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在革命老區廣東化州新安鎮,曾發生過一起嚴重侵占水庫移民土地的重大事件,震驚全國。2010年4月22日,梅子坑村50多名水庫移民,冒雨在化州市政府門前長跪一個小時,要求市領導接受其“還我土地,還我活路”的投訴。事件經報道後,全國輿論一片嘩然。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此案高度重視,要求徹查。經調查,發現引發這次事件的主要人物,竟是當地的知名企業家、原化州市人大代表劉玉德。7月19日,涉惡犯罪團夥頭目劉玉德被抓獲,6名骨幹成員同時落網。
一 水庫移民村·美麗如畫
化州曾是中共南路特委機關所在地,眾多革命烈士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眾多仁人誌士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據不完全統計,化州市在戰場上為革命犧牲的烈士有848人,參加革命活動的有數十萬人,被殺害的革命群眾近1萬人,損失的財物更是難以計數。
革命戰爭時期,化州是整個南路地區革命活動最活躍、鬥爭最激烈、參軍參戰人數最多、從事革命活動群眾和犧牲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化州被批準為廣東省七個一類革命老區縣之一。新安鎮即在化州境內。
新安鎮地處化州市西部丘陵山區,是個革命老區鎮。下轄15個管理區,1個居委會,總人口48000人,曾有“化州西伯利亞”之稱。這裏雖是老區,但物產豐富,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新安鎮是著名的水果之鄉,水果種植麵積5.4萬畝。有遠近聞名的榕樹茶,是名揚天下的化州橙的發源地,十月橘、黃皮、番石榴等傳統水果也久負盛名。目前,新安鎮初步形成了優質水果、香蕉、蠶桑、山地雞養殖四大主導產業。
此外,新安鎮還有河茂鐵路貫穿其中,擁有五大商貿集市和全市唯一鎮級火車站。境內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琉璃井、封誥樓等名勝古跡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堪稱奇觀。
這裏原是個美麗的小村莊,每天晚上7時左右,成千上萬隻燕子會準時飛到這裏。燕子飛來的時候,像一塊在天上飄的烏雲。平靜的天空中,能看到成千上萬隻燕子從遠處而來,它們幾乎布滿了整個天空。燕子在飛行過程中,還有吱吱的叫聲,那場麵很壯觀。它們在這裏過夜,第二天早上,大約6時就離開。
出現在我麵前的,的確是一個美麗的鄉村。因為如此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曆史底蘊,英勇的革命事跡,我對這裏的一切充滿了崇敬之情。村莊寧靜,丘陵起伏,田野裏稻浪千重,怎麼看都是一個世外桃源。
化州市新安鎮大坡村委會梅子坑村,是1958年興建鶴地水庫時,後靠搬遷的水庫移民村,原搬遷戶33戶144人,至2006年6月,已發展至74戶327人。由於地理環境差,經濟欠發達,該村大部分農戶過去一直居住在殘危的泥磚房裏。由於當時搬遷條件所限,該村移民普遍存在著住房難、行路難、飲水難、孩子上學難的問題。為解決該村水庫移民在生產生活上存在的突出問題,省、市水庫移民部門將梅子坑移民新村建設,列入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計劃項目,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報建、統一圖紙、統一施工”。
2009年12月23日,化州市新安鎮梅子坑水庫移民新村落成,59戶327名水庫移民終於告別陳舊的泥磚房,喜遷新居。那一天風和日麗,原本偏僻寧靜的梅子坑村裏鑼鼓喧天,高朋滿座,家家張燈結彩。梅子坑水庫移民新村落成暨喬遷儀式在這裏隆重舉行。市領導來了,市水務局、水庫移民辦的領導也來了,還有各方代表,共500多人前來祝賀,共同見證了水庫移民新村的落成。梅子坑村裏充滿了喜慶的氣氛。
整個新村建設得井然有序,清一色的紅磚房四平八穩整齊排列,通暢的道路十字交叉貫穿新村南北。梅子坑村還修建了引水工程和1.5公裏的泥石小路,並規劃有運動場,供、排水等配套設施。通過統一規劃建設,昔日遍地土黃色泥磚房的梅子坑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長期以來的居住難、行路難和飲水難等突出問題得到了解決,村民的居住條件達到或超過了當地群眾的居住水平。
本以為,梅子坑村的百姓,從此可以一心奔小康,過上安穩、快樂的生活,但是沒有,一個可怕的噩夢開始了。
事情的原委,還得從很多年前修建鶴地水庫說起。
二 鶴地水庫·雷州青年運河
