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開發李白文化旅遊資源,促進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最迅猛的產業。我國旅遊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才進入了旅遊業的春天。1985年國家確定把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八五”計劃又明確將旅遊業列入第三產業重點發展序列之中;1978年入境旅遊人次僅180萬,外彙收入僅26億美元。至2007年入境旅遊達132億人次,外彙收入419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加上國內旅遊收入7771億元,全年旅遊總收入為109萬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了萬億大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旅遊業發展之迅猛為世界所罕見。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切斯科預言:“中國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旅遊大國。”來我國旅遊的人數將超過到法國、西班牙、美國的旅遊人數。我國麵臨旅遊業發展的大好機遇,應積極開發李白旅遊資源。我國的李白旅遊資源開發有以下幾個類型:
第一類:已經開發並帶來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如江油、馬鞍山、安陸、濟寧四大李白紀念館,分別為出生地、終老地、寓居地,自從建館以來,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大大促進了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李白出生地江油,在1982年建成了李白紀念館以來,已接待來自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百多萬旅遊者,召開了國際李白學術討論會,舉辦了李白文化節,征集了一批李白文物,出版了《李白故裏》、《李太白的故事》等書籍,為李白碑林征集了數千餘件海內外著名書法家的作品,成立於1984年的李白研究學會開展了多次學術活動,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李白故裏的知名度,為進一步開發李白故裏的旅遊資源開了一個好頭。李白終老之地安徽馬鞍山,早在1959年就建立了李白紀念館。近十多年來馬鞍山市在開發李白旅遊資源,團結海內外專家學者在李白研究方麵做出了顯著成績。國際李白吟詩節,已持續十餘年,並成立了馬鞍山市李白研究所,由馬鞍山市資助出版了《中國李白研究》論文集,每年出一集,已出了十餘集,還有介紹李白在安徽的遊蹤詩文的專著、文集,如《李白在安徽》、《李白魂係青山》、《李白在當塗》等,1999年又出了《李白與馬鞍山》叢書四冊,近百萬字。馬鞍山李白紀念館所在地的采石公園和當塗的李白墓,經多次整修擴建,成為旅遊勝地。海內外許多研究李白的專家和李白詩歌愛好者每年要去馬鞍山旅遊,旅遊業已成馬鞍山市的支柱產業。山東是李白住家較長的地方,山東濟寧在太白酒樓的遺址上建立了李白紀念館,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在開發李白旅遊資源方麵成績也是顯著的。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之地,已於2002年啟動白兆山旅遊風景區項目。具體項目包括接待別墅、唐詩園、詩碑林、桃花園、仿古一條街、白兆寺、李白茶社等。之後又啟動了“李白紀念館續建工程項目”,將李白紀念館擴建成集旅遊遊覽、影視創作、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文化服務中心和研究李白的資料中心。四大紀念館還應進一步加強聯係,相互促進,充實展覽內容,以紀念館為中心,輻射周圍的李白旅遊景點,建成李白旅遊線,吸引更多的遊客。
