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話語學的學科建構(1 / 3)

陳汝東摘要:隨著話語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領域也不斷拓展,研究視角也日趨廣泛。但由於學科建製、學者背景、學術視角等原因,話語研究也存在領域泛化、學科歸屬紛亂、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這些使話語研究的多學科整合成為必要而迫切的學術命題。如何整合既有研究成果,超越單一的分析研究模式,科學地區分理論與應用,建立起具有區別性特征的統一的話語學理論體係,使之成為大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專業,以充分發揮其在社會意誌統一、社會行為協調、社會秩序維護以及人類文明傳承等方麵的社會功能,無疑是深化話語研究難以回避的課題。在既有研究基礎上,本文從方法論革新、理論體係重構和學科建製等方麵對話語學的理論建設做了進一步的闡發。

關鍵詞:話語學;方法論;理論體係;建構

隨著話語研究的深入,話語研究的領域在不斷拓展,研究視角趨於多樣化;但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話語學的理論體係建構進展並不大。這與聲勢浩大的話語研究很不相稱。既往研究的過度微觀分析,使話語的整體人文屬性顯得支離破碎。話語研究的成果很多,但學科歸屬紛亂,缺乏綜合性的理論概括。學科領域的泛化、學術歸屬的紛亂,研究方法的單一,使話語研究的多學科整合成為必要而迫切的學術命題。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擺脫單一的分析模式,科學地分化其理論與應用,重構統一的話語學理論體係,使之成為大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專業建製,無疑是話語學亟待解決的問題。這種學科自覺,不僅需要紮實細致的微觀研究,更需要宏觀的理論把握。因此,方法論上的革故鼎新,理論體係上的重構和學科建設上的融合,是話語學重構的必要前提。

一、方法論建設

學科整合中的話語學的理論,不僅需要厚實的研究成果積累,需要學科整合意識的自覺,需要由微觀到宏觀、由靜態到動態、由分析到綜合的學術視野,需要多學科知識兼容與整合的能力,更需要勇於創新的學術精神。因此,摒棄各自既有的學術範式,衝破長期形成的學科藩籬,進行研究視角、對象、範圍上的梳理、拓展與整合以及方法論上的革故鼎新,無疑是話語學研究者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綜合性的學術視角

話語學的理論建構,必需進行多學科的整合。這種整合,既需要各分支學科領域的學者擺脫既有的學術窠臼,同樣需要對相鄰學科知識的兼容並包。如果從單一的學科視角出發,將難以實現話語學的理論重構目標。話語關涉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其研究對象被分割到了不同的學科範疇中,並被作了不同視角的解析。因此,無論是研究對象、範圍,還是學術立意、研究方法以及學科體係設計,都需要綜合性的學術視角。

2研究對象的縱向統一

目前話語研究分散在諸多學科領域中,其研究對象和領域逐漸被泛化了。語言學研究了構成話語的微觀語言要素及其結構方式,文藝學探討了話語的敘事結構,神經學、心理學等研究了話語生成的心理機製,政治學、文化學分析了話語的政治文化形態及其功能,傳播學研究了話語的傳播效果,修辭學闡釋了話語建構和理解的方法,計算機等學科則探討了話語的語碼轉換和人機對話。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學科也延伸到了話語研究領域中。可以說,話語研究的學科分化,覆蓋了話語生成到傳播、解讀、評價的各個環節。為此,有必要對上述各學科的研究進行梳理,從中概括出一個具有統一性的學科對象序列,實現話語學研究對象上的一致性、統一性和完整性,實現話語研究從話語符號、話語環境、話語主體、話語權利、話語過程、話語機製、話語行為、話語類型、話語信息、話語結構、話語傳播、話語媒介到話語接收、話語理解、話語評價、話語秩序、話語文明以及人機對話縱向上的統一。

3研究方法多維化

由於話語研究對象的多樣性,其研究方法也應區別對待。話語研究的對象關涉話語主體、語言要素、話語行為、話語本體和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麵。它們所對應的研究方法也應有所區別。話語生成的心理機製研究適合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話語的手段類型、結構及話語理解等的研究則適合用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至於話語權利、話語秩序、話語評價則適合運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人工智能、人機對話、語碼轉化則適合運用工程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話語學理論的整合與重構,不但是研究對象的簡單兼並、融合與統一,而且是各學科在研究方法上的兼收並蓄與通力合作。這不僅是話語學自身理論建構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中多學科協同的趨勢之一。

二、理論體係重構

近三十年來,話語研究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話語研究的對象不斷擴大,話語研究的領域不斷延伸,話語研究的方法不斷輸出,話語研究呈現出學科整合態勢。話語研究“正在從話語的結構和功能走向話語的建構和解構,從靜態話語走向動態的話語生產過程,從話語的內部結構走向話語的生成機製,從自然話語走向人工智能話語,從傳統媒體話語走向新媒體話語,從單一類型的話語走向人類所有類型的話語,從話語內部走向話語秩序、話語文化和話語文明,從個體或群體話語走向國家話語,從國內話語走向國際話語……話語研究的多學科整合態勢,預示了建立新的統一學科理論體係——話語學的必然性,和形成統一專業和學科建製的可能性”。[1]對此,我們從以下方麵做進一步闡釋。

1話語學的對象和範圍

從現有的話語研究對象和領域,我們不難概括其中存在的學理邏輯和學科脈絡。這種脈絡經提煉後是比較清晰的。從話語本體下探,就是構成話語的語言符號體係,涉及語音、詞彙、語義、句式以及修辭手段和方法;話語本體研究,就是話語的信息和結構形式、話語的類型、話語的功能;從話語本體向外拓展,就涉及話語主體及其社會角色類型和話語行為、話語信息結構、話語方式之間的對應關係;從動態的過程分析,話語研究會延展到話語生成的心理機製、話語的建構方法、話語行為的實施、話語的傳播媒介和話語的接收、理解以及功能發生和話語評價;從話語本體、話語主體還可以拓展到話語的社會秩序,那就是話語賴以產生的社會製度、話語主體所處社會賦予其的話語權利,以及社會話語秩序。從話語理論如果向諸多的社會領域延伸,就可以推及話語理論在不同社會領域中的應用,包括人際、政治、商業、文藝等話語傳播領域,乃至廣播、電視、網絡等話語媒介和話語的語碼轉換與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