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城前約戰不同於攻城,進攻一方自然不能把軍陣直接擺到城池腳下,讓城內應戰的守軍出來之後連個站的地方都沒有,所以預先讓出戰場。
而長度約有三千餘步,寬度接近十數裏(城池的寬度)的戰場,便是數萬人在此約架也都夠了,區區兩千騎兵在此對壘自然顯得綽綽有餘。
於是,便也瞧見兩個騎陣都是慢慢往戰場中線靠攏逼近。
先來說金軍這邊的盤龍陣,要說形象一點比喻,差不多就是一個“oOo”的造型,中間的重裝連環馬“鐵浮屠”形成的圓陣較大,兩側跑動拉煙造塵的輕騎形成的圓陣個頭就小一些。
至於宋軍這邊的月陣,也剛好有個符號可以用來形象的描述,便是“◎”,持弓騎兵蝟集中央形成圓陣,持盾近戰的左右兩軍繞著圓陣跑圈形成了一個外圈。
很快,也就見著金軍的騎陣保持著“oOo”的陣型由北向南慢慢行來,而宋軍其中“◎”也不緊不慢的往北移動,待兩軍逼近至相距差不多百餘步的時候,也就瞧見金軍兩側的輕騎陣中率先發出一陣急哨,便朝著宋軍拋射出箭矢來。
這雖然不知金軍如今標配的騎弓性能如何,但以大宋軍中標配的鐵胎騎弓平均射程一百二十步的距離來說,在百餘步的距離進行拋射的話,若是箭矢打擊的是無甲或輕甲目標,或許也能建功,可若是對上的是全身都裝備了重裝金屬甲的高防部隊,除非運氣極好,否則便是白搭。
所以,眼瞧著金軍已經開始拋射,而宋軍這邊除外圍跑圈遮護的騎兵紛紛縮頭縮腦舉盾遮護外,倒也絲毫沒有半點亂相,屹然不懼箭雨繼續跑進。
待得兩軍接近至差不多九十餘步的距離時,金軍輕騎的第二潑箭雨又發射過來,折家軍還是不管不顧,繼續往前靠去。
待得雙方接近至最多七十步的距離時,也就在金軍兩側輕騎的第三波箭雨發出的同時,就聽得折家軍騎陣中突然爆出一聲近乎整齊劃一的“呼哈”聲,就瞧著一大波黑色的羽箭猛然飛撲而出,直朝著金軍騎陣左側的輕騎小鎮射去。
雖然這個瞬間很快,可戰場內外的大多數都分明瞧見了,兩潑箭雨以幾乎完美的拋物線角度各自起飛,又在空中相互交錯,最終義無反顧的一頭紮下,奔著各自的目標去了。
也幾乎是羽箭破空的聲音敢往戰場四周擴散的同時,兩軍陣中便也暴出了人呼馬嘶的慘烈之聲。
箭如雨下之中,也就瞧著金軍左側的騎陣瞬間人仰馬翻了一大片,原本如龍卷一般拉煙造塵的騎陣頓時便瓦解餘無形。至於宋軍這邊,也有不少外圍持盾遊走遮護的騎兵中箭倒地,不過中軍之中持弓發射的士兵在射出箭矢後,便迅速取盾遮頭,竟是硬生生以騎兵隊列弄出了步兵盾陣一般的效果,傷亡極少。
至此,雖然這金軍方麵先一步發射箭矢,並且還多射出了兩波,可遭到集火打擊後,持弓輕騎完全扛不住宋軍騎弓的打擊,就這一下至少傷亡近百。
一見雙方才交手,宋軍的一波反擊就射垮了左翼的輕騎陣,金軍方麵這邊自然是大吃一驚,而遼陽城上也頓時歡聲如雷。不過,這也才是剛剛開始,也就瞧著差不多也就是三五息的時間之後,金軍的右側騎陣再次射出了一波箭雨,已經逼近至差不多五十來步距離的宋軍這邊在硬抗了這一波箭雨後,也是反手又回贈了一波箭雨。並且順著騎陣之中一聲號角響起,也就瞧著“◎”的陣型瞬間結體變成了“↖↑↗”三股鋼鐵洪流,直直往金軍的騎陣撞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