第二類:已經是著名的旅遊地,但有關李白遊蹤及其詩歌還未作為旅遊資源加以開發。如黃山、泰山、峨眉山、廬山已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也是現在我國的旅遊熱點,李白曾在這幾大名山遊覽並留下詩歌,但這些景區並未把李白遊覽過、題詠過的地點明確地標出來,應當增加一些李白詩亭、詩碑之類的紀念性建築,在旅遊紀念品上也可以鐫刻或印製李白在當地的題詩。黃山的白鵝嶺就可以立一塊《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詩碑。在廬山秀峰瀑布的峭壁上,可以刻寫《望廬山瀑布》。峨眉山的萬年寺可以建一亭,標明“李白聽蜀僧彈琴處”,並將李白題詠峨眉山的詩刻在亭內。泰山的摩崖石刻書法聞名於世界,但僅在南天門側崖上刻寫有“天門長嘯”,應當將李白的《遊泰山六首》完整地刻寫出來。名山再刻上李白的詩,可以起到“畫龍點睛”或“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大大增強旅遊者的審美感受。西安也是我國的旅遊熱點,秦兵馬俑、漢唐陵闕最吸引人,而有關李白的遊蹤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李白曾二入長安,在長安寫了不少的詩,留下來不少傳說,最著名的是醉寫《清平調》,故可以在興慶宮的沉香亭下立李白詩碑。在仿唐一條街上可以專開一家太白酒家,將李白詩裝飾在內,使遊人領略一番“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韻味。李白第一次入長安時,曾在終南山樓觀台附近的玉真公主別館住過,可以在樓觀台開辟李白旅遊景點,豐富西安的旅遊內容。
第三類:雖有豐富的李白旅遊資源,但尚未開發或開發很不夠。李白的遊蹤很廣,題詠山水的詩很多,而現在開發成為旅遊熱點的地方還占少數。就四川而言,四川是李白出生後生活了25年的地方,李白的遊蹤遍布全川,已如前述。但許多地方僅僅是旅遊資源,還沒有轉化為旅遊商品。李白的出生地——江油青蓮鎮,至今還無接待中外遊客的能力,雍尊師的太華山都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旅遊價值很高的旅遊資源,李白在這些地方都留有詩篇,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特別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更是膾炙人口,許多版本的李白詩選都將這首詩列為第一篇,傳誦於國內外,讀了這首詩都想來一睹戴天山——大匡山的美景。遺憾的是這裏的樹木在1958年“大煉鋼鐵”中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匡山書院、大明寺、戴天山道觀也僅存瓦礫,以致來此考察李白遺蹤的學者否認此處是李白隱居讀書處,把匡山、戴天山搬到青城山去。不過這些情況已有所改變,近十餘年來實行山林承包,植被開始恢複,戴天山下有大片竹海和3000畝麵積的辛夷樹林,開花時蔚為壯觀,戴天山上還可觀日出雲海。大匡山麓的白鶴洞、白彙溪有李白訪白鶴大仙的美麗傳說,有建在三百多米高的峭壁上的玄中寺,其自然景觀具有幽、秀、奇、奧等特點,飛泉、碧潭、瀑布、峭壁、怪石、奇岩……一步一景。這些地方尚無任何旅遊項目,無法接待旅客,有些地方甚至無路可走。李白訪江油縣尉途經的百餘裏涪江峽穀,集險、峻、幽、奇諸特點,山高穀深,峽穀深達一千米以上,除長度、規模不及長江三峽外,其雄偉壯觀完全可與三峽媲美,在景觀的變化,與森林景觀、溶洞景觀的配搭以及環境狀況等方麵皆超出長江三峽。三峽有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而涪江峽穀是李白代表作、震撼心靈的《蜀道難》的醞釀處,因而其旅遊價值不亞於長江三峽,現在長江三峽劃入重慶市後,涪江峽穀當之無愧為四川第一峽。這裏正在修建武都水庫,水庫建成後湖光山色更為壯美,現已列入江油市旅遊規劃開發的重點旅遊資源。李白訪江油縣尉處,今屬平武縣南壩鎮,尚存李白讀書台遺址,有叮當泉,即李白詩“嵐光深院裏,旁砌水泠衿”描寫的地方,這些景點處於成都至九寨、黃龍的黃金旅遊線上,但尚待開發。李白去梓州(今三台縣)長平山安昌岩拜趙蕤為師,從學歲餘,至今尚存趙岩洞、濯筆溪等遺跡,就在三台縣城邊,附近有琴泉古寺、鳳凰山森林公園,是很有旅遊價值的尚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峨眉山、樂山大佛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已成為旅遊熱點,但是其中的李白旅遊資源——李白在峨眉山、平羌江的遊蹤及題詩在景區建設中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安徽、山東、湖北、河南等省是李白流連時間比較久的地方,也還存在著許多尚待開發的李白旅遊資源,這需要當地有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把李白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