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開發李白文化旅遊資源,促進我國旅遊業的發展(2 / 3)

第四類:學術界尚有爭議的李白遊蹤,影響了旅遊資源的開發。如李白是否到過流放地——夜郎。自曾鞏在《李白集序》中說李白流放“至巫山,遇赦得釋”以來,似乎李白未到過夜郎已成定論,但也有人對曾鞏之說提出異議,如《黃山穀內集詩注》“夢李白相見於山間曰: ‘予往謫於夜郎,於此聞杜鵑。’”明清的《一統誌》也肯定李白到過夜郎。清代的張澍、黎庶昌等專門考證了李白確至夜郎。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一次出現對李白是否到過夜郎的學術爭鳴。不論文人們如何爭論不休,但夜郎人民一直是懷念李白的,十分珍視李白的遺跡,李白在夜郎居住過的地方叫“太白宅”,取水處叫“太白井”,走過的橋叫“太白橋”,還有“太白聞鶯處”,又專門建立“懷白堂”、“太白書院”紀念李白。李白在夜郎寫的詩被刻成碑,並建亭保護,這亭開初叫“太白碑亭”,這些李白遺跡一代代地傳下來,真叫做“囚之處亦榮,流之處亦榮”。不少文人墨客前來憑吊、題詩,這些詩又被刻在石碑上,立在“太白碑亭”近旁,到清代時詩碑已是數以百計,於是這裏就叫“百碑亭”,碑愈來愈多,來參觀的人也多。然而過往的官吏要當地人民準備人夫轎馬,還要好酒好菜招待,走時又索要土特產,使當地人民不堪其擾,於是選了兩塊李白題寫的詩碑,立在20裏外的驛道旁,其餘的則深埋地下,從此很少有官吏來借參觀擾民。兩塊李白題寫後又翻刻的詩碑至今尚存桐梓縣新站。曆史形成的李白旅遊景點是客觀存在著的,並不因有部分學者不承認李白到過夜郎而消失。不過,學術的爭論也影響了桐梓縣李白旅遊資源的開發,怕被說成是“假古跡”。其實認為不應因學術界的爭論而影響旅遊資源的開發,隔了一千多年的事很難在一時爭論清楚,也不可能指望誰來“一錘定音”,不可能等到爭論得出結論再決定是否開發。隻要有世代流傳下來的李白遺跡,有李白題詠,有李白傳說,就可以作為李白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在寫旅遊景點說明時,不妨將學術界的不同看法客觀地介紹出來。為避免官吏騷擾被迫埋入桐梓地下的上百塊詩碑,如果發掘出來,肯定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和學術價值,一定能吸引不少遊客。

李白究竟幾次到萬縣、過三峽,在學術界也有爭議。不過,三峽的景點被李白題詠過,萬縣是李白寓居過的地方,這是肯定的。早在明代萬縣就有太白祠,現在應當重建起來,重點陳列李白在三峽的事跡及題詩,不同觀點可以在陳列說明中客觀介紹。三峽地區的巫山陽台、青蓮鋪、青蓮河等李白旅遊資源也很有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