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熱鬧紛亂的故事的終結,正是:金粉各飄零情場永別,輪蹄相馳逐舊事不提。
第九十四回:病榻起疑團乍驚慘色 情場增裂縫名動離懷(節選)
(此時,燕西已經和清秋徹底鬧翻,公開決裂,連孩子也不顧了,一心想要背著清秋出國留洋,正好被一個老媽子聽到,告訴了清秋,她想到自己以前的生活和理想,頗為感傷,連孩子哭鬧也沒有注意,正好梅麗進來……)
忽然有人叫道:“清秋姐,你怎麼了?孩子哭得這樣厲害,你也不理會。”一句話提醒了清秋。回頭一看床上,那毛孩子把臉都哭紅了,張著小嘴,哭得渾身隻管顫動。連忙走上前,把小孩子抱了起來,再一看說話的是誰,才知道是梅麗進來了。梅麗笑道:“你剛才睡著了嗎?怎麼小孩子哭,你都不知道?”清秋歎了一口氣道:“妹妹呀!我的魂靈都不在身上了,漫說小孩子哭,恐怕我自己哭,我都不會知道了。”梅麗道:“唉!我也給你打抱不平,你們是愛情結合的婚姻,為什麼現在感情薄弱到這種樣子呢?”清秋道:“我倒不怪他。愛情決不是強求得來的,而且越強求越覺得自己沒身份,以至於惹起人家的討厭。我隻恨我自己太沒有主張了。怎麼會讓人家討厭,自己一點不爭氣?”梅麗道:“你千萬不要說這話了,我七哥就是這個脾氣,風一陣,雨一陣。”清秋道:“唉!我也不希望他回心轉意。嘿!我是玉環領略夫妻味了。”她說著話,摟了小孩子斜靠沙發上,臉上竟帶著一點淡淡的笑容。梅麗雖不懂得她說的這個典故,但是察言觀色,也可以知道她是看透了世情之意,便道:“這話就不對,難道就這樣僵了下去不成?”清秋默然不作聲,許久許久,才冷笑了一聲。梅麗看了她這種情形,未免發生一點誤會,心想,人的心思,朝夕有變遷,清秋對於七哥,這樣冷冷的,一定是灰了心。灰了心原也可原諒,她實在是有些不堪了。不過她說著話,好像很有決斷,別是她要尋什麼短見了?心裏如此想著,就偷眼看看清秋的臉色,見她臉上冷冷的,似乎就帶了一種淒慘的神氣,麵無人色。她越看越像,越像也就越怕,不敢在這裏多說話了,悄悄地離開,一直就到金太太屋子裏來。
隻見金太太板著臉和敏之、潤之談話。她道:“這糊塗東西,若是這樣胡鬧下去,豈不是給我添上了一層累?他的婚姻,本來就沒有和我商量過一句,等事情成了功,才來告訴我。這本來就嫌著根基不穩固,現在他果然要散夥了,他自己也當想法子去解決去,不能不了了之地來害我。”潤之道:“老七這件事要不得,就是沒有婚姻問題在內,如今父親一去世,就靠著秀珠出洋混出身,也沒有什麼麵子。清秋新產之後,又沒有一絲事情得罪他,要說模樣兒,性格兒,學問,哪樣又配不上老七呢?”金太太道:“倒別提學問了,這孩子就為著有了一點學問,未免過於高傲。至於她那性情,以前我也覺得很溫柔,不過最近我有幾件事觀察出來,覺得她也是城府過深,這種人最是難於對付的。我想她和老七鬧不來,恐怕也是為了這一點,你想,老七有一點事故就嚷嚷的人,哪裏擱得住她暗地裏抵抗呢?”
……
(選自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在現代文學派別的區分上麵,有新舊之分,也有雅俗之別。隨著上海、天津等現代都市的形成,市民階層產生文化消費的需求,加上印刷出版、報刊媒體的繁盛,現代通俗文學的勢力大張、派別林立,並逐漸地有了將文學變為商品的趨勢。30年代通俗文學中的“社會言情小說”一枝獨秀,張恨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的現代性章回小說的體式,融合雅俗之長,介於新舊之間,深為各階層的人所喜愛。
《金粉世家》從1927年起在《世界日報》上連載,到1932年曆時五年寫畢,是張恨水最早走出鴛鴦蝴蝶派章回小說的起始。這一長篇的寫作不拘於寫情,它以寒門出身的女子冷清秋與金家少爺金燕西的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大家庭的腐朽沒落,追索作品的社會意義,同時避免類型化的人物塑造和對故事的浮泛理解。
《金粉世家》結構完整、謹嚴,以“楔子”引入故事,用抑揚烘托的辦法寫出“飄茵閣”奇女子的敏捷才思和迷離身世,造成懸念引起讀者的好奇心,進而自然地由倒敘轉入順敘,進入冷清秋與金燕西愛情悲劇的描寫。全書一百一十二回,穿插金家二十多個人物的生活故事,色彩瑰麗,散而不亂。小說寫一個家族的衰亡史,寫出身寒門嫁入官宦之家的才女冷清秋受到丈夫冷落的失意與孤寂。在張恨水看來,是門第殊異和性情的不同使他們的感情走到了絕處,這正與市民階層固有的“門當戶對”的觀念相合。對於冷清秋這樣一個沉靜秀美的女子,作家寄予了同情和喜愛的感情。他用了很多筆墨來寫她秀麗的容貌、淡雅的裝束與不凡的談吐氣質,寫她的潔身自好、委曲求全和最後的反抗。冷清秋的身上,既有古典文學和傳統婦德的影響,又有新式教育帶來的個體自由的幻想,這兩種迥乎不同的性格奇異地糅合在她清高淡遠的才女氣質中。她雖遇人不淑,但在忍讓還未達到極限的時候,她溫和、謙讓、恭順,自持而不逾矩;直到了無可挽回之際,便毫無眷戀地舍棄掉一切身外之物,毅然攜子出走,此後自食其力,不肯受任何的施舍。她的不幸與堅忍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正直和善良的人的心。
《金粉世家》在藝術處理上運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選取生活化的情節,生動自然,使人感到親切。小說語言樸素、圓潤,多用活潑的口語,有著鮮明的社會意識和平易的平民意識,寫作中充滿詩情美和意趣美,藝術上雅俗相宜,適合不同人的口味。
注意把握以下特點:
1. 張恨水是民國時期社會言情小說的集大成者。
2. 張恨水小說的俗雅融合的特點。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生於浙江桐鄉一個文化氣息濃鬱的水鄉烏鎮。“茅盾”是他第一篇小說《幻滅》發表時所用的筆名。青年時代的茅盾任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起主編《小說月報》,致力於文學批評、美學理論和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特別是東歐被壓迫的弱小民族和俄羅斯文學。他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有影響的批評家。
《子夜》是五四以來新文學運動中產生的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巨作,是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藝的重大收獲,也是茅盾的代表作。小說全方位地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思想、性格、命運及其曆史糾葛和流動,寫作上避開傳統小說單一的線性結構,代之以宏闊的敘事框架和萬象紛呈的社會圖卷;字裏行間抑止了浮泛的激情,卻潛藏著憂時憤世的思慮。在文學的社會命題上,《子夜》把個人、群體和民族的危難連在一起,把藝術審美和曆史理性的思索並置一處,從而開創了現代文學發展的裏程碑。建議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盡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裏,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民族工業在買辦金融資本的擠壓下堅忍地生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