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著烏魯三兄弟這般放肆大膽的前來邀戰,黃傑倒也沒有把他們的話翻譯給眾將來聽,反而是笑著用女真話答道:“急個甚來,我等尚在思謀破你這盤龍大陣的辦法,你且等著就是!”
隨後也才與翹首聆聽的折可適等人道:“金人催戰,倒也慢來不急,隻管想出能夠減少我軍傷亡的破敵之策再去破陣不遲。”
聽得黃傑並不是急吼吼的要求立即破陣,而是要求要想出減少傷亡的辦法,眾人都是心頭一鬆。本來這等軍陣對決,就是最怕心浮氣躁,更害怕將領不體恤士兵傷亡,強要軍卒上前破陣,最後落得個白白送死的下場,所以如今黃傑這般表態,倒也等同是安了眾將的心。
論說起來,其實宋朝也是一個很搞笑的時代,這宋太祖趙匡胤草莽出身,倒也知道兵事艱難,因此在立國初期允許將領放開手腳作戰,給予很高的臨機決斷之權。
可到了太宗時期,不學無識的趙光義就喜歡研究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陣圖頒發將領,要求將領依據陣圖行軍作戰,這實際上也是宋太宗對武將製約的政策體現。
宋太宗趙光義曾有這麼一句話,很能說明問題:“朕選擢將校,先取其循謹能禦下者,武勇次之。”
這段話出自《宋史李處耘傳》,宋太宗任用武將的標準並非敢戰勇武,而是聽話。不過這話記錄在李處耘傳中還真有點諷刺,李處耘算得宋初名將,至於他的兒子,也就是那個打得遼國咬牙切齒的李繼隆,正是李處耘的兒子。
至於宋遼滿城會戰時,李繼隆沒有尊照天子陣圖行事而最終獲得全勝的曆史,這裏就不多說了。
便也說宋史中對於宋太宗陣圖名作,平戎萬全陣圖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五月。這一年是宋太宗二次伐遼失敗的一年,宋廷對遼的戰略也逐漸由戰略進攻,轉變成戰略防禦。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宋遼戰爭中,宋人一直居於被動局麵。
宋太宗禦製的平戎萬全陣圖出現在這個時候,除了有宋太宗對武將“將從中禦”策略的考量,還有宋廷麵對居於進攻一方的遼國所采取守勢的迫不得已。這套陣圖被記錄在北宋官修的武學書籍《武經總要》中。平戎萬全陣是太宗一朝軍事陣法中最重要的陣法。
隻不過,就目前的史料記載來看,這套陣法,基本沒法在實戰中使用。我們姑且不談這套陣法怎麼操作,就其人數高達十四萬人,分布大陣五處的情況,就很難在兩軍交戰中現實使用。除非戰場是預設的,雙方如先周時代,約兵會戰。而宋人還必須在會戰前,事先選定適合十四萬人布陣的大空地才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此外,這套陣圖中,宋人騎兵隻屬於配合支援力量,與遼軍騎兵來去如風的作戰力量完全不可等量齊觀。宋人甚至在大陣中出現戰車。當然,這種戰車完全不是進攻之用,隻是在曠野與敵猝遇,用以防禦以阻止敵人騎兵的馳突。
顯然,這個人數多到爆的平戎萬全陣,其功用隻有一個:在事先約定的時間、在事先選好的大空地上,宋人有條不紊地布置好十四萬人的大陣,等著遼軍來衝擊。
這種打仗方式基本是不會存在於宋遼戰爭中的。至於宋人也不用渴望遼軍如宋襄公一般愚蠢。因此,宋史上,我們完全看不到宋人用這平戎萬全陣圖作戰的記載。或許,這真不是宋人不願意記載,而實在是現實戰鬥中,完全不可能有這麼合適的場景讓宋軍去套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