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平戎萬全陣圖》屬於高度機密,一般書上是沒有記載的。這套陣圖也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到。畢竟陣圖屬於軍事機密,不能隨便流傳出去,萬一給北方胡虜知道了,那打仗還有什麼秘密可言?
宋仁宗,宋太宗的重孫子,對陣圖更是喜愛。武將趙振,打仗不咋地,但就是喜歡創作陣圖。然後,仁宗皇帝賞!趙振晚年更是進入創作陣圖的高潮期,仁宗賞賜不斷;至於趙振的兒子趙珣也是陣圖藝術的創作高手,他有“五陣圖”被宋史記錄下來。
至於文臣,仁宗慶曆年間的並州知州楊偕向朝廷推薦了自己下屬楊拯,這個楊拯有陣圖《龍虎八陣圖》傳世。甚至,這位楊兄還自己設計了配合陣圖使用的兵器,仁宗見了以後很高興,親自召見並獎勵了他。
折可適畢竟是折家軍如今的翹楚任務,鎮守陝西府穀多年,與遼國、西夏多有交戰,戰陣經驗豐富,倒也迅速拿出的應對的辦法,頓時正式的策馬來到黃傑身前,抱拳以軍禮道:“元帥,且容末將親自率軍出去,破了此陣!”
黃傑一聽忙也搖頭道:“使不得!折將軍職責乃是統帶我北伐軍餘萬騎軍,豈可以身犯險!不可!萬萬不可!若要踹陣,另差他人便是!”
也是,折可適這個統製官,要顧著的可是如今黃傑手中唯一的騎軍部隊,讓他親自去踹陣,且不說這已經五十出頭的老先生還能殺得幾個金兵,萬一他有個好歹,叫黃傑找誰說理去?
見黃傑態度堅決不許他出戰,折可適也沒了辦法,便也隻能發號施令道:“折彥斌、折彥武、折彥野何在?”
三人聽令急忙出列,就聽折可適吩咐道:“折彥斌、折彥野各領三百騎為左右軍、折彥武領四百為中軍,試以月陣禦之!”
便聽得三人大喝一聲道了得令,便取了臨時指揮用的認旗起身就走,迅速點校了各自所領的部隊開始布設那“月陣”。
所謂的“月陣”其實就是個巨大的圓陣,便也見得折彥武領四百騎兵居陣中,蝟集成圓,而士兵都將長短兵器放好,取了騎弓在手。而折彥斌、折彥野兩人所領的六百左右軍,卻是形成了一支從右向左和一支從左向右的騎兵人流,繞著中間的四百騎緩慢遊走,各自都操持著騎兵盾牌和長槍、長矛,低頭縮腦做足了防禦的準備。
因此,這“月陣”的具體模樣倒也不難理解,以中軍比喻為滿月,而兩支繞月的騎兵則是月亮的伴星。
卻說此時,敵我雙方戰陣相距約有三千步(一步約一點五米,約四千五百米),金軍千騎組成的所謂盤龍大陣,所處位置約在距城兩千步至兩千五百步的區域活動著,而宋軍千騎則在距城百五十步至五百步的區間組成了月陣,旋即也就瞧著兩個戰陣開始緩緩向一千五百中央的戰場中線靠近,一場激烈的騎兵之戰,便也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