雷州半島雖然三麵臨海,自古以來,卻是個十分幹旱的地方。當地的百姓一直把找到水源作為生息的頭等大事。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而興修水利,改變幹旱麵貌,已成為飽受旱魔之苦的湛江人民迫不及待的頭等大事。原中共湛江地委也注意到了湛江百姓的強烈願望,正在醞釀湛江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項工程:修建大水庫,開鑿貫通半島南北的運河,從根本上治理雷州半島的旱災。此宏偉計劃原定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即1967年之前開工。
那時,全國正處於“大躍進”時期,在那種狂熱的形勢推動下,人們有著衝天的熱情與幹勁,這項修建水庫的大工程提前動工。
1958年5月15日,原湛江地委作出《關於興建雷州青年運河的決定》。工程包括兩大部分,擬計劃建設蓄水量10.3億立方米的鶴地水庫,開鑿174公裏的青年運河。攔截九洲江,築壩建水庫在廉江市河唇鎮鶴地村,故名鶴地水庫;運河工程艱巨,此項重任交由青年一代完成,故命名為青年運河。
雷州青年運河工程,是中國水利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飽受旱魔之苦的雷州百姓奔走相告,無須過多的動員,大家的積極性就已經高漲,紛紛捐款捐物表示全力支持國家的工程。
營仔包墩社張炳南等5戶農民,無償獻出家中養的5頭大肥豬;同社的5名婦女,將祖傳的50兩銀器獻給運河作資金;開工不到一個月,廉江縣就獻糧18.6萬斤……工地指揮堆滿了各地送來支援的物資和糧食,耕牛7120頭,木材6500立方米,茅草1800噸。
來看看當年雷州半島百姓對於開挖運河的熱情吧:村中常常可以看到父子齊上陣,夫婦同勞動。就連老、少也不示弱,爭上工地。不少人推遲了婚期,趕著當先頭部隊。橫山大嶺社規定,喂奶的婦女不用上工地,可婦女們卻堅決要求到第一線,村中的老人們受感動,主動到工地辦托兒所照看孩子。
73歲的徐益老人,通過比手腕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競爭到建運河的名額。後來還被聘為青年突擊隊顧問。
14歲小女孩吳雲英,個子小不夠條件,硬跟著大人到工地。沒鋪蓋,拆下房子的門板當床板;家窮沒有糧,就向村人借10斤米作自籌糧。她與爭上工地的同齡小孩組成紅孩子班,貢獻不亞於大人,被評為運河的特等功臣。
就這樣,建運河的30萬民工,由縣委第一書記帶隊,自帶糧食、自帶工具、自帶鋪蓋、自籌資金,浩浩蕩蕩在75公裏的運河規劃線上,搭棚紮寨,擺開戰場,要高山低頭,要河水讓路。“日食工地,夜住山岡,風吹隻當搖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裝,荒野當床草當席,拿天當蚊帳。”廣大民工不論嚴冬烈夏、雷電交加、狂風暴雨,夜以繼日地忘我奮戰。
在開挖運河的建設中,雷州半島人民不是孤獨地在戰鬥,各地的支援紛至遝來。駐湛部隊來支援了,共出動1萬多名指戰員,由軍長陳明仁上將、政委王振乾少將率領,來到運河最困難、最艱險的地方。這當中有紅軍長征時威懾敵膽的大渡河連,有抗日戰爭時名揚中外的狼牙山連。
湛江地區管轄的高州、化州、電白、陽江、陽春、茂名、雷南等縣市非受益區的農民,派出最優秀的代表組成強有力的遠征隊,奔赴工地。地直機關抽出1500名幹部,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鐵道部門為工地鋪設運輸專用鐵軌;交通部門免費派來汽車運送材料;農墾部門調來大批推土機、碾壓機參加施工;省衛生廳和廣州7所衛生學校,組成700人的醫療隊伍,在工地跟班服務;各地民工鬥誌昂揚地進入工地。
經5萬軍民14個月的奮戰,封江築壩37座,成功截攔九洲江,建成鶴地水庫。水庫建成後,民工揮戈轉戰開挖運河,高潮期達30萬人。
近半個世紀以來,鶴地水庫和青年運河,福水澤湛江,改變了雷州半島的幹旱狀況。運河灌區從九洲江以南到南渡河以北,158萬畝農田實現自流灌溉,沿河城鄉一年四季源源不斷得到供水,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雷州半島的百姓形象地把他們的生命之泉——鶴地水庫,稱之為“大水缸”。
清澈的甘泉流進千年沉睡的雷州大地,湛江人民親切地稱運河是母親河。1964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親臨鶴地水庫視察,並為鶴地水庫題詩一首:
鶴地水為庫,雷州旱不憂。
渠分四幹引,江截九洲流。
老少齊努力,女男樂同休。
河山已易色,躍進勢仍遒。
三 天下農民一家親
九洲江的源頭,在廣西陸川縣沙坡鎮秦鏡大隊牛雲肚茶亭。全長162公裏,在廉江市境內89公裏,集雨麵積2137平方公裏,為廉江最長和支流最多的河流。它從廉江市北部的石角鎮入境,由東向西斜貫全境,將全市分隔成西北與東南兩大片,最後,分別經安鋪、營仔注入北部灣,直接流入九洲江的一級支流有武陵河、沙產河、陀村河和長山河。
