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動性關節活動度
各種徒手體操或借助簡單的設備,如體操棒、肋木等增進關節活動範圍。徒手體操是增進關節活動範圍最常用方法。例如,手指功能障礙時,在主動屈伸各指關節的同時,用健手幫助患手屈伸。但亦應看到,由於粘連所引起的功能障礙,利用主動的肌肉收縮運動常難以達到牽開粘連的目的,因此,可借助一些簡單的設備進行活動。例如,肘關節屈伸障礙可用肩肘關節旋轉器或牆拉力器。
(二)常見部位損傷的耐力康複法
耐力訓練又稱有氧訓練,這是以發展耐力運動為主的運動療法。其運動強度約為最大耗氧量的40%~70%,因而體內的能量代謝主要以有氧形式進行,這種訓練形式對發展心、肺功能和改善糖及脂肪代謝具有較突出的作用。常用的運動項目有行走、健身跑、自行車、遊泳、劃船等。因為這類訓練均以下肢周期性運動為主(劃船則同時有上肢肌的活動參加),約有75%的肌群參與運動,對心、肺和代謝功能有比較明顯的影響。
1.行走
是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有氧訓練活動。行走的強度一般是小的,它又分平地行走和登高兩類。
行走從短距離和慢速(60-80步/分)進行,以後可逐步延長距離並加速至中速(80-10步/分),甚至快速(>10步/分)。
坡地行走也稱醫療行走,是一種定量的醫療運動,即應規定上下坡所需的時間、運動的節律和休息間歇等。由於坡地行走對心、肺的負荷明顯大於平地行走,所以必須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
步行鍛煉應遵守的規則:①無論平地或坡地行走,宜在環境優美的條件下進行。夏季宜避開最高氣溫時,並減少太陽直射。冬季則宜在一天中最暖和的時刻進行,大風或氣候惡劣時應停止登坡行走。②無論平地或坡地行走,速度宜適當,節律宜平穩,一般要求經鼻呼吸。若在登坡行走時經鼻呼吸改為經口呼吸,常是生理負荷大的信號,也是產生疲勞、呼吸動作減弱、機體需氧量增加的表征,此時須多加注意,必要時可減慢速度或就地休息。③若初次參加坡地行走,則每上坡50-10米時應停下做短時間休息。休息時做幾次深呼吸,到達終點可坐在凳上或半臥位做較長時間休息。在休息時可做幾節呼吸體操,如擴胸呼吸、彎腰呼吸等。任何坡地行走,應有愉快感,並且幾乎不感覺疲勞。
有些病人在行走中同時做一些上肢活動,或做胸、腹部按摩等,常可加強行走的效果。
2.健身跑
健身跑運動強度大於行走,有大量大肌群參加運動,可以加強肺的通氣量,增加氣體交換,對提高心、肺功能效果良好。健身跑的常用方式有以下幾種。
(1)慢間歇跑:它可以是慢跑和行走相交替的一種過渡性練習,也可以是慢跑和快跑相交替。
(2)重複跑:它與間歇跑的區別在於跑步後(跑步距離稍久)有一較長時間休息,使心、肺得到比較完全的休息,即心率下降到每分鍾10次以下,呼吸幾乎不出現短促再重複進行。間歇跑則是跑短距離(10400米)的重複,且休息時間短,不必等心、肺恢複,即又重複進行跑步。
(3)速度遊戲:是不拘形式地快慢交替跑,它可以在自己喜好的自然環境中,如草地、樹林小徑等處跑,也可將以上各種訓練方法混合在速度遊戲中。
第三節 康複運動的注意事項
各類疾病的康複運動療法由於其特點不同,相關的康複治療內容也不用,這裏僅提出須共同注意的幾個問題。
(1)當確定運動強度後,要求逐步適應,並不是要求一次即達到,但也不能拖延過長時間,一般要求在3-5天內達到預定的運動強度。對暫時無條件進行運動試驗以確定運動強度者,則一次運動後的心率以不超過120-130次/分為宜。
(2)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其他疾病,如感冒等,則應暫停運動,或與醫生聯係,不要盲目進行。
(3)在運動後切勿立即進行熱水浴、桑拿浴或蒸汽浴,因為這樣可導致循環血量進一步集中於外周,從而使血壓突降甚至誘發心律失常等。淋浴時,一般待出汗基本停止後,在20分鍾後進行,且水溫不宜過高。
(4)運動後不宜有疲勞感,或清晨脈搏數基本恢複至平日水平,且略有減慢趨勢,表明強度合適,否則提示運動強度過大。
(5)應定期檢查,以觀察有無出現訓練效應或不良現象。運動強度一般確定後不再改變。由於訓練產生良好的效應,安靜心率變慢,此時隻有增加更大些的運動量,才能達到預期的靶心率。
(6)在運動中若出現任何不適,應中止運動,並立即和醫生聯係,以免發生或加重不良反應。
(7)每次運動中要避免做“全力以赴”的運動。有人通過一段時間訓練後,為了檢驗自己已得到“增強”的體力,盲目地進行“全力以赴”的運動,此時常因過分疲勞而行走不便,或因氣短氣粗而說話困難,這些均可產生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