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介紹一些精彩篇章。
《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這首詞作於宣和年間趙明誠起用為萊州太守的時候。李清照與趙明誠自結婚後,一直很少分開過。且除了趙明誠曾做過幾年小官之外,“屏居鄉裏者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夫婦二人詩酒唱和,感情甚篤,以研究、收藏金石為樂。一旦離別,自是難舍難分。但官家差遣,又不能不去。這種矛盾複雜的感情反映在詞中,就形成了“欲說還休”的深婉曲折。詞人從別前設想到別後,抒寫了對丈夫的深厚情感和離愁別緒,表現出女性特有的細膩感情。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首詞當作於趙明誠的某次遠行後。作品以離愁別緒主領全篇,用具體的物象寄托情思,充分展示出閨中少婦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和珍惜,表達得含蓄、形象、淡遠,引人共鳴。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這是李清照膾炙人口的名作之一。全詞通過重陽節時各種寂寞物象及氣氛的渲染,傳達出女主人公相思的深情,離別的苦楚。詞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創造出一種淒清冷寂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可謂絕唱。傳說趙明誠曾用《醉花陰》詞牌填詞十幾首,將李清照這一首混入,請好友陸德夫選出最佳者。陸德夫挑出的,正是“莫道不消魂”三句。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當為詞人對年輕時候生活片段的回憶,充滿生活情趣,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遊玩,無憂無慮的生活的真實寫照。
《聲聲慢》(尋尋覓覓):這是李清照後期詞的代表作。這首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一個身曆國破家亡的孤苦婦女,在秋日黃昏時分的孤寂愁苦心情。失去了丈夫,詞人深切地感受到人間的孤獨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和亮色。往日大雁帶來的是丈夫的溫情和慰藉,如今見到大雁,引發的卻是絕望和傷心;從前見菊花,雖人比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賞的瀟灑,而今黃花憔悴凋零,則隱含著生命將逝的悲哀;從前輕盈妙麗的望夫詞變成了沉重哀傷的生死戀歌,詞境由明亮輕快變成了灰冷凝重。這是詞人情感曆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詞多寫個人生活及其感受。南渡前主要寫愛情婚姻的相思與幸福,基調開朗樂觀。靖康之難後,李清照家破夫亡,受盡劫難和折磨。人生命運的劇變,也引起心境和詞境的變化。後期作品主要抒寫亡國之痛和身世之感,情調哀傷愁苦。她的作品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她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如《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中“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的動作描寫,傳神地表現出初到南方時不習慣夜雨霪霪的煩躁心理。而“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聲聲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永遇樂》)等動作細節,也典型地表現出年老寡居所獨有的生活情態和寂寞心境。李清照詞的語言獨具特色,往往精妙清亮,風韻天然。如“綠肥紅瘦”(《如夢令》)、“柳眼眉腮”(《蝶戀花》)等,都是人工天巧之語。最出色的是《聲聲慢》開頭連用14個疊字,從動作、環境到心理感受多層次地表現出寡居老人悶坐無聊、茫然若失而四顧尋覓的恍惚悲涼的心態,真是“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李清照還善於用最平常最簡練的生活化的語言精確地表現複雜微妙的心理和多變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八字,傳達出心理的曲折變化:收到丈夫的來信,頓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獨居的寂寞畢竟難耐,相思之情又襲上心頭。李清照詞的語言清新素雅,很適合表現淡雅清疏的審美境界。無論是寫景繪情還是詠物,都不用華麗的色彩、富豔的辭藻來裝飾,而多用白描手法,從而創造出水墨畫般清婉秀逸的意境。
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創造力最強、藝術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摯大膽地表現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豐富生動地書寫自我的情感世界,不僅比“男子作閨音”更為真切自然,而且改變了男子一統文壇的傳統格局,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宋人王灼說:“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進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碧雞漫誌》卷二)
閱讀時注意與李清照有關的知識點:最著名的女詞人,以婉約為風格,語言清新,多用白描。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他出生在金人統治的淪陷區,生活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年代,身曆目睹金侵略者對北方人民的壓迫蹂躪,自幼受到廣大人民反對金人入侵、掠奪,反對妥協投降的鬥爭潮流的影響。他出身在一個世代仕宦之家,父親辛文鬱早死,祖父辛讚被迫降金,曾做過金朝的地方官,但他具有愛國思想,曾引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以抒國憤。時代和家庭都使他從小受到愛國思想的教育,年輕時即立下殺敵報國、恢複中原的雄心壯誌。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侵,促使了北方人民抗金鬥爭的高漲,二十一歲的辛棄疾組織了兩千多人的抗金隊伍,並率部投奔濟南抗金起義首領耿京,為掌書記。次年叛將張安國殺耿京降金,辛棄疾率五十騎突入敵營,活捉張安國,投奔南宋。南歸後,由於投降派當權,不被重用。他先後上《美芹十論》《九議》,陳述自己抗金救國的方針、措施,均不被采納。曾先後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都不能施展其才能和實現其抱負。由於屢遭排擠打擊,壯誌難酬,四十二歲後先後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築室閑居近二十年。辛棄疾一生致力於詞的創作,詞成為他表現愛國思想、跟投降派鬥爭的武器。著有《稼軒詞》。辛詞最早由南宋時範開刊刻,經辛棄疾親自審定,後又有毛晉《六十名家詞》本。今人鄧廣銘所著《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以下介紹一些精彩篇章。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當時作者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詞寫作者登上建康賞心亭,見祖國大好河山淪於敵手,而自己抗敵複國的壯誌不能實現,一片憂國之心也無人理解。故國淪陷、國恥未雪的仇恨和焦慮,故鄉難歸、流落江南的漂泊感,英雄無用的壓抑感和壯懷理想無人理解的孤獨感,英雄的生命等閑虛度的失落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交織於胸。因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他萌生出退隱之念,但英雄無功的羞愧感和執著的進取心促使他放棄了隱退的念頭。欲進不能,欲退不忍,剛強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憤然淚下。作品充分表現出英雄心靈世界的豐富性和曲折性。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當時作者任江西提典刑獄。這首詞追憶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擾江西時帶給人民的深重苦難,聯想到中原淪喪、舊京未複的現實情景,既表現了自己抗金複國的決心和信念,又抒發了壯誌難酬的悲憤。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作於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時作者從湖北轉運副使調任湖南轉運副使。這首詞采用比興手法,含蓄婉曲地寄托了詞人的身世之感和愛國情懷,表現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憎恨。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這首詞以詠“愁”為中心,通過少年時與“而今”兩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愁”的相異體會,闡發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體地感受到了憂患餘生的辛酸況味。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作者在夏夜行走在黃沙道上的所見所感。雖然分片,卻是前後渾然一體,連續不斷地將他於道中所見所聞攝入筆底,情景交融,生動活潑,格調一變而為輕快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