九洲江水係分布廣泛,全市有18個鎮從中用水受益。長期以來,九洲江對廉江工農業生產、航運和發電都發揮過重要作用,被廉江人譽為“母親河”。
九洲江流經廣東廉江市河唇鎮時,被攔腰截斷,上遊即為鶴地水庫,下遊成為雷州青年運河。
鶴地水庫是雷州青年運河項目中最重要、又是最艱巨的工程。水庫庫區位於兩山之間,麵積110平方公裏,跨廣東廉江、化州和廣西博白、陸川2市2縣。封江建庫要淹沒廣西4個鄉,廣東3個鄉。鶴地水庫建庫時共淹沒土地183900多畝,其中,耕地80667畝,包括陸川縣16727畝,博白縣5886畝,廉江市48905畝,化州市9149畝。原定移民搬遷安置水位線為42米高程,涉及搬遷移民41182人,其中,廣東31542人,廣西9640人。淹沒耕地8萬多畝、房屋5800間。
這些地區農民是非受益區,他們響應政府號召,支援運河建設,無私地獻出自己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離別祖輩生活的家園,為運河建設作出了巨大犧牲。無論是廣東還是廣西的庫區農民,為了廣東農民今後能過上好日子,不講條件,不講索賠,按兩地政府協議作出的規定,在短時間內完成搬遷任務。
鶴地水庫的庫區移民,在搬遷過程中,呈現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動人場麵。廉江石角曲江社321名代表聯名寫信給縣委,要當搬遷工作的先鋒。負責接收安置曲江村民的河堤海陸社,表態要當安置工作的模範。他們大公無私,獻出最好的土地、最好的位置。
“天下農民一家親”,是當年搬遷安置工作中最流行的一句話,它推動了搬遷工程的順利進行。龐大複雜的搬遷工作,從1958年4月8日動員,到1959年10月,僅一年半時間就基本結束,促進水庫提前動工,也提前竣工。廣大水庫移民為運河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功不可沒。
但由於移民安置前期補償標準極低,廣東移民人均僅100元,廣西移民人均200元包幹使用。後期扶持不夠(40多年累計人均不足1200元),加上庫區安置移民的地區自然資金源匱乏,基礎設施落後,社會供給嚴重不足,使得當前11萬多庫區原有移民的生產已無法繼續維係,生活處在極度貧困狀態之中。
其中,生產資料缺乏,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據湛江移民辦提供的材料顯示,2003年,整個鶴地水庫庫區移民人均耕地在0.1畝以下的就有3萬多人。鶴地水庫分布在廉江的3.9萬移民,人均耕地僅有0.23庫存,水田不足0.1畝。
鶴地水庫庫區移民問題已存在了近半個世紀,之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主要原因是受當時曆史條件所限,在當年搬遷時大多數采取了簡單後靠的安置模式,沒有考慮移民今後的發展空間和後續發展能力的重建問題,致使廣大移民無法步入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的軌道。盡管對於庫區移民的補償扶持已持續了幾十年,但隻能緩解移民一些眼前的困難,廣大庫區移民依舊貧困落後,後續發展能力缺乏。
在這種情況下,水庫移民們當初分得的一點土地,就顯得十分的珍貴。因為土地是他們的全部希望。
然而,在化州的新安鎮大坡村的鶴地水庫移民點,原來屬於移民們的土地,忽然之間,遭到了鄰村村民的強行霸占。是什麼人,有什麼理由可以強行霸占原本就屬於梅子坑村水庫移民賴以活命的土地呢?
四 分流水垌
梅子坑村,是個小自然村,屬於新安鎮大坡行政村管轄。1958年,為解決雷州半島的灌溉和飲水問題,政府動員了幾十萬人,修築了地跨廣東省廉江、化州和廣西陸川、博白四地的鶴地水庫。為配合水庫的修建,當時梅子坑村144名村民,搬遷到如今的大坡村,至今,人口已增至360多人。360多人,僅有農田50畝。人均不到一分四厘地,人地矛盾已經變得十分的緊張。
地少人多,目前唯一解決糧食的辦法,就是年輕人外出打工。梅子坑村的水庫移民們,一直過著樸素簡單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這樣,雖然地很少,但多數年輕人在外打工,剩下的這幾十畝地,還能保證在家務農的村民們最基本的口糧。如果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也不是難事。但是有一天,梅子坑村移民們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了。
2010年5月,春耕早已過去。但大坡村梅子坑村小組的土地上,卻不見動靜。位於分流水垌的基本農田35畝,被人霸占了,無法耕種。但是,5月份正是播種插秧的黃金時光,如果再不及時插秧,今年就沒有收成。沒有收成,村裏人就沒飯吃。除非花錢去買米。