學個性及其獨特價值,以便達到互相補充,相互輝映。”[15]269“通過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中國與西方文論,雖然具有完全不同的民族特色,在不少概念上截然相反,但也有著不少相通之處。這種相異又相同的狀況,恰恰說明了中西文論溝通的可能性和不可互相取代的獨特價值;相同之處愈多,親和力愈強;相異之處愈鮮明,互補的價值愈重大。中國古代文論的重要價值,正在於它不但提出了一些與西方文論相似的理論,而且還提出了不少西方文論所沒有的東西。而這些恰恰可以補充世界文論中的缺憾。”[15]269

中西文論話語的這種共性與個性決定了我們在相互對話的時候隻能采取求同存異、異質互補的原則。比如中國的“詩無達詁”與西方的“闡釋學”,西方的“陌生化”與中國“奇正、通變”,中國的“言、象、意”說與西方的“文本層次理論”,相對比便會發現它們有很大的共同性,同時又各具特色。顧袓釗先生曾經以中西“審美理想模式”為例,說明中西文論的差異性與互補性的關係,他列舉了西方的典型論與中國的意境論和意象論。他最後得出結論:“通過中西比較,我們便發現在典型論上,西方文論對它研究的精細足可以彌補中國文論的粗疏;意象論則相反,中國古代意象論的精細與成熟又可以彌補西方現代文論的殘缺,而西方現代主義的蓬勃發展,又映襯了中國古代意象觀的現代意義;而意境論,是中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最為成熟完美的理論,同時也是極富世界意義的理論。西方自意象主義之後,抒情詩已不滿足於直白和淺露,印象派已不主張寫得太真太實,開始走向了意境審美追求之路。西方現代學者已經發現藝術表現對象不僅僅是看得見的現實生活,還有看不見的形象。他們的這一見解雖與中國人求之象外的藝術追求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已經可以看出意境論有可能被西方接受的苗頭。”[4]在異質話語對話中堅持“求同存異,異質互補”原則可以啟發我們用多元開放的眼光觀照世界文化,可以超越現有的中西文論模式,去建設一種更開放、更合理,因而也更帶有人類性的文論。

參考文獻[1]曹順慶:《中外比較文論史·上古時期》,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曹順慶:《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基本理論特征及其方法論體係初探》,《中國比較文學》1995年第1期。

[3]曹順慶、支宇:《在對話中建設文學理論的中國話語——論中西文論對話的基本原則及其具體途徑》,《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4期。

[4]顧祖釗:《論中西文論融合的四種基本模式》,《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5]曹順慶、李思屈:《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基本路徑及其方法》,《文學評論》1996年第2期。

[6]曹順慶、吳興明:《替換中的失落》,《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

[7]肖薇、支宇:《從“知識學”高度再論中國文論的“失語”與“重建”——兼及所謂“後殖民批評主義”論者》,《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6期。

[8]曹順慶:《再說“失語症”》,《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9]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10]杜衛:《中西比較文學中的闡發研究》,《中國比較文學》1992年第2期。

[11]楊懷周:《對中國文論“話語重建”的具體途徑與方法的再思考》,《青海師專學報》2003年第3期。

[12]李思屈:《虛實相生:從宇宙大化到藝術規律》,見曹順慶編《重建中國文論話語》,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出版。

[13]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袁鶴翔:《中西比較文學定義的探討》,《中外文學》(台北)1975年第3期。

[15]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TheDiscourseofChineseLiteraryTheoryandtheDialoguebetween

WesternLiteraryTheoryandChineseLiteraryTheoryAbstract:SomepeoplebelievethatthediscourseofChinese literarytheoryismerelycomposedofsuchcategoriesasqi(air), fenggu(windandbone),shenyun(spiritualresonance),biandxing(analogyandevocativeimages),miaowu(marvelousenlightenment),andyijing(artisticmood).Viewedfromaculturalperspective,however,thosearenotthecategoriesthroughwhichweshouldana lyzetraditionalChineseliterarytheoryandteaseoutthediscourseof Chineseliterarytheory.Rather,weshouldfocusonsuchculturalrulesofmeaningp roductionandinterpretationasembodiedintheuseof thosecategoriesinChineseliterature,e.g.therulesof“Whatiswrittenisnotallthatissaid”and“Whatissaidisnotallthatismeant”asfoundinChineseliterarytheory. Chinesescholarsbelievethattheonlywaytofullyconveymeaningisto“establishtheimage”,whichhaslongbeenrecognizedandrenderedprominentinChineseliterarytheory. Basedonthepreviousresearch,thispaperaimstofurtherthedialoguebetweenWesternand Chineseliterarytheorybymaking itmorespecificandsystematicandinparticularby presentingfourbasicprinciplesofdialogue.

Keywords:discourseofChineseliterarytheory;dialogue;principles

作者簡介

曹順慶,男,四川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國家級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帶頭人,《文學評論》(權威核心期刊)編委、《中國比較文學》(CSSCI期刊)編委,英文刊物ComparativeLiterature:EastandWest主編。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