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五章 【盤龍陣】(1 / 2)

卻也說聽得眼前這支部隊正是金軍的“鐵浮屠”,黃傑倒也回憶起往日在奇夢中所見,隻是如今瞧來這支部隊還未到達其兵種最為輝煌的巔峰。

單從士兵們斑駁不一的甲胄和身上雜亂的服色能夠看出,金兀術(也即是烏朱這家夥)也才剛剛把這支部隊草創的樣子,一切都還在摸索的階段。

對了,提到“鐵浮屠”還想到了劉錡那小子,如今他在種師中手下固守西北,倒也幾次請調想要來黃傑軍中,卻都被種師中扣著不放,說是此子若再好好打磨幾年,或可以接了他老子劉仲武的班。

對此黃傑也自然不能抹了種師中的麵子,這也才沒把他調到身邊,趕上這場將要熄滅金人荼毒之火的戰役。

便也說,聽得折可適說要這“鐵浮屠”,黃傑自然要問破發,便也聽得折可適傳下軍令喝道:“全軍聽令,上鉤子!”

頓時便也見折家騎軍紛紛從鞍囊中取出了一副鐵鉤模樣的部件,便往手中的槍矛裝上,使之變成了鉤鐮槍。

瞧見折可適的辦法是使鉤鐮槍,正是如今西北邊軍用來破西夏連環馬的正規辦法,黃傑自然沒了意見。他當初馳援東京勤王之時,也曾收了一個在《水滸》奇夢中有名之人,名叫金槍手徐寧,也曾叫他傳授了一下所謂的“祖傳鉤鐮槍法”,才也知道這長槍帶的鉤鐮分個人武藝用的快鐮和戰陣搏殺使的鐵鉤兩種。

而且說起來,徐寧的所謂“祖傳鉤鐮槍法”也不過是太祖朝時指定的金槍班武藝,隻不過傳承百餘年後,如今套路有些變形走樣,所遺不複當年的繁多路數而已。

實際上,真要計較鉤鐮槍的出處,在真實的曆史上先秦春秋時代士兵們喜用的戰戈便是雛形,而若是考據野史,如《三國演義》中武將們也常常讓士兵用鉤鐮槍和絆馬索來設伏,同時評書《薛剛反唐》中也有羅家將教鉤鐮槍的情節。

因此大體上古代的演義小說家們認為每朝每代都會有金兀術一樣的大發明家發明拐子馬、連環馬等先進戰法來殘酷蹂躪百姓,因此必須有各種好漢不用斬馬刀之類的方便武器,而采用鉤鐮槍之類的神秘兵器來除暴安良。

至於鉤鐮槍在《水滸傳》中借小說家言,乃是稱後來的嶽飛是憑借梁山好漢徐寧發明的鉤鐮槍大破拐子馬的,不過《說嶽全傳》裏卻是明明白白的說了立功的其實是斬馬刀。

想想一下,據史籍記載正規的鉤鐮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部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槍杆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製成,杆尾包鐵,長四寸。

而這樣的武器,比起斬馬刀接近一米長的刀身來,誰有更容易對戰馬造成更大的殺傷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了,這裏要回頭說一句,如今折可適的折家軍給槍矛裝上鉤子,才是真正的鉤鐮槍的正確使用方法。剛才說了,鉤鐮分個人武藝用的快鐮和戰陣搏殺使的鐵鉤兩種,快鐮是開了鋒的利刃,多用在步戰鉤鐮槍上,戳人割足都是極好,而騎戰用的鉤鐮槍著按規定用的是彎曲弧度近乎九十度直角的鐵鉤,主要用它來鉤住戰馬的蹄子將其拽到,以便俘虜或殺傷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