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由普遍腐敗狀況實現廉潔轉型的國家和地區來說,這場革命性的變革不僅需要政府意誌、相關反腐敗立法及相關機構的製度化運轉,如執法機構的強力行動,司法機構的配合,同樣需要喚起民眾,從而使這場變革擴展成為社會運動。而“從來沒有一次顯著地改變事件進程的群眾運動,其參加的個人不是為某種信仰所鼓舞的”。信仰“也許是關於今世和來世的神話,而附有在塵世和天堂求取更大幸福的一種希望,或者也許是被解釋為正義要求的一種反對不平等的憤怒感”[8]。反腐敗改革的決定性進展,需要反腐敗社會神話的鼓舞。就這一關鍵性變革的產生而言,索列爾的神話理論有著更強的解釋力。由索列爾開創的神話理論不乏傳承者。包括民主在內的神話被承認為“一種有效的政治力量,所以它不能是純粹的神話”[9]。
誠然,索列爾“較少關注神話的細節”[10],但是他的神話理論已經足夠清晰地呈現出幾個要點。就其理論預設而言,社會神話不是訴諸理性主義的功利算計,而是訴諸奮起一搏的勇士精神、英雄心態,能夠充分調動和激起受眾的情感[11],凝聚和表達出一個群體的信念。就其內容而言,它是信念、情感、價值的混合體。但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神話所具有的特別功用。神話“不是對事物的描述,而是行動意誌的表達”。運用神話不是對事物進行被動描述,而旨在喚起行動的意願,引導人們為一場戰鬥做準備;而神話一旦被群眾接受,將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旦群眾被打動,就可能描繪出一幅構成一種社會神話的畫麵”。而如果群眾“沒有接受神話,人們就可以無休止地談論造反,而不會引發任何革命運動”。在索列爾看來,社會神話的具體內容本身並不重要,即使神話所描述的“圖景是完全虛幻的,隻要這種虛構圖景以一種完美的方式體現出”,“所有期望”並具有確定性,那它“就是一種偉大力量的源泉”[12]。“即便知道它是一種神話,我們也能像現代物理學家一樣行事”,理性地利用神話所產生的力量[12]。
二、香港廉潔轉型中的反腐敗神話
香港的廉潔轉型在短短數年之內即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就,而那種被認為更難改變的腐敗民俗,幾乎在20年之間,或者說一代人之內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正在於反腐敗教育戰略對社會神話的構建和運用。
一方麵,在廉政公署成立初期,雖然其資源優先配置執行處,全力進行反腐敗執法調查,但其執法活動往往會處於被動狀態,根本無暇主動進行腐敗案件調查。如果不考慮道德、價值與情感,腐敗交易行為往往授受相悅,具備隱蔽性特征。腐敗懲處不僅需要高超的調查技巧,更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配備更多的執法力量,由於反腐敗機構與資源投放本身不可能無限擴張,相對於普遍腐敗均衡狀態中腐敗行為數目之巨,單純依靠執法活動使腐敗行為收益降低,從而改變博弈者的收益預期,即使不是不可完成的使命,至少可以認為是極其困難的。腐敗預防工作的開展在初期因為經驗和資源的因素影響有限,而且其成效發揮具有滯後性,因此對降低腐敗收益與期望亦助益無多。另一方麵,廉政公署成立及初期執法活動給予民眾的信心與鼓舞則可能出現停滯乃至衰退,貪汙舉報數量在經曆了廉政公署成立初期的急劇上升之後,並沒有顯著增加。大量匿名投訴的存在,使廉署認識到部分市民對貪汙罪行仍未敢正麵揭發,需要有更多的鼓勵,他們才會積極地挺身而出,署名舉報貪汙,以支持廉政公署的工作。腐敗民俗的強大可能使反腐敗取得的成果不保,剛剛開始的向廉潔均衡的轉變可能停滯。
與此相對照,香港社會的腐敗民俗卻有著更為普遍而深遠的影響力。
1971年夏天,香港中文大學社會調查中心在對擁有60萬人口的香港九龍塘區所做的一項關於社會與經濟生活質量的調查中發現,隻有29.2%的受調查者認為腐敗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事實上,根據當時香港法律的規定屬於違法犯罪行為的腐敗是普遍而嚴重的。這一矛盾現象的發生,個中原因正如Lee所指出的,上述“中國人中有其自身的腐敗民俗——即某些被法律界定為腐敗的行為被人們認為是正常的生活方式”[12]。
當廉署在1974年初開始工作時,匿名的舉報,是所有貪汙舉報的2/3,但在1975年底已減至約半數。顯然,此時發揮作用的並非社區教育,而是獨立反腐敗機構的成立與致力懲處所帶來的信心發揮效用所致。1975年初社區關係處方才正式工作。當時該處還隻有28名職員,且其中部分還在接受培訓的過程中。3月才成立社區關係處的中央工作單位,1975年7月31日才在九龍城美東成立第一家地區分處。受到財政緊縮的影響,是年社區關係處的發展受到嚴重限製,原計劃開設的8個分處隻開設了3個,廉政公署的宣傳及社會教育計劃也都不能平均發展。社會教育組的首位職員到1975年11月底才被委任。但廉政公署的宣傳與社會教育一經啟動,其成效之巨,即遠遠超過預期。社區關係處的成功實踐,既達到了支持反貪工作的目標,也改變了民眾的價值觀念。
從一開始,香港當局及其反腐敗機構即認定沒有大眾的參與,反腐敗就難以取得成功。而一般普羅大眾,尤其是存在腐敗民俗的基層群眾,更是動員、教育、改變的重點。社區關係處成立以後,社會神話即得以構建。一組時長各約為半小時的13集電視劇,被廉署認為“特別值得一提”,該劇既各有主題,而又相互連貫,共同以貪汙及有關問題為主題,描寫本港的市民生活及一般態度,可以說比較集中而係統地勾勒出反腐敗神話的全景。這部劇集首先塑造了廉政公署無處不在的威懾和維護正義的中流砥柱形象,激發了民眾痛恨腐敗的情感,塑造了廉潔的價值,勾勒了一幅廉政公署與市民合作反腐,使香港變得美好的理想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