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雖然是一部史書,但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它的行文生動優美,結構嚴謹,尤長於敘事。如記敘赤壁之戰、淝水之戰、貞觀之治等,周詳完備,繪聲繪色,是膾炙人口的優秀文學作品。其中對周瑜、諸葛亮、曹操、孫權、魯肅、苻堅、謝安、唐太宗、魏征等人物形象都能抓住其主要特點,加以刻畫渲染,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如“淝水之戰”中的苻堅,著重表現了他的驕傲。他自恃兵力強大,聲稱“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以吾擊晉,校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落葉”,因而不聽群臣、兄弟、妻子兒女的勸告,一意孤行,窮兵黷武,麻痹輕敵。對謝安,則抓住兵臨壽陽,猶“圍棋賭墅”、“遊陟至夜”的情節,寫出了他的沉著;抓住得到勝利消息,“了無喜色,圍棋如故”,“還內,過戶限,不覺履齒之折”的情節,寫出了他的矜持和內心的喜悅,也體現出當時的士大夫所最為推崇的“魏晉風度”。這些都是寫得很成功的。文中的一些語言,後來成了常用的成語典故,如“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
《資治通鑒》對後世影響深遠,受到的評價也很高。《四庫全書總目》說:“其書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而名物訓詁,浩博奧衍,亦非淺學所能通。”近代學者梁啟超,在《新史學》中也盛讚它是“天地一大文”。《資治通鑒》對後世史書編撰影響極深。其表現為促成了編年體史書的長足發展。
可先重點閱讀其著名篇章,注意體會書中事實的“資治”作用,因此,司馬光對曆史人物、事件的論評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父蘇洵、弟蘇轍在當時都極為有名,文學史上合稱“三蘇”。他自少年起即刻苦讀書,涉獵極廣。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得到主考官歐陽修的熱情讚揚。官至翰林學士、知製誥、禮部尚書。一生經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幾經貶謫,仕途坎坷不平。年輕時政治上即富於革新思想,但在革新內容及革新方法上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因反對新法,後來司馬光執政時又反對盡廢新法,在新舊兩黨鬥爭中屢遭排擠打擊。曾因作詩諷刺新法,被人誣陷下獄,後貶官黃州,晚年又遠貶惠州等地。做地方官時勤政愛民,興利除弊,深得人民的擁戴。蘇軾是藝術上的全才,除文學外,書法和繪畫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文學創作上,無論詩、詞、散文都堪稱大家,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蘇軾詩文集目前最好的版本是《蘇軾詩集》,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2年版;《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以下介紹一些精彩篇章。
《和子由澠池懷舊》:仁宗嘉祐元年三月,作者與其弟蘇轍(字子由)同赴汴京應試時途經澠池,時隔五年後的嘉祐六年冬,蘇軾赴鳳翔府簽判任,與子由在鄭州分手後再過澠池。蘇轍有《懷澠池寄子瞻兄》詩,蘇軾因有此和作。作品抒發了人生漂泊無定和歲月易逝的感慨以及對弟弟的懷念之情。“雪泥鴻爪”的譬喻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是一首悼亡詞,寫出了死別之痛、相思之苦,寫出了對亡妻的一片真摯深沉的感情,而在懷舊悼亡中又有著百感交集的身世之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由中秋賞月,抒寫人生感慨,表現了詞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引起的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在矛盾中又透露出他對人生的執著熱愛。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借懷古以抒懷,通過對祖國壯麗山河的出色描繪,傳達出對古代英雄人物的無限傾慕與向往,而聯想到自己現實的政治處境,悼古傷今,又流露出一種遠大的抱負不得實現的深沉苦悶。全詞意境恢弘,氣勢雄邁,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這首詠物詞,細膩地描繪了楊花飄落的情狀,也借楊花自開自落和寂寞傳遞出感時傷春的幽怨之情,寄寓了作者遭遇坎坷的抑鬱之思。蘇軾雖然是豪放詞的代表,但婉約詞也有不少名篇佳作,這首《水龍吟》便是其婉約風格的代表作。
《前赤壁賦》:這篇散文賦作於作者謫居黃州時。原題《赤壁賦》,因作者於同年十月再遊赤壁,有《後赤壁賦》之作,後來的選本為了區別便改題為《前赤壁賦》。作者在文章中靈活地運用傳統賦體中主客問答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他的思想矛盾、對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而喜的感情轉化過程,表現出作者善於自我排解,安時處順、隨緣自適的曠達的人生態度。藝術上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創造了一種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詩情與哲理相結合的藝術境界。
《記承天寺夜遊》:這是蘇軾小品文中的精品,信手寫來,毫不經意,卻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月夜景色,並傳達出作者隱約的不平和超曠的人生態度。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在政治上主要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堅持德治仁政的理想,並表現出濃厚的忠君觀念;但他又同時接受佛道思想的影響,特別在人生態度上,表現出一種任乎自然、隨緣自適、安時處順、曠達恬淡的思想傾向。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和樂觀堅毅的人生信念便體現於他所有的詩、詞、文作品中,這是我們閱讀蘇軾的文學作品時應當抓住的最核心的內容。
蘇軾對詩歌風格主張兼收並蓄,他在繼承前人優點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清雄風格。蘇詩中的比喻生動新奇,層出不窮。蘇詩中的用典大多穩妥精當,且渾然天成;對仗則既精工又活潑流動,構思巧妙。他的哲理詩往往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因而既優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蘇軾現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表現出奔放磊落的新風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創立於蘇軾的豪放詞風。蘇軾將傳統中用來表現離愁別恨、男歡女愛的詞用來表現性情、豪情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從而大大擴展了詞的功能。
蘇軾的散文風格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雲流水一樣自然、暢達。他的議論文往往是夾敘夾議,兼帶抒情,以藝術感染力來加強邏輯說服力,顯得生動活潑。辭賦和小品文則往往情景兼備,韻味雋永。
茅坤評價蘇軾的文曰:“行乎其所當行,止乎其不得不止,浩浩洋洋,赴千裏之河而注之海者,蘇長公也。”(《唐宋八大家文鈔論例》)蘇軾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聲譽,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文學人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等,合稱“蘇門四學士”。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聞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宋辛派詞人、明代公安派、清代宋詩派直至清代陳維崧等都從蘇軾的詩、詞、文中受到重要啟迪。蘇軾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更是成為後世文人景仰的範式,其為民造福、樂觀豁達、幽默機智的種種故事也千百年來在民間流傳不衰。
注意把握蘇軾其人其作的特點:儒、釋、道思想的融合,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詩、詞、文皆代表了兩宋的最高成就。
李清照(1084—約1151),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她出身於一個具有文化傳統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學者。十八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婚後居汴京,夫婦共同收集、校勘金石書畫。徽宗大觀元年(1107),移居青州,凡十年。建炎元年(1127),李清照因靖康之難而南下。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病逝於金陵,李清照隻身逃難,隨身攜帶的金石文物屢遭竊失。紹興四年(1134),卜居金華,幾年後轉寓臨安,孤苦伶仃地度過寂寞的晚年。原著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和《漱玉詞》五卷,均失傳。現存詩文詞皆為後人所輯錄。李清照多才多藝,能書善畫,文學上詩、詞、散文兼擅,而以詞為最著名。存詩不多,其題材、風格與詞作迥異。詞今存四十餘首,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詞壇上又與辛棄疾(字幼安)並稱“二安”。李清照詞曾有南宋《漱玉集》刻本、明代毛晉《詩詞雜俎》刻本,俱佚。今人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適合閱讀。另外,可參看徐北文的《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出